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8|国庆特刊:怎样理解陌生人?

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我看到媒体报道,今年国庆期间,云南、贵州、新疆、西藏等地,成了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这些地方风光秀美,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也许我们每个人天生就有一种冲动,就是去诗和远方亲眼看看,与我们日常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方式究竟是怎样的,所以一有机会就要出去走走。

但你知道吗,有一种职业,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去远方,深入当地,去观摩、去研究当地人的生活,了解当地的社会和文化。你是不是很羡慕呢?这种职业,就是人类学家。

今天我们来刷的《刘琪·人类学20讲》,课程主理人刘琪老师就是一位人类学家。她说,人类学知识绝不仅仅是满足我们对他人生活的想象和好奇,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他们的生活,重新了解我们自己。比如,看上去我们和非洲某个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但深入了解后,往往能发现一些惊人的相似性。

今天我们就从三个熟悉的现象出发,看看人类学研究怎样让我们重新理解自己。

好,我们开始。

第一个现象:热门网红餐厅,为什么永远有那么多人在排队?它真的好吃吗?答案当然是见仁见智啊,但是这里面有个挺奇怪的现象,就是那些排队等座的人,虽然还没真正吃到,但已经从心里认定这里是“非常好吃的”,否则就不能解释他们为啥愿意排一个小时的队。这可能才是网红餐厅真正的成功秘笈,味道好不好另说,关键是,它能够通过种种营销手段,让你先入为主地认为这里很好吃。

其实,人类学家早就发现,人们认为一个东西好不好吃,很多时候不是味觉先行,而是观念先行。比如蔗糖在英国的流行。英国人原本吃的甜味剂是蜂糖和甜菜提炼的糖,而很少吃蔗糖,因为英国本地不产。18世纪初,英国人每人每年消费蔗糖只有2斤;但到了20世纪初,英国人每人每年要吃80斤蔗糖,是原来的40倍。

你知道,老百姓的饮食习惯一般是很难被改变的,外来的蔗糖怎么就打败了英国本土的甜味剂,成为最受欢迎的糖呢?原来,大航海时代,英国抢占了大量美洲殖民地,那里的特产就是甘蔗。甘蔗本身不好直接交易,但炼成蔗糖以后,既容易保存,又方便运输,很适合拿来销售。所以,商人们就想尽办法让从来没吃过蔗糖的英国普通老百姓接受蔗糖。

首先,蔗糖在12世纪刚进入英国的时候,是一种奢侈品,只在上层社会流通。上层人喜欢的东西,通常也会被下层人认为是好的。这是一个很好的观念背书。

其次,商人在社会上铺天盖地地宣传糖的好处,比如声称糖能治胃病,甚至能提高生殖能力。

第三,他们还用糖发明了各种新吃法和新传统,比如下午要喝下午茶,而且一定要配上各种小点心,就是那时候出现并成为流行风气的。

你看,通过观念的塑造,再加上充足的供给,英国人很快爱上了蔗糖,蔗糖从奢侈品变成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再给你举个例子。现在大家都公认松茸是个好东西,但其实松茸的味道很特别,按刘琪老师的说法,它是“带点金属味儿的蘑菇的味道”,肯定不会人人都觉得好吃。而且,中国人吃松茸的时间其实很短,不过二十多年。在1980年代之前,连爱吃菌子的云南人也不怎么吃松茸,他们把松茸叫做“臭鸡枞”。

那后来中国人怎么又爱上吃松茸了呢?据刘琪老师考证,2001年上海的APEC会议、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国宴菜单上都有松茸,再加上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介绍,等等,松茸就在中国流行开了。

所以,一个东西好不好吃,我们以为这只是个人的味觉体验,其实很大程度上是被社会塑造的文化认同。

我们接着来聊第二个现象:现在很多人都有点“小迷信”,他们喜欢查星座运势,算塔罗牌,找人算命,把这些活动玩得煞有介事。刘琪老师说,她有个朋友就是塔罗师,每到跨年的时候,找她的人就特别多,问什么时候能结婚?什么时候能升官发财?其实我们心里都知道,这没道理,也不科学。但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乐此不疲呢?

这门课程里说,这些对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信仰,都可以算是巫术。巫术在任何人类社会都会存在,因为巫术可以解释因果关系的交织。强调一下,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因果关系的交织”。这是什么意思呢?来看一个课程里的案例。

1926年,英国人类学家普里查德在非洲赞德地区做研究。他发现,当地人夏天喜欢在粮仓下乘凉,忽然有一天,粮仓顶上的一根木头柱子掉下来,把一个人砸伤了。这个事情很平常,而且原因很清楚。柱子为什么会掉下来?是因为里面被白蚁蛀空了,木头柱子承不了重了。为什么有人会被砸伤?因为他坐的位置,刚好在木头柱子砸下来的范围内。

但是赞德人会认为,这是巫术引起的。你可能觉得他们太傻了,只要看看木头里面,不就什么都知道了?问题是,赞德人也知道木头被白蚁咬坏了,就会掉下来;人坐在木头下面,就会被砸到。

那他们怎么还会用巫术解释这个事呢?他们会说,为什么不早不晚,偏偏是那一天木头柱子掉下来了?有巫术。为什么那个人正好在木头掉下来的时候坐在那个位置?有巫术。而这两件事为什么同时发生呢?那更是巫术导致的了。

我猜,你这时候肯定会忍无可忍地插一句:这说的不就是个概率问题吗?但是,为什么偏偏是在那一天,木头砸到了那个人?非要刨根问底的话,我们也没有肯定的答案。赞德人用巫术来解释因果律不能解释的事情。那些不幸的事情,在我们看来是概率问题,但是在赞德人那儿,统统被解释为巫术。这帮助他们理解了不幸,获得了确定性。

回到现代社会,很多人热衷于算命、风水、塔罗牌,道理是一样的。科学发展了,眼界开阔了,但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加了。凡事追问原因是人类的天性。只要找到原因,人们就可以对抗不确定性,人们就不会恐慌。

比如,我们每天坐同样的地铁上下班,但刚好有一天,手机就在地铁上被偷了。这时候,如果你想解释这件事情,你会去计算一个概率,平均坐多少次地铁,手机会被偷一次吗?不会吧。你会说,今天好背,运气真差。这里的“运气”,就是某种说不清的神秘原因。用运气差来把这件事情解释了,这就和赞德人的“巫术”一样,是为了给这件事画上一个句号。

好,我们接着聊第三个现象,就是当下大火的社交游戏——剧本杀。都说这届年轻人,电影也不看了,K歌也不去了,就爱玩剧本杀。据估计,2021年国内剧本杀市场规模会超过150亿元,相当于2020年中国电影总票房的3/4,据说很多电影编剧都改行去做剧本杀编剧了。为什么剧本杀这么吸引人?

有人说,剧本杀是一个“解忧杂货铺”一样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获得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在他人的故事里短暂地忘却自己,体验另外一种人生。用吴伯凡老师的话来说,剧本杀提供的是一种“微出轨”的体验,也就是偶尔偏离自己既定的生活和工作轨迹,暂时性进入另外一种生活。

你发现没有,从这个角度看,剧本杀并不是新鲜事物,人类社会中有好多类似的“微出轨”场景,比如古希腊的酒神节,以及世界各地的狂欢节,这是一个挺普遍的现象。

为什人们需要狂欢节?是因为日常生活太乏味,需要来点颠覆吗?人类学研究得到的答案恰恰相反。人们需要狂欢节,不是因为它颠覆了日常秩序,而是因为它巩固了日常秩序。

比如,苏格兰人类学家特纳,研究了非洲某个部落一年一度的狂欢节。这个节日有一条特别的约定,人们可以在节日里随意嘲讽别人,没有任何身份上的限制,比如互相揭短,发泄怨气等等。节日过去后,大家也不会因为说人坏话就被记恨或者受到惩罚。

要注意,这条约定的内容,在当地人的日常秩序中,是不被允许的。人们只有在狂欢节上才能行使这项特权。这是他们在长久的部落生活中积攒下来的经验。当地人发现,尽管部落要求人们遵守道德秩序,彼此友好相处,但是,人与人之间不可能不产生摩擦。一旦人们的心里滋生怨恨,迟早双方都会受到伤害,也会影响部落生活。与其这样,那还不如集中一段时间,让人们用戏谑的方式,把这些怨恨释放出来。这样一来,来年大家就会平平安安的。

狂欢节的用意,就是让人们在这场狂欢里挑战已有的道德秩序,打碎它,再重组它。在人类本性中,既有建立秩序的渴望,又有打破秩序的欲望。从这个角度,你就能理解了,游戏、密室、剧本杀,这些流行的活动,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它让你的身份产生了一种交替,让你在这些仪式中释放掉积压的情绪,从而更好地回到真实的生活。

好,以上是我们从《刘琪·人类学20讲》这门课里,挑选的几个片段和你分享。最后,我想说说人类学最重要的工作方法——田野调查,也就是去研究对象居住的地方生活、观察和记录。刘琪老师作为人类学者,她第一次来我们得到公司参观时,就用到了田野调查的观察方法。

比如,她看到得到的会议室叫人文学院、商学院、科学学院等等,就推测,得到的产品很可能是按照这几大学科划分的。再比如,她看到得到的领导就坐在很普通的工位上,也没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室,就推测这家公司应该不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组织,而更可能是一个扁平化管理的公司。她跟得到员工沟通工作,常常听到一些高频词,比如“认知起点”“认知终点”等等,她知道这些其实是得到的内部语言。

你看,这就是一次小小的田野调查,这种方法可以帮我们在陌生的环境和人群里,快速了解他人。当你跳槽到一家新公司,或者参加一个新社团,都可以用上这套方法。

最后,分享一个课程里的金句:“人类学带你在古往今来所有的人类社会中穿梭,不断探寻‘人类生活可能是怎样的’‘人类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