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8|全球碳排放税,真的会来吗?

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召开,二是一款光能无线吹风机上市。我们看看从这些话题背后,能学到点啥知识。

前不久,我们聊了在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会议。我们说到,《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各国为了应对自然挑战而缔结的最重要的两项公约。就在10月3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按照媒体的说法,这次会议是自2015年《巴黎协定》签署以来,最重要的气候会议。

《巴黎协定》签署之后,各国都陆续公布了自己的减碳目标。这次格拉斯哥峰会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对各国的减碳情况检查作业,并要求各国提出更高的减碳承诺。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报道,目前来看,很多国家的减碳承诺只是张空头支票,减碳进度远低于预期;而且,当时富国承诺为穷国减碳而提供的贷款,也没有全额到位。 

但是要注意,绝不是说减碳这件事就会被搁置。实际上,《经济学人》认为,正是因为进度大大落后于预期,国际社会有可能推出更激进的减碳措施,也就是全球碳排放税。一个企业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就必须按这个数量来交税。那么,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需要交多少税呢?我们来看看目前碳交易的市场价格是什么情况。

由于全球仅仅有1/5的碳排放纳入了定价体系,所以平均下来,全球的碳排放价格约为3美元/吨;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的价格是全球平均价格的3倍,50元人民币/吨;而欧盟目前的碳排放价格是我国价格的八九倍,超过了60欧元/吨。目前美国还没有全国统一的碳定价机制。另外,根据国际上碳定价委员会的估算,要想实现《巴黎协定》要求的2050年全球升温不超过2摄氏度的目标,全球碳价格在2030年要达到50~100美元/吨。

也就是说,一旦全球碳排放税落地,高排放企业要缴纳的碳税将会高得离谱,碳税可能是企业主要的税收负担之一。这会造成什么影响呢?

对发达国家来说,主要的影响可能在于消费端。碳税一旦成为主要成本之一,就会改变商品的供给。比如,因为航空公司要缴纳高额碳税,人们再也买不到廉价机票;因为要避免商品的长途运输来减碳,人们只能买昂贵的本地食物;因为要减少畜牧业的甲烷排放,人们只能吃人造肉;等等。

你是不是觉得,这已经很难想象了?但是要知道,碳排放税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比发达国家严重得多。

举个例子。梅德文老师在《前沿课·碳交易10讲》当中说到,欧盟在今年7月14日提出了打造“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设想。简单说,就是对从其他国家进口的高碳商品,如电力、钢铁、水泥、铝、化肥等征收碳关税。只要欧盟认定,商品出口国没有对这些商品征收碳税,或者这些商品没有在出口国的碳市场里购买相应的配额,或者欧盟认为出口国的碳市场不符合自己认定的标准,那么,就将会按照欧盟的碳市场价格来计价,征收碳关税。

前面我们说了,目前欧盟的碳市场价格,是中国碳市场价格的八九倍,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二三十倍。这个碳关税有多高,可想而知。不仅是欧盟,美国也提出了征收类似关税的设想。

有人提出,碳税就像“三体人”抛出的那个“质子”,它可以把发展中国家锁死在现在的发展水平上。因为碳税一来,发展中国家只有两种选择:第一,进行能源转型,但是要花高价从发达国家手中购买清洁能源技术;第二,不进行能源转型,承受高额碳税。不管是哪种选择,都会极大地提高生产成本。

这等于是抹平了发展中国家在低端产业链上的比较优势,让它们很难再通过积累去实现产业升级。进一步说,如果发达国家的能源结构实现了彻底转型,那么,他们搞制造业的成本甚至会低于支付高碳税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会迅速回流发达国家。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看上去的“死局”,发展中国家还有没有机会突围?你可能想到了,其中的最大变数就是中国。第一,光伏产业的例子已经表明了,中国有能力把昂贵的清洁能源技术变成白菜价,让发展中国家用得起、用得上;第二,中国还可以团结“一带一路”上的国家,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区域性碳市场,增加发展中国家在碳税问题上的定价权和谈判空间。

说到这儿,特别推荐你去听听梅德文老师的《前沿课·碳交易10讲》,了解中国在这个全球关键博弈领域中,做了哪些工作和准备。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在“双11”囤货的时候,有一款刚刚上市的无线电吹风引起了我的注意。按说这几年,各种小家电都在进行无线化升级,市场上也出现了无线电吹风,没啥好稀奇。但这款电吹风不一样,它号称“颠覆了100年吹发原理”。这让我很好奇,点进去看了看,还真挺有意思的。

申明一下,我不是在带货啊,我是想和你探讨一下它背后的产品思路。

我们知道,电吹风机的原理特别简单,就是用电阻丝加热空气,用电机制造气流,这就得到了可以吹干头发的热风。从100年前电吹风被发明出来,就一直是这个原理,简单实用,没什么毛病。但是,在小家电无线化的趋势下,问题就出来了。

因为电吹风的功率实在太大了。为了在极短时间内把风机吹出的空气全部加热,一台普通电吹风的功率就有1800W。什么概念?一台电视机的功率才140W,吸尘器400W,微波炉800W,所以一台吹风机的耗电量相当于十台电视机、四台吸尘器、两台微波炉。要让1800W的电吹风工作十分钟,需要四个两万毫安的充电宝。

可以想见,要实现无线吹风,要么得使劲增加电池,把电吹风变得很沉;要么就得降低功率,导致风温或者风速不够。

怎么办?研发团队就想:谁说把头发吹干一定得用热风呢?从物理学原理来说,要传递热量,有三种基本模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比如有一个火炉,你把铁棍的一头放在炉子上,另一头也会烫手,这叫热传导;你把手放在炉子上方,会感觉到热空气往上涌,这叫热对流;而你在炉子旁边没有明显空气对流的地方,也会感觉到暖和,这就是热辐射。

传统的电吹风,是用热对流的原理。而刚才说的这种无线电吹风,改用热辐射原理,也就是不用电阻丝加热了,而是通过电磁波,也就是光照来加热,就跟阳光照到头发上从而烘干头发一样。由于能量的利用效率更高,这种光能吹风机的功率可以降到290W,是普通吹风机的1/6。功率降下来了,电吹风才能在无线化的同时保持小巧轻便,还能大大节能。

说到这儿,我猜你肯定想到了一个词,就是“第一性原理”。按照马斯克的说法,“第一性原理”就是用物理学的眼光思考世界,抛弃已有的全部成见,一层一层剥开表象,直接从本质出发思考问题。

但是,这个说法还是很抽象,当我们面对一个实际问题时,很难搞清楚到底什么是“表象”,什么是“本质”,没法具体操作。第一性原理,到底该怎么落地呢?

这个电吹风的例子,让我有了一个新的领悟:如果要把“第一性原理”落地为具体操作方法,可能方法之一就是,对手段与目的的解耦合。所谓“解耦合”,可以理解为把本来绑定在一起的东西给拆开。具体来说,分四步。

当我们做一件事情,设计一个产品,第一步,首先去问,它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比如,吹干头发。

第二步,接着问,要达到这个目的,从纯粹理论上来说,有哪些手段?比如,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第三步,再去追问,为什么之前的产品用了这种手段而没有用另外一种?可能是约定俗成,可能是物质条件的限制,可能是技术条件的限制,等等。比如100年前,人们只掌握了电阻丝加热技术,而没有掌握光辐射技术。

第四步,最后思考,在现在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下,那些之前的“弃选项”,有没有可能重新用起来?

总之,一个产品,就是在特定的制约条件下,从多个手段当中选择了一个来达到特定的目的。一个产品的诞生,就是“手段和目的”的耦合过程。

反过来,如果要突破原来的产品思路,利用第一性原理来创新,那就要进行逆向操作,对“手段和目的”进行解耦合,还原当初那个产品出现时的岔路口——当时它为什么选择了这个手段而没有选择那个手段?阻碍是什么?现在阻碍还存在吗?如果阻碍已经消除,还等什么,这就是一个原创性产品腾空出世的机会啊。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很多管理者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最艰难的沟通,不是去拿下一个难搞的客户,也不是挨领导臭骂,而是去亲自解聘一个员工。有人说,要去鼓起勇气解聘一个人,甚至比自己被解聘了还难受。怎么办?

来看脱不花是怎么说的。她说,在得到,所有要晋升经理的人都要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一定要亲手解聘过一个自己的下属。为什么有这么冷酷的一个规定呢?道理很简单:没有解聘过,就没有招聘权——只有亲手淘汰过一个人、承受过这样的压力,那你招人的时候,才会非常慎重。

那么解聘一个人的时候应该怎么沟通呢?千万不要说什么“你哪里都好但我们不合适”,这类话一是听起来很“渣男”,二是你有可能被对方录音,作为你认可对方的证据,一旦有劳动纠纷,就会让公司陷入被动地位。

所以,解聘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开门见山。你心里所有的纠结、对对方的安慰,都是无效的,因为伤害他的是解聘这个事实,只要这个事实不改变,其他安慰的话都是无效的。

接着,你要给对方一个明确的理由:为什么要解聘对方,并且这个理由一定要是真实的。

最后,你要有相应的补偿方案,而且要一上来就要说补偿方案,不能双方都谈完了才通知人家补偿方案是什么,更不能说回去商量一下再补说补偿方案,这也容易陷入纠纷。

你看,成为管理者,意味着要面对很多这样的艰难沟通。“双11”期间,你可以用29.9,体验3999的《给管理者的沟通训练营》课堂,所有管理者和未来的管理者,不要错过。报名链接我放在文稿区了。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

附:《给管理者的沟通训练营》体验课报名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