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中国纺织机械行业科技大会在杭州召开,二是东北小城阜新举办草莓音乐节。
来看第一条。上周,中国纺织机械行业科技大会在杭州举行,会议的主题之一,就是推动纺织行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我们在栏目里多次提到,纺织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的风向标,人类三次工业革命的几项关键技术,都和纺织业有关。但是在智能化时代,纺织业似乎有些落后了,相比于其他制造行业,纺织业特别是服装业的智能化水平还比较低。有人说,服装业可能是最后一个实现全自动化生产的行业,因为处理柔软而不规则的面料是机械手臂的噩梦。
不过,我们团队在整理资料时发现,目前趋势已经很明显,服装行业的智能化正在加速。
比如,在服装的生产环节,阿里搞了著名的“犀牛工厂”,实现了服装的柔性制造。传统的服装代工厂,至少是1000件起订、15天交货;而犀牛工厂可以实现100件起订,7天交货,促进了服装行业从大订单到“小单快反”的升级。犀牛工厂也是世界经济论坛评选出的全球69家灯塔工厂之一,代表了智能制造和工业4.0的未来趋势。
除了生产环节,服装设计环节的智能化更迅猛。我来给你讲两家公司。
一家叫“知衣科技”,它是做服装设计SaaS软件的。据“创业邦”报道,这家公司刚刚完成了B轮2亿元融资。知衣科技创始人郑泽宇本来是谷歌高级工程师,2018年回国做人工智能方面的创业。创业团队先后考察了医疗、能源、教育、金融等行业的AI应用场景,最后选择了当时并不热门的服装行业。因为他们发现,服装行业市场规模极大,同时又极度分散,有巨大的产业整合的空间。
知衣科技的SaaS软件,就是通过“海量数据+AI算法”,帮助服装设计师极大提升工作效率。比如,设计师想要设计一件“小雏菊元素”的连衣裙,他需要参考1000件市面上已有的小雏菊连衣裙款式。到哪儿去找呢?可能得去线下实体店,逛官网,看小红书,或者去翻Instagram。这些工作非常繁琐,得花掉设计师一半以上的工作时间。
而现在,知衣的数据库里有超过10亿张款式图片,再加上知衣的核心技术,也就是针对服装的图像识别算法,可以从几十个维度设置1000多个设计元素标签。设计师只需要输入相应的设计元素,就可以调取海量的款式图片,并且还可以获得服装款式流行趋势的分析。这样一来,设计师的工作效率可以提高3~4倍。
第二家公司,叫凌迪科技Style3D。我们关注到这家公司,是因为今年上半年,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顶级科学家、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终身教授王华民回国创业,他就是加入了凌迪科技,成为这家公司的首席科学家。
王华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布料仿真,这个技术可以理解为,虚拟游戏里的人物穿的衣服,怎样才能栩栩如生,既飘逸又有质感?听起来很简单,但这其实是整个元宇宙技术里的大难题,王华民就是这方面的技术大牛。
不过,虚拟世界中的布料仿真技术,之前主要是用在游戏和电影当中,它对物理世界中的服装产业有啥用呢?凌迪科技的核心产品Style3D,就是把实时仿真渲染的3D技术用在服装设计上。像我这种外行人想象的服装设计,还停留在用简笔画勾个草图的印象里。而用3D实时仿真渲染技术来做服装设计,从面料选择到款式设计,都可以呈现出逼近真实、好像是触手可摸的成衣效果。我在文稿里放了一张Style3D的设计图片,你感受一下。
图源:凌迪科技Style3D
注意啊,这个技术带来的改变,可不仅仅是提高了服装设计精度,而是重构了整个产业流程。传统的流程是,设计师做出图纸之后,先由工厂打样,返回给设计师做打磨调整,然后工厂小规模试产,确定成品率之后再规模化生产。这里头每个环节都涉及复杂的多方沟通。而现在,通过设计的“所见即所得”模式,品牌方、设计师、面料方、生产方都可以实时看到设计效果,甚至是多方在线协同研发,大大节省了沟通协作成本。
通过犀牛工厂、知衣科技和凌迪科技的例子,相信你已经感受到了,服装行业正处于急剧的智能化变革当中。有人说,“时装是在现实生活中求存的盔甲”。现在,这副盔甲可以智能化制造了。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最近我看到《新京报》的一篇报道,东北小城阜新,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火了一把。在我看来,这是一座城市的行为艺术——他们在一个80米深的废弃煤矿坑的坑底,举办了著名的“草莓音乐节”,那是爱音乐的年轻人一年一度的盛会。
你知道,阜新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它曾经以出产优质煤炭闻名,但后来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大量煤矿企业倒闭,职工下岗。根据《新京报》的数据,2000年阜新全市下岗职工12.9万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36.7%,大量年轻人外流。今年草莓音乐节期间,阜新一下子涌入了3万多名年轻人,当地人都惊呆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年轻人聚集在一起,有人甚至激动得哭了。
阜新面临的困境,并不是特例。关于城市发展,我们平时关注的都是城市扩张,而很少注意到“城市收缩”。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龙瀛认为,城市和人一样,也会经历生命周期的生老病死,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可能会收缩,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普遍现象。
根据龙瀛的研究,2000年~2012年,全球有20%的城市属于收缩城市。从国家分布来看,收缩城市数量最多的是美国,第二是德国,然后是法国、英国,中国排第五。在中国的650多个行政城市中,180个城市的人口在减少。
具体来说,收缩城市有这么几类:第一就是阜新、鹤岗这样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第二是紧挨着大城市的小城市,人口被大城市吸纳了,比如成都边上的都江堰;第三是处于产业转型的城市,比如东莞、义乌;第四是因为行政区划调整而收缩的城市。其中,东北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的城市收缩最为明显。
要注意啊,城市收缩并不是一个负面概念,收缩不等于失败,“人少了有人少了的办法”。只要尊重、顺应这种客观规律,收缩中的城市同样可以发展,甚至是给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比如,人口迁出后,房屋空置,城市显得破败萧条,物业不断贬值。怎么办?
第一种办法,是城市空间的主动收缩。比如日本富山市,通过重建公共交通网,也就是著名的“富山轻轨”,把原来摊大饼式的城市空间,变成沿着交通干线紧密分布的格局,把住宅区和商业区密集分布在交通干线上,成为小而美的紧凑型城市。有意思的是,富山市本来面临严重的老龄化,人口流失严重,所以才做了这个改造。但是在2020年的一次调查中,富山市竟然成为日本人最想居住的城市,年轻人开始回流。
第二种办法,是把空置空间用来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比如美国底特律,把空置房屋拆除了,变成城市的绿地、公园、草坪,甚至是有机菜园。鹤岗也是这样,这座城市原本有大量的棚户区,现在政府把棚户区都拆掉,用原来10%的地来建回迁房,剩下的修成公园和绿地。最近五年,鹤岗的绿地面积上升了50%。未来如果人口回流了,绿地也可以用来盖楼,土地利用的弹性很大。
第三种办法,是发展特色产业。前面提到的阜新市,他们的做法很新颖,不是在废弃矿坑上恢复植被,而是把矿坑变成当地的旅游特色,着重发展文旅产业。2009年,他们把废弃的海州露天煤矿变成了国家矿山公园,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首家工业遗产旅游示范区。2018年,阜新又引进了赛车项目,在24平方公里的废弃矿坑群中修建赛车赛道。举行赛车比赛时,每天能吸引七八千名观众到现场观看。今年的“草莓音乐节”,矿坑在年轻人中成功破圈,阜新的文旅产业转型之路也越来越清晰了。
最后,我们引用城市规划史上的经典著作——《进化中的城市》这本书里的一句话:“城市必须不再像墨迹、油渍那样蔓延,一旦发展,它们要像花儿那样呈星状开放,在金色的光芒间交替着绿叶。”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有《沟通训练营》的同学问了脱不花一个扎心的问题:我都已经24小时待命、0延迟响应了,为什么老板还说我执行力不强?
脱不花说:原因很简单,因为你心目中的执行力,和领导心目中的执行力,不是一回事。比如领导说,“我下午有访客,你帮我订个会议室”。你听完二话不说马上预约了个会议室,你看,的确是0延迟响应了,但这不叫执行力强。
脱不花给了同学们一个公式:执行力强=主动挖掘+反述行动。
主动挖掘是你接到命令后,要这么回答:“好的领导,不过我想问下,访客一共几位呀?是开车过来的吗?需要我给他们安排伴手礼吗?对方有助理对接吗?还有,还需要我协调其他人参加这个会议吗?”
你可能会想,老板没说这么多啊,我用这样追着问吗?对,恭喜你,发现了一个职场真相,就是:绝大部分你从上级那里拿到的指令,都是被简化后的指令。这些信息在上级的大脑里已经被自动处理过了,往往不会详细交代。如果你不主动挖掘,等二十几个客人到了,可你订的会议室只能坐十几个人,你就准备好迎接老板的白眼吧。
上面做的就叫主动挖掘。接着还有下一步:反述行动。根据老板的答案,你得翻译成自己接下来要做的行动,比如:“好的领导,我现在马上订一个20人的会议室,因为是重要客人,我会准备好咖啡果盘,预约1个停车位,伴手礼就用公司的周边杯子了,您看可以吗?”
当你翻译成行动的时候,老板可能才会想起来告诉你:“哦,别点咖啡,他们喜欢喝茶。”你看,什么叫执行力强?不是军令如山倒,老板说啥我做啥。而是老板只有一个目标,而我端回了整个方案。
最后啰嗦一句,脱不花的《沟通训练营》体验课,再次开放报名,花29.9元,一杯咖啡的钱,体验真刀真枪的职场沟通训练,报名链接在文稿末尾。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下周见。
附:《沟通训练营》体验课报名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