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是“双11”,我们从两个与“买买买”有关的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中国“进博会”闭幕,二是“双11”购物传统从哪儿来。
先来看第一条。就在昨天,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刚刚结束。中国进博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说白了,就是邀请全球的卖家来参展练摊,中国各地的“买手团”前来购物。
前三届进博会的累计意向成交金额超过了2000亿美元,中国买家大手笔的“买买买”,实力震惊全球卖家,参展热情高涨。今年来参展的无论是国家数还是企业数,都超过了上届。我注意到,医疗器械展区成了这次进博会最热门的展区之一。全球顶尖的医疗器械制造商,像西门子医疗、GE医疗、佳能医疗等,都带来了各自最先进、最重磅的医疗器械产品。
好,消息就说完了,下面我们来看看能从中学到点啥知识。
国外医疗器械制造商越来越看重中国市场,这当然是好事。一方面,我们可以享受它们提供的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通过引入竞争和技术溢出效应,让国内的医疗器械制造商成长起来。
你知道,高端医疗器械是中国被“卡脖子”的关键领域之一。像核磁共振、CT等高端医疗设备大多来自进口,进口品牌占据中国高端医疗器械7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今年的两会上,高端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就是代表们热议的话题。这几年,国内也确实成长起来一批优秀的医疗器械企业,比如联影、迈瑞、微创等等。这证明了,国内企业是有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快速成长起来的。
不过,我们团队在搜集资料时注意到,很多专家在不同场合都提到一个问题:国内厂商在和国外知名厂商竞争时,不光是需要攻克技术难题,而且还面临一个隐形的进入壁垒,这在业内叫做“首台(套)难题”。
这是指,当国内企业投入重金研发、搞技术攻关,好不容易拿出了一款和国外高端产品旗鼓相当的产品,却发现国内没人敢用,生产出来的首台或首套产品卖不出去。这是为啥?
首先是责任问题。
想想看,如果你是采购经理,要为单位采购一台重要设备。采购国产新品,价格便宜一点,但质量不知道,没有经过验证,你会选吗?大概率不会。给单位省了钱,你捞不着太大的好处;而一旦设备出问题,你是要担责任的。采用国外成熟品牌,虽然也不能保证100%不出问题,但是你不用担责——我买的是世界一流品牌,出问题不是采购经理的责任。
在IBM的全盛时期,美国大公司的IT系统清一色都是IBM。因为所有IT部门经理都知道一个真理,就是“没有人因为购买IBM的产品而被解雇”。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如果你购买了别的公司的产品,而系统一旦崩溃,你麻烦就大了。
当然,国内客户肯定不会公开歧视国产品牌,但是可能会在招标文件中设立一些隐性障碍,比如规定产品“应用1万台以上”或者“应用3年以上”。没有过往的应用业绩,客户就不买;客户不买,那新产品永远没有应用业绩,这就陷入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死循环。
除了责任问题,客户还有一些更具体的顾虑。
比如国内实验室用的科学仪器,超过七成的高端科学仪器都依赖进口。实验室人员不采购国产仪器,除了质量方面的担心,还有一个顾虑,就是如果运用国产科学仪器,实验数据写在论文中,国际上是否会认可。
这个顾虑是非常实际的,因为现在的科学发现非常依赖仪器。据统计,在已颁布的诺贝尔奖中,有72%的物理学奖、81%的化学奖、95%的生理学或医学奖都是借助尖端科学仪器来完成的。如果国产仪器数据国际上不认,那会给科研人员带来很大麻烦。
但还是那个问题:科研人员越不使用国产仪器,国产仪器的数据就越没有被验证、评估的机会,也就越难以被国际学界认可,这就又陷入了死循环。
那么,该怎么破解这个首台(套)难题?
第一,要想办法打消客户的责任顾虑。比如,从制度上明确规定,在采购流程合法合规的情况下,购买国产首台(套)产品出现技术故障,不应该向采购人问责。
第二,要想办法打消客户的经济顾虑。比如,建立和完善首台(套)产品保险补偿机制,用户因为技术故障造成的损失能够获得及时补偿。
第三,更重要的是,政府要为国产“首台套”设备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让国产产品能够有机会积累应用数据。
举个例子。整个中国最大的几家人工智能安防监控企业,像宇视科技、海康威视、大华科技,总部全都设在杭州市,而且都在滨江区。同一时期,中国其他城市也有安防监控企业,但都没做起来。这是为啥?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杭州政府给本地安防企业提供了应用环境。你走在杭州市滨江区的街头,可以注意一下,有些马路杆子上密集排布了很多摄像头,边上会有个牌子写着“海康测试点”“大华测试点”等等。这些企业的产品在本地政府的支持下,积累了足够的应用数据和客户案例,就可以很快地推广到其他地区。而其他城市的安防企业就没有获得这样的支持,被挡在了市场之外。
总之,加快高端设备仪器的自主创新,技术问题,可以交给市场竞争;进入壁垒问题,得从制度设计上想办法。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我们来正经聊聊“双11”。到今年,“双11”才第13个年头,就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级购物节,可以说这是一个在我们眼皮子底下“被发明出来的传统”。不过,仔细想想,这件事挺奇怪的。想要在一个14亿人口的广土巨族中发明一个新传统,谈何容易?更大的可能性是,时兴一阵就过去了。那“双11”为什么能牢牢地扎根下来,还每年越办越热闹?
我最近刷《睡前消息编辑部》的视频,发现他们的一个分析挺有意思,我给你讲讲。
“双11”,说白了,不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农村赶大集”吗?百度百科对“赶集”的定义是:到集市上去做买卖或玩耍。你看,这句话精确道出了赶集的价值:第一,做买卖;第二,玩耍。我们展开说说。
赶集一开始的目的,是纯粹的商品交换。农民趁着赶集,把自家生产的农产品拿去卖掉,换回需要的日用品。但是后来,随着商品经济慢慢兴起,专门从事商品购销的本地商贩越来越多,其实农民不用赶集,也能在平时卖出产品,购买需要的东西。
这时候,有意思的问题就来了:为啥集市没有消失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家不喜欢中间商赚差价。只要彼此约定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赶集,就能够用最少的现金互通有无,大家都省钱。你看,“不让中间商赚差价”的意识,在前现代社会就已经有了。
后来,随着农民进城务工,没有赶集的条件了,买东西还得去商店。但是你会发现,从1990年代开始,小城市又兴起了一股风潮,就是每隔几个月会有所谓的“外地商品展销会”,卖景德镇的陶瓷、香河的家具、江浙的纺织品等等。展销会上的人会用大喇叭强调,自己是工厂直销,折扣很低,快来抢购。总之,还是强调“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这就是赶集的第一个功能。再来说赶集的第二个功能,“玩耍”。
在传统农村,赶集的社交功能特别明显。农民们聊着家长里短、交换一下各村的新闻八卦,集市上洋溢着节日氛围,就连摊贩的吆喝也带有娱乐表演性质。村里的老人,还会用逛集的频率来评价年轻人,尤其是外来媳妇的勤勉程度。赶集对农民来说,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商业活动,而是打破日常沉闷生活的娱乐事件。后来小城市里兴起的展销会也是一样,大家会约上亲朋好友一起去逛,就算不买,看看外地来的新鲜东西也挺有意思。
你再回过头来看,“双11”的诞生,是不是也同样源于“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和“社交娱乐”这两大诉求?
甚至,“双11”这个日子,看上去是由一个无厘头的“光棍节”变来的,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传统的延续。消费性的节日,一般会放在深秋时节。比如中秋节,是宋代兴起的,当时南方晚稻在八月十五前后收割,有了稳定的庆祝秋收的节日。也就是说,决定节日日期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节奏和消费可能性,深秋时节是最适合购物的。如果横向比较,美国感恩节和黑色星期五购物节,也是11月下旬。
有人说,很多我们认为由来已久的传统,其实是相当晚近的发明。我觉得,这句话反过来也同样成立:很多我们认为相当晚近的发明,其实是由来已久的传统。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这几天,我在公司里频繁见到了香帅老师、沈祖芸老师、薄世宁老师和孙亚飞老师。这么多牛人齐聚首,我就知道,有大事儿了。这件大事,就是“得到年度报告”的上线。五位老师,会向你报告过去一年中,五大领域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我提前剧透一下。
《香帅中国财富报告》的关键词是“梦资产”。什么意思?在全球放水和通胀逼近的大背景下,所有资产都失去了估值的锚点,开始以梦为马。香帅老师将告诉你,如何在这种局势下,规避风险,保护好你的个人财富。
《沈祖芸全球教育报告》的关键词是“确定性”。今年教育连放大招,双减政策出台、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大家都很焦虑,未来的教育会往哪儿走?沈祖芸老师告诉你,教育的方向从没变过,一直在回归规律的轨道上。把握住规律,你就不会慌。
《何帆中国经济报告》的关键词是“腾挪”。何帆老师会告诉你,个人和企业,该如何运用腾挪思维,在变化中灵活调整,寻找属于自己的机会。
《薄世宁临床医学前沿报告》的关键词是“抗病毒”和“求发展”。而且,抗病毒没有耽误医学突破,今年的医学创新是最多的一年。治疗癌症的新方案来了、糖尿病有新药了,今年的报告,是满满的好消息。
《孙亚飞材料科学前沿报告》的关键词是“碳中和”,看看怎么用新材料来解决碳中和问题。
你可以先把这五大报告放进购物车,等今晚7点“双11”大促直播,看罗胖、脱不花能不能说服你下单。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
附:
1、“得到年度报告”预售链接
2、11.11知识狂欢节直播间预约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