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7|移动互联网比PC时代更封闭?

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淘宝购物车分享功能上线,二是小米之家第10000家门店开业。我们看看从这些话题背后,能学到点啥知识。

上周,淘宝购物车分享功能正式上线。我看到消息说,购物车里的商品可以一键分享到微博、微信、支付宝等其他平台,方便你的好友“一键抄作业”,购买同款商品。我赶紧去试了一下,比较失望。想要把购物车分享给微信好友,其实还是不能直接发链接,仍然需要像之前那样,去微信里粘贴一段莫名其妙的火星文“淘口令”,好友才能看到我的购物车。

我们知道,“淘口令”是2015年,淘宝为了对付微信屏蔽购物链接,而想出来的临时办法,用户体验很差。当然,淘宝也不无辜,十多年前是淘宝禁止百度搜索抓取它的商品信息,开启了平台之间的相互屏蔽。现在一晃都2021年了,互联网界天天在喊优化用户体验,竟然还需要用到“淘口令”这种原始操作,真是不能忍。

这也是为什么政府要强调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9月份,工信部专门召开了“屏蔽网址链接问题行政指导会”,指出:“怎么保障合法的网址链接正常访问,这是互联网发展的基本要求。无正当理由来限制网址链接的识别、解析和正常访问,严重影响了用户的体验,损害了用户的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从这次的淘宝购物车分享功能来看,互联网平台在互联互通的方向上往前推进了一步,但还远远不够。

我们来细想一下这件事,会觉得非常奇怪:“互联网”,按它的本来意思,不就是互联互通的网络吗?互联网的特征,不是一直说是“去中心化、无边界”吗?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互联网变得中心化、有边界、不互联互通的呢?

这个问题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啊,不过,北大教授胡泳最近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很值得给你讲讲。他提出,互联网世界的逐渐封闭,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是同步的。这个观点比较反常识。

我们通常认为,移动互联网是对PC时代互联网的一次升级,让我们每个人接入网络更方便;但是胡泳教授指出,如果仅仅从网络的开放性来看,移动互联网其实是PC时代互联网的一次倒退,移动互联网本质是封闭的。

首先,移动端各种APP的出现,本来是为了弥补移动端算力不够的缺陷,给用户更好的体验。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个APP就是一个信息孤岛,我们的个人数据非但不能在各个孤岛上自由同步,我们想从一个孤岛跳到另一个孤岛都困难重重。对比PC时代,从一个网站自由跳转到另一个网站,那是天经地义的事。

其次,在PC时代,网页内容和应用程序是不需要通过中介机构的;而移动互联网时代,APP必须在特定的应用商店上架,应用商店对APP握有生杀大权,并且还抽取重税,“天下苦苹果税久矣”。目前,包括韩国、日本在内的多国政府已经开始对苹果税发起挑战,也许不久之后,苹果税可能会被终结,但苹果商店仍然对APP能否上架有决定权。

第三,移动互联网的终端设备也比PC时代更加封闭。在PC时代,每个消费者是可以自由“攒机”的,而且可以随时根据需要,加根内存条、换个显卡之类;而移动互联网时代,你连换块电池都做不到。比如,苹果在移动端的战略就是建立一个完全集成的封闭系统,以“保持对整个产品生态系统的高度控制”。

有人把移动互联网这种封闭状态叫做“围墙花园”,现在,是时候彻底拆除这些“围墙花园”了。

也有人担心,拆除围墙会不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网络安全、垃圾信息、营销泛滥等等。对此,互联网观察家方兴东说,这些担心其实站不住脚。处理网络漏洞、垃圾信息等网络治理工作,是一个互联网平台的“基本功”和“分内事”,有“围墙花园”的时候也在做、也得做,拆了“围墙花园”当然更要继续做。

方兴东认为,拆除“围墙花园”这事,可能没有处罚“二选一”那么富有新闻效果,但它对互联网产业的影响,要比个别反垄断案重大、深远得多。可以说,这是对整个互联网的一次“重启”,让互联网重新“互联”。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10月30日,雷军在微博上宣布,小米之家第10000家门店在深圳欢乐海岸正式开业。这是一家独栋门店,占地600平方米,门店外墙还有一块巨大的裸眼3D大屏,看起来十分震撼,一定会成为米粉们的新打卡地。

如果你是资深米粉,可能还记得,小米在2015年9月,在北京的当代商城开出了第一家“销售、服务一体”的小米之家。所谓“销售、服务一体”,简单理解就是这里既卖手机,又修手机。之后五年,小米之家的开店节奏比较稳,5年总共开出了2000多家店。

不过,去年11月,雷军提出新目标,要“让每个米粉身边都有一个小米之家”。之后小米之家的开店速度是一脚油门踩到底,一年时间新开近8000家店。而且,小米之家不只是在大中型城市有,目前已经下沉到了全国2200多个县城,县城覆盖率从去年的30%迅速提升至80%。

从这个趋势可以看出,小米作为一个典型的互联网品牌,在经过几年的探索、摸底之后,现在坚定地走向线下,打造“小米新零售”。

我们再把视野发散一点,现在很多互联网品牌都在往线下走。比如线上零食品牌三只松鼠、百草味,线上咖啡品牌三顿半、永璞,线上彩妆品牌完美日记、MAOGEPING(毛戈平)等,都在积极进行线下布局。

我们不妨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线下门店对一个品牌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会想到,第一,这是一个重要的销售渠道;第二,这是一个提供消费者体验的窗口。但是,仅仅是这样吗?

嘉御资本董事长卫哲曾经提到过一个比喻,很形象。他说,做新消费品牌,要学习人类的几大宗教。你看,宗教不但要有神祇、有经文这些精神世界的规定,而且,第一,要有教堂、有寺庙这样的物理空间的存在;第二,要有神职人员;第三,要有固定的仪式,每周做礼拜、初一十五去烧香,等等。

同样地,做消费品牌,你的主要销售可以在线上、在云端,但是,第一,你也需要线下门店这样的物理空间的存在。一个品牌旗舰店,就是这个品牌信徒的一个教堂。第二,门店里的店长、店员,就是这个品牌的神职人员,负责传播品牌,而所谓的“神职人员”本身必须首先是信徒。当然,这只是个比喻的说法。

卫哲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法国体育用品公司迪卡侬。他们在招聘员工时,下至收银员,上至总裁级高管,应聘者必须展示一项体育运动技能。因为只有体育爱好者才可能是这个品牌的信众,才可能扮演好“品牌传教士”的角色。还有泡泡玛特,它的所有店员和店长都必须是潮玩爱好者,能讲得出所有IP角色的来历和故事。他们说,“粉丝服务粉丝,胜过一切培训”。

好,接着往下说。一个品牌,除了要有线下门店作为“教堂”,有店长、店员作为“神职人员”,还需要有固定仪式。这不仅仅是指新品发布会这样的仪式,而且要去营造每月,甚至每周的小型仪式,不一定多么高大上,但你只要周而复始地做,就会成为你独有的品牌仪式。

对于线下的价值,罗胖也说过一个很精彩的总结:“很多人是把线下空间当成流量获取途径来用的,这就辜负了线下的价值。线下的最大特征是:能够全方位地调动人的感受力,包括全景视觉、全景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氛围。线下可以一次性地塑造一个人的巅峰体验。”这是线上的任何动作都达不到的。

一句话,做线下,就是“造庙”,就是“背靠精神制高点,营造仪式发生地”。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今天,我要非常郑重地向你汇报得到图书的一件大事:《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一辑)出版上市了。虽说这只是“第一辑”,但共有90万字,拿到手里,是沉甸甸的一个大盒子,里面共有9本小册子。这是熊逸老师花一年时间写作,又花了一年时间来打磨,最后捧出来的成果。这样说吧,这套书的出版本身就是一个大工程;而这个大工程,又只是一个更加宏大的超级工程中的第一步。为什么这么说呢?给你说几个数字。

第一,在熊逸老师这90万字的解读中,涉及的中外著作、文史资料超过200部。

对此,万维钢老师作为熊逸老师的忠实读者,他是这么说的:“司马光读过的书,熊逸读过;司马光没读过的、后世才有的书,熊逸也读过;熊逸知道司马光在书中说对了什么、说错了什么,熊逸还知道什么是司马光故意说错的。它会让你更加热爱中国历史——不是那种‘我家祖上特厉害’的爱,而是实在的亲切感。”

再给你说个数字。《资治通鉴》原著共有294卷,这次熊逸老师的第一辑90万字,只解读了前面两卷。

李倩老师告诉我,当年柏杨解读《资治通鉴》花了10年,熊逸老师要解读完整本原著,也许同样需要这么漫长的时间。我们有信心地说,熊逸版是紧随了新的考古发现和新的史学研究进展,弥补了当年柏杨版的不少缺憾,一定会成为柏杨版之后的新经典。作为读者,从它萌发的时刻开始关注,一路追随,成为一部经典成长的亲历者,是一种幸运。

此外,李倩老师还给了我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这部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美了。精神产品,同样需要可触摸的物质实体。在这个时代,纸书的一个重要价值,是用设计、审美和工艺,让阅读变成一件赏心悦目的事。软软一卷握在手里的记忆,会比手指滑动屏幕更长久,更深刻。”

我把这套书的图片和链接都放文稿里了,你可以感受一下。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

附:《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一辑)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