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里约奥运会正式闭幕了。不知道有个现象你注意到没有,一到开奥运会的时候,我们周围就会流传这么两个说法。一个是说,奥运精神是重在参与,你只要参与了,拼搏了,拿不拿冠军无所谓。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说早期奥运会的项目,不让专业运动员参加,和现在的奥运会的职业选手不一样。
科学作家万维钢在得到专栏“精英日课”里说,《纽约客》杂志最近有篇文章提到了奥运精神,咱们上面提到的对奥运精神的两点理解,都是错的。
首先,重在参与不是奥运会的重点,搞奥运会就是为了竞争,为了选冠军,为了让你有“赢”的感觉。
咱们都知道,奥运会是顾拜旦创立的。顾拜旦办奥运,是因为他觉得当时法国青年人没什么精神,他想通过奥运会,激发青年人的竞争欲望,让青年人有争胜心。
有人就说了,那为啥顾拜旦还说比赛要“重在参与”呢?这是因为我们把顾拜旦的意思理解错了。顾拜旦的意思是说,参加奥运会,你首先是来赢得比赛的,然后你要赢得漂亮,你还要有拼搏精神,这种精神比赢得比赛还重要。如果只强调重在参与,其实是把前提忽略了。参与是让你去参与竞争,而不是参与锻炼身体。所以奥运精神就是赢,还要赢得漂亮。
其次,我们在说说早期奥运会为什么不让职业运动员参加。那时候的职业运动员,和现在的职业运动员不是一个意思。早期的职业运动员,都是靠比赛吃饭的人,奥运会不带这些人玩,是为了强调一种纯洁的争胜精神。也就是说,我们办奥运是为了争胜,为了挑战自我。你参加比赛是为了钱,咱们境界不一样。所以那时候奥运会强调“业余”,主要是说你不能是为了钱参加比赛。
那今天为什么奥运会又全都是职业运动员了呢?主要是因为电视转播。有了电视转播之后,奥运会开始商业化,而且影响力越来越大,这时候奥运会的目的之一,就是满足观众的需求。观众想看最精彩的比赛,你只能让职业运动员参赛。兴奋剂也和商业化有关,因为获得金牌的利益太大了,所以虽然药检很严格,也总有人铤而走险。但即使商业把竞技体育变成了一个大生意,奥运的精神其实是没变的,还是要“赢”。
万维钢说,从奥运精神变化这件事上,我们还能得出这么一个道理,不管某件事情的初衷是什么,一旦这件事发展壮大,牵扯到巨大的利益,这个初衷很可能就没法保全了。
大学就是这样。国家最初设立大学,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培养他们,让他们给社会做贡献。这样一来,我们肯定是希望上大学的人全面发展,德才兼备。这时候,如果你听说,有人上大学不好好读书,不去做好人好事,一天到晚就研究怎么考试,上大学就是为了将来赚大钱,你可能就会觉得大学不该是这么读的。可是当上好大学对我们找工作,对我们未来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的时候,如果一个人不是一天到晚准备考试,反而不正常。
所以,有些改变,可能是规律的作用,可能是发展的结果,不管我们喜不喜欢,它都会按照自己的规律往前走。
本文源自:得到订阅专栏“万维钢·精英日课”(奥运会应该是干什么的?)
音频稿:亚平宁
讲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