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觉得,举办奥运会是个只赚不亏的事,不仅能光耀门楣,还能借机捞一笔钱。但是最近,微信公众号“经济学漫谈”说,历史上,几乎所有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都是亏钱的。就算一开始以为能赚钱,也一定会超过预算,最终还是亏本。那为什么会这样呢?文章里给出了解释,我来给大家说说。
办奥运会要花很多钱,这个我们都知道,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场馆建设还有开幕式、闭幕式,都是巨额的花销,像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一共支出了450个亿。所以支出大这件事咱们就不多说,亏损还是因为该挣钱的地方,没有预想中收益那么多。下面咱就把奥运会的收益拆开来,一个一个说,为啥一开始都以为能挣钱,干着干着就赔了。
首先,我们都认为,电视转播收入、国内外赞助和门票收入,这部分收益肯定不少。事实上也确实不少,但是相对于支出就是杯水车薪。举个例子,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直接收入大概是33亿美元,就算这部分收入全部归主办国,跟支出之间还差80亿。
再有,我们觉得举办奥运会能带来很多短期收益,比如亚特兰大奥运会就给当地带来7万多个就业机会和50多亿美元的GDP,但是这没有考虑到奥运会对当地经济的负面影响,文章管这叫“替代效应”。意思就是说,一个居民消费看了几场比赛。但是如果没有奥运,他也可能会去其他地方消费,这部分被替代的消费支出应该减掉。而且,奥运会还有所谓的“挤出效应”。意思就是说,当某地承办一项大型活动的时候,很多游客都会因为害怕当地交通不便啊、人多拥挤啊,就避免到这个地方去。数据显示,2012年伦敦奥运会召开的7至8月间,游客数量大概是610万,而前一年同期,这个数字是650万。类似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同上一年同期比,国际游客也下降了30%,宾馆入住率下降了39%。
最后,我们所以为的长期收益也不存在。比如奥运场馆,我们以为可以服务千秋万代,以后还能作为旅游地收门票。但事实上,许多冷门场馆其实都是专门为奥运的特殊需求而建的,当地人根本用不上,不仅不实用,维护费还高。雅典的好多奥运场馆都已经杂草丛生了。再比如,我们觉得奥运会能给城市提高知名度,带来一些广告和旅游收益。但历史上从中获过益的只有两个城市,巴塞罗那和盐湖城,大多数城市还是像挪威的利尔汗马和加拿大的卡尔格里一样,默默无闻。还有,你可能觉得促进国际贸易这个作用总是有的吧?但是调查显示,还真没有。一项研究发现,举办奥运会的国家确实在申奥和举办奥运会期间,GDP有明显的增长,但是申奥失败的国家同样也有。也就是说,其实所有申办奥运会的国家都是在当时欣欣向荣,而且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国家,后续发展好很正常,跟举办奥运会并没有关系。
说到这,你肯定要问了,既然举办奥运会是稳亏不赚,那为啥还有那么多国家趋之若鹜呢?文章提供了三个理由。
首先,虽然举办奥运的整体收益是负的,但是某些行业还是能从中捞一笔的,比如旅游业啊,建筑业等等。像波士顿申办2024年奥运会,就是建筑业和旅游业的领头羊推动的。
其次,一个国家举办奥运会,也不全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像日本申请举办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就是因为战后经济高速发展了,希望能通过一个机会向世界展示一下;再有,韩国申办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也是因为七八十年代的经济奇迹,给韩国带来了展示实力的可能。
最后,文章里说,部分的亏损情况可以归结为竞拍理论上的“赢者诅咒 (winner’s curse)”,意思就是竞争者们人傻钱多,把价格拱上去了,如果只有一个城市申请,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比如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就是历史上唯一一个盈利的奥运会。申办的时候,蒙特利尔奥运会刚出现过巨大的亏空,所以谁也不愿意接这个烫手的山芋。洛杉矶申请的时候就跟奥运组委会讨价还价,通过利用旧有的设施等手段,只用了不到蒙特利尔奥运会四分之一的成本,就成功举办了奥运会。
所以你看啊,经济原因虽然是我们大多数行为的一个风向标,但是放在一个国家身上,就没那么简单了。能不能挣钱,绝对不是评判一个国家做不做一件事的标准。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经济学漫谈”(举办奥运的总体收益是赚钱还是亏本)
音频稿:赵敏芝
讲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