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怎样用助推理论来减碳?

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双11”快递纸箱回收,二是张艺谋电影《悬崖之上》选送奥斯卡。

我看很多人在说今年“双11”不如往年火爆了,不过,快递量可没见少。根据国家邮政局发布的数据,11月1日~11日,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快件47.76亿件,比去年增加了20%。想想这个数字啊,47亿个包裹,合全国人民每人买了3件多,一个三口之家至少得收10个包裹,你可以算算,你们家有没有达到平均数。

这么惊人的包裹数量,必然使用巨量的纸箱、塑料、胶带,会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好在我们发现,物流行业正在积极应对这个问题。今年的“双11”,各个物流平台有一个统一的动作,就是为包裹“减碳”,比如,使用轻量包裹、用窄胶带打包、用算法智能装箱等等。物流公司除了在打包运输上想办法,还把消费者也积极调动了起来,推动快递纸箱的回收循环利用。

比如菜鸟就出台了政策,“双11”期间,你在指定的快递点送回一个纸箱,就可以兑换一个鸡蛋,凑够四个,菜鸟就给你把鸡蛋包邮到家了。此外,菜鸟还推出了“个人减碳账单”,你在淘宝首页搜索栏输入“回收快递包装”六个字,就能看到自己的减碳账单。使用绿色物流包裹、自己到驿站取件或寄件、送回纸箱等,都有相应的减碳积分。

好,消息就说完了,我们看看能学到点儿啥知识。

你可能发现了,菜鸟其实是在用行为经济学的“助推”理论来推动消费者减碳。助推理论得到用户都很熟了,它的英文是Nudge,意思是用胳膊肘轻轻推一下。助推就是在不改变人们行为动机的情况下,改变他的行为模式。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我先抛给你一个问题:行为经济学家想要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到底有多少种工具?咱们一起来捋一遍。

第一,用物质激励。对提倡的行为进行正向激励,比如对见义勇为的人给予一定的奖金;对不鼓励的行为进行负向激励,比如对吸烟进行罚款,对超标碳排放进行收税。

第二,用荣誉激励。比如我们之前讲过,通过在程序员群体中建立荣誉体系,开源项目就获得了不断迭代的动力。还有,菜鸟鼓励你把个人减碳账单发到朋友圈,让大家认为你是一个有环保意识的人,这也是一种荣誉激励。

第三,启动道德意识。比如,告诉医务人员“勤洗手可以防止你感染疾病”和“勤洗手可以防止你的病人感染疾病”,哪个效果好?后面这个。因为“防止你感染疾病”只是一个个人卫生问题,而“防止你的病人感染疾病”就把勤洗手这件事上升到了职业道德问题,杀伤力会更强。

第四,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在原始社会,一个人不合群、被落单会有生命危险,所以从众心理其实不是凑热闹,而是一种生怕被落下的恐惧感。别人都这样做了,我得赶紧跟上。

以上这几种方法,可以通称为“动机理论”,就是说,你本来没有动机去做一件事情,但行为经济学家通过制度设计,让你有了动机。这种动机可以是金钱、荣誉、道德或者恐惧,用这种动机来倒逼你作出改变。在实施这类激励的时候,人们可以意识到自己正在被激励,比如,你明确知道送回1个纸箱可以兑换1个鸡蛋。

那助推是什么呢?助推就更厉害了,它不改变你的动机,而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运作,你很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助推的存在。就拿减碳来说,我们举几种常见的助推方式。

第一,优化默认设置。比如,直接把打印机的默认设置改成双面打印,就比你用各种动机去让人们节约用纸来得管用。还有,自助餐厅提供小盘子会比提供大盘子更能减少浪费。

第二,提供充分信息。比如,菜鸟通过“个人减碳账单”,把不可量化的减碳行为,变为可以量化的减碳积分;同样的,前不久美团单车也推出了骑行减碳成绩单。我们对可量化、有反馈的事情,往往积极性更高。

第三,提供实施的便利性。有个关于垃圾分类的实验,一部分家庭收到的是介绍垃圾分类方法的小册子,一部分家庭收到的是可以直接用于垃圾分类的不同颜色的垃圾桶。结果,收到分类垃圾桶的家庭,比收到小册子的家庭,实施垃圾分类比例高了将近50%。

第四,游戏化设计。比如,有的城市在地铁换乘站的台阶上,绘制了非常漂亮的大型图案来吸引乘客。结果,地铁高峰时段选择走台阶而不是乘电梯的乘客增加了25%,在非高峰时段增加了140%。

当然,助推方法还有很多,不止这四条,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还记得我们之前聊过的“福格行为模型”吗?这个模型之所以能立竿见影地改变行为,就是综合了动机理论和助推理论。来复习一下福格行为模型:

行为=动机+能力+触发

其中的“动机”就属于动机理论,而能力和触发,就是增加便利性和提示信息,这属于助推理论。

当初学行为经济学的时候,我有个感受,就是人类真可怜,我们的决策系统竟然有这么后门和bug,真是蠢得不可救药。后来了解到动机理论和助推理论,又获得了一点点安慰:虽然人类没法改变大脑的bug,但仍然可以想办法优化自身的行为——用沉迷对抗懒惰,用懒惰对抗冲动,用冲动对抗恐惧,用恐惧对抗贪婪。总之,用bug对抗bug,用人性对抗人性。这样一想,我对人类的未来又有了信心。

关于行为经济学,我们为你准备了一个延伸阅读清单,请查收。

我看到媒体报道,第94届奥斯卡奖最佳国际影片的申报刚刚结束,有93个国家和地区选送了自己的影片。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都分别选送了影片,中国内地选送的影片是张艺谋导演的谍战片《悬崖之上》,这也是张艺谋第四部选送奥斯卡的影片。第94届奥斯卡颁奖将在明年2月份举行。

好,消息就是这样,我们来看看能学到点啥知识。

听到这个消息,我的第一个感受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张艺谋老爷子还是这么厉害,产量、质量不减当年,不愧是电影界劳模。我的第二个感受是,《悬崖之上》能够选送奥斯卡,说明像张艺谋这样的主流、知名导演的作品,仍然代表了中国电影的最高水平。

我对电影是全然的外行,记得有一次,我问我的同事、听书团队负责人李南南老师:想培养一下欣赏电影艺术的能力,该看哪些片?是主流大片,还是那些高冷的小制作文艺片?李南南老师之前是成功的纪录片导演,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一定要看主流大片,水平最高的电影,一定全在主流里。

为啥呢?你知道,江湖上一直有一种传闻,说最高水平的电影,其实是那些上不了影院排期、只能在小剧场播放的小众电影,因为曲高和寡、少有人赏识。但仔细一想,根本经不起推敲。如果这个导演真的这么有才,可以碾轧现在的主流知名导演,那他为什么不拍几部主流大片证明自己,有了名气和资金,再来搞他的小众文艺片呢?

同样的,在拳击界也有一种传闻,说那些在地下拳击比赛中打黑拳的人,比世界职业拳王厉害多了,所谓“高手在民间”,扫地僧都深藏在寺院里。这也完全经不起推敲,因为世界职业拳王打一场比赛能有上千万美元的收入,而那些地下拳手的收入相比来说不值得一提,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如果他有实力当上职业拳王,为啥不去呢?

所以,电影也好,拳击也好,不要相信“高手在民间”,最高水平的一定都在主流里。说到这儿,我想起在科学领域,有一些民间人士,他们质疑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说这些都是骗人的。他们的理由是:你看,我公开提出了质疑,而那些专业科学家都不敢回应,这说明他们怕了,不敢当面对质,我的水平比他高。

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科普作者袁岚峰说,这其实是因为,只有发表在专业期刊上的学术论文提出的质疑,科学家才会认真对待。如果不管什么乱七八糟的网络质疑都要回应的话,那科学家就没有时间干自己的正经事了。

当然,这绝对不是说,主流学术观点就一定是对的。主流学术观点当然也可以被质疑、被推翻,但前提是,提出合理质疑的人,他知道和掌握的事实应该比别人多,而不是比别人更少。一个人,不能用他的无知去反对别人的有知,不能用他的业余去挑战别人的专业。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有沟通训练营的同学请教脱不花:“我明明知道自己的工作目标,也努力去做了,为什么领导还是说我目标感不强呢?”

脱不花回答,所谓“目标感强”,就是一步一步朝着目标努力。但这里面的重点不是“努力”,而是“一步一步”。换句话说,目标感是一种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台阶的能力。

举个例子,对于销售来说,目标是什么?当然是成单、赚钱、搞定客户啊,但如果你对目标的认识就到这里的话,那失败率会特别高。因为你可能一开始连这个客户都不认识,成单这个目标,定得太远了。你要做的,是把这个遥远的目标变成今天就能做的小目标,比如:他没有挂断我的电话,这就是一个小目标。有了一个小目标,你就会有下一个,比如他不仅没有挂我电话,还同意了我拜访的请求。再下一个,我要约他面谈十分钟。再下一个,跟他在微信上保持联系,等等。一步一步,最后指向了一个结果,就是这个客户签单了。你看,这叫做目标感强。

当然,很可能会出现很多小目标都完成了,但最后还是没有成交的情况。这时候,如果你目标感足够强,你就不会沮丧,而是会想:他今天拒绝了我,没关系,我跟他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来日方长,我可以接着想办法。

所以,如果领导说你没有目标感,你一定要听懂,他批评的不是你不知道目标是什么,而是你不知道你当下的每一个动作和终极目标之间的关联,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朝着目标一步一步去前进。

顺便说一句,脱不花主讲的《沟通训练营》体验课再次开放报名了,花29.9元,体验1999元的《沟通训练营》课程。报名链接放在文稿里了。

好,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

附:沟通训练营体验课报名链接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