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有哪五个岔路口?

我们以前学历史的时候,总能听到类似这样的说法:“因为这样,所以必然就会导致那样”,好像历史上的一切都是注定要发生的。比如说,晚清的时候清政府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所以辛亥革命是必然要发生的,这就是命,没辙。但是,历史其实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合,绝对不是只有必然性。而且我们仔细复盘历史的话,会发现这种偶然性还不少呢。最近啊,公众号“水煮历史”写了篇文章,以辛亥革命为例子,盘点了这些偶然性。文章总结出了五个岔路口,当时要是在任何一个岔路口上出点小小的变化,那咱们今天的历史可能就是另一番面貌了。咱们啊一个一个来说。

第一个岔路口是光绪皇帝突然驾崩,光绪死得很突然,而且20个小时以后,慈禧太后也一命归天了,革命党的局势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发生了逆转。怎么个逆转法呢?因为接替光绪即位的溥仪当时才3岁,所以得让他爸爸载沣辅政。这载沣也不知道是真傻还是脑子有问题,先是赶走了得力干将袁世凯,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然后又把地方的权力收回中央,汉人的权力收回满人,还搞了个皇族内阁。革命党人就趁着这时候使劲撺掇,成就了辛亥革命。

为什么说光绪的死是个岔路口呢?因为考古发现啊,光绪不是自然死亡,而是被人用砒霜害死的。最大的嫌疑犯就是慈禧,她为了死后不被清算,就先下手为强。假如说当时去下毒的那个人心软了,真戏假做,再回去谎报军情,历史或许就会大不一样。光绪不那么早死,如果继续执政,新政和立宪都可能会更平稳地向前。

第二个岔路口是革命党人密谋刺杀摄政王。负责刺杀那几个人,汪精卫、黄复生、喻培伦,都已经把炸药运进北京城了,埋炸药的地方也选好了,刺杀方案设计的也不错。但是谁也没想到,被一个半夜闹肚子的人把计划全给破坏了。咋回事呢?原来就在它们埋炸药的那天晚上,胡同里有一居民出来上厕所,结果发现石板桥底下有人。他一想啊,大半夜的鬼鬼祟祟躲桥底下,肯定不是啥好人。于是就嚷嚷起来,这一嚷嚷,事情就败露了。

这边刺杀行动一失败,清政府就继续对矛盾视而不见,对改革冷淡敷衍;另一边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日本人,明里暗里借着帮助革命党人的由头给清政府捣乱。革命党人一边看不惯清政府,一边又受日本人煽动,耐不住性子等你温和改良啊,肯定就爆发革命了,就因为一个出门上厕所又多管闲事的人。

第三个岔路口是革命党人在汉口的俄国租界,那有个据点。试验炸弹的时候不慎爆炸,暴露了据点,然后就把所有准备起义的名册、文告、旗帜、武器和钱都丢给了湖广总督瑞澂,结果多个据点被破获,二十多个人被捕。这下就让军队里头人人自危。你想啊,证据都已经泄露了,要是不动手吧,是等死;动手呢,没准还有条活路。所以,这炸弹爆炸就点燃了起义的火,局势很快就失去了控制。

第四个岔路口是北洋军队里有三个军官商量好了准备合力发难,推翻清政府。结果没想到其中一个被自己的卫队长刺杀了,推翻清廷的计划流产。这三个人当时已经掌握了北洋军的大半武力,如果这事成了,也就轮不到后来让袁世凯捡大便宜以及之后的那些事了。

最后一个岔路口是有一天早上,刚上完早朝的袁世凯,在东华门附近遭到了革命党人的暗杀。当时,埋伏好的两组人马扔出了三颗炸弹,威力很大。但偏偏三颗炸弹里有一颗没响,只杀伤了袁世凯的卫士,袁世凯本人却坐着马车逃跑了。就是这颗哑火的炮弹,让历史走向了后来的路。

这5个岔路口说明,辛亥革命原本是一场准备不够充分的革命,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和汉族士绅一开始其实也不想参与。但就在这一系列偶然里,革命不单发生了,而且还成功了。所以当我们习惯了从经济、文化、民族性格等方面得出一个必然性结论的时候,也应该想到,那些在历史里,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和改变着历史的偶然。

本文源自:公众号“水煮历史”(辛亥革命有哪五个岔路口);《辛亥:摇晃的中国》
音频稿:桃子
讲述:成亚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