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要创新,不能学以色列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趋势。近几年,好多企业家去以色列参观,学习人家的企业是怎么创新的。但是战略咨询专家王煜全认为:以色列的发展模式并不适合中国,建议我们不要盲目地学习以色列。为啥这么说呢?王煜全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以色列的模式。

第一,以色列国土面积小,市场小,不利于大公司的成长。举个例子,台湾互联网公司的用户体验,在很多细节上都比大陆的互联网公司做得好。但是台湾的公司做不大,因为没那么大的用户需求。但是,大陆的企业恰恰从根本上解决了用户需求。举个例子,阿里巴巴成为互联网界的巨头,是因为它形成了一套信用保障系统。它有支付宝,保证了用户收到货以后再决定要不要付款,让每个商家都可以积累信用,也让买家根据这个信用来决定该买谁的货。这样的成就只有在大市场里才能实现。市场小、国家小就是先天的劣势。

第二,以色列大多数的创新企业没有持续经营,都卖掉换钱了。在以色列,创新企业比传统企业更赚钱,但是,一旦是为了赚钱,很多事情的性质就变了。比如:Waze是一家通过收集每个人的交通情况来判断路况的企业,但它仅仅因为谷歌的收购价非常高就给卖掉了。同样是创新公司,美国就有很多公司不愿意被收购,比如“阅后即焚”照片社交APP Snapchat等,创始人有理想,价格再高也不卖。

你看,如果一定要学习以色列的话,我们国内就得形成类似的逐利机制,科技转换成产品之后,要有一个交易市场。但是,这必须得有大量的可以被转化的科技,以及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才能形成交易。但是现阶段,我们的基础科研水平不够,转化效率又不高,不可能形成有效市场。这一点也没法学。

第三,以色列面对着一个“一缺三”的局面,啥意思呢?创新是一个完整的生态,要具备四点:第一科技实力,第二产品转化,第三大规模生产,第四全球化。在这几个环节里,像美国这样创新文化比较成熟的大国,往往也是三缺一的局面。美国有先进的科技,有产品转化机制,唯独缺少大规模生产制造的能力,所以他们有大量的合作是外包的。举个例子:美国一家航天飞行器公司,只有110个员工,却能做出航天飞机这么复杂的产品,就是因为很多任务交给了外包企业。

再说回以色列这个“一缺三”。虽然科研水平很高,但是产品转化能力、全球市场和制造业都不强。以色列擅长做成单项冠军,并不擅长复杂协作。但是,现在的科技创新门槛越来越高,意味着协同研发的需求越来越多。但是以色列企业的协同研发能力并不够好,所以它的企业更多是把创新技术和产品卖掉,而不是自己做大。

既然不能学习以色列,应该学谁呢?王煜全认为,应该学美国的技术转化机制,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成产品。那中国企业目前要解决什么问题呢?王煜全认为,当务之急是和国际标准的接口问题。举个例子:王煜全投资了很多美国科技企业,但把它们带到中国之后却发现,看上去双方的需求互相匹配,但是真坐到一起,就说不到一块去。比如:在商业合作层面,美国人说怎样才能保护知识产权,中国人说我很有钱;美国人问怎样才能放心地在中国销售,不被抄袭和侵权,中国人说我们的渠道很强大。经常会有这样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况出现。王煜全也建议:中国企业家不要有暴发户的心态,要懂得钱不是万能的,协作才是本质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和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结合,把科技转化成产品,在整个创新生态环境里占据最重要的环节。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罗辑思维”(中国为什么不能学以色列)
音频稿:安迪
讲述:郑磊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