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人免不了会犯错。总结教训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觉得犯错是因为缺乏理性。但在《理性犯的错》这本书里,美国的行为经济学家说,不仅非理性有可能把我们带沟里去,理性也能让人犯错。
首先,理性思维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叫做无中生有。意思就是,有些事情本来是没有规律的,但我们却把没规律的结果看成规律。一旦这样,我们就会犯错。有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二战的时候,德国轰炸英国。当时有人看了伦敦的地图,发现东南方、西北方被轰炸的次数最多,有人说那咱们就不去这两个区了,这样挨炸的几率比较低。听上去好像挺有道理,其实这么想是错的。因为如果我们用横平竖直为坐标,地图上确实东南、西北这两个区落的炸弹多一点。但如果我们把坐标斜过来,以对角线为坐标,把地图分成四个区,就会发现每个区落的炸弹是一样的。可是我们习惯了横平竖直,正南正北这么去看,果然有两个区域没怎么落炸弹。其实在概率中间,有一个大数定理。就是当数字足够大的时候,频率就比较接近正常了。伦敦轰炸很密集,是符合大数定理的,但如果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对,被找规律的想法蒙蔽了,就会犯上面的错误。
无中生有为什么会被我们接受呢?因为我们遇到一种现象的时候,喜欢立刻就去解释,也不管解释的对不对。这样我们就容易把一些偶然现象当成必然的了。本来没什么规律,你一解释,就全都有规律了。
我们再看看理性思维经常犯的第二个错误,管中窥豹。我们面对的世界是很复杂的,有很多可能性。变量一多,人就容易犯糊涂,所以我们经常强调一两种可能性。比如,有这么一种说法,领养孩子的夫妻更容易生孩子。这就涉及两个变量,一个变量就是领养和没领养,一个变量是生和没生。于是,要看领养孩子的夫妻是不是容易生孩子,一共有四种可能性。可是我们只强调了其中两种可能性,一种就是领养了,然后生了。另一种没领养也没生。而忽略了领养没生的,和没领养也生了的情况。因为后两者太常见,前两者给我们的印象太深。另外,我们心中有一种道德诉求,觉得领养小孩的人有爱心,好人应该有好报。所以你一看,这个人领养生育了,那个人也领养生育了,于是就把自己的偏见给强化了。
理性思维经常会犯的第三个错误,就是先入之见。就是说,只要你相信,你就能看见,就能找到证据。一旦产生偏见,很难自我修正。因为我们生活要干的事情太多了,又是工作,又是学习,又是社交,时间精力根本不够用。所以我们会用理性的方法,把问题总结概括,类似的问题都找同样的解决方案,这种批量处理的方法,虽然省劲了,但犯错的时候你自己都感觉不到。
举个例子,英国橄榄球联赛,裁判表现一直不错。可是统计发现,所有穿黑色球衣的球队,被判犯规次数特别高,明显高于其他球队。为什么?在我们人性深处有一种偏见,觉得黑色代表着阴暗,代表着暴力。两个球员发生争执,那裁判本能地就觉得穿黑色球衣的球员有问题,所以先给他判犯规。如果没有统计,大家都意识不到这个问题。
另外,我们有先入之见,和我们记忆的偏差有很大关系,比如,有人觉得他一洗澡,电话就响了,你还要洗一半接电话,很痛苦。其实很多时候,洗澡的时候电话都没响,但有那么一两次不高兴的经历,被你记住了,你就把没响的时候都忘了。这就是所谓的快乐不对称,不好的记忆容易深深地留在你心底,从而让你形成先入之见。所以先入之见产生的一个基础,就是我们记忆本身并不可靠。
以上就是我们天生就有的思维错误,而且通过理性的方式被放大了,只要我们的理性思维存在,这些错误就会存在。所以我们要做的是,不要总想着从不完整、不典型的证据中得出结论,明白了这一点,遇到事情多想一步,你今后就有可能少犯错。
本文源自:蔡辉说书《理性犯的错》
音频稿:亚平宁
讲述:郑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