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涪陵榨菜涨价上热搜,二是仓储式卖场在国内火爆。
先来看第一条。本月中旬,重庆涪陵榨菜发布了提价公告,称由于主要原料、包材、辅材、能源等成本持续上涨,对部分产品的出厂价格进行调整,上调幅度为3%~19%不等。公告一出,涪陵榨菜的股价应声大涨。根据券商的整理资料,2008年以来,涪陵榨菜一共涨价了10多次。其中,主打规格70克袋装的终端售价,从2008年的5毛钱,变成现在的3元钱,累计涨幅约500%。
你知道,涪陵榨菜被股民们戏称为“榨菜茅”,意思是榨菜中的茅台。其实,如果从提价频率和提价幅度来看,涪陵榨菜甚至超过了茅台。而且,涪陵榨菜占了中国榨菜市场将近40%的份额,比茅台在白酒中的市场占有率高多了。这两天,涪陵榨菜还推出了售价超过1500元的天价榨菜礼盒,里面只有不到两斤榨菜,坐实了“榨菜茅”的称号。
消息就说完了,来看看能学到点啥知识。
问你一个问题:涪陵榨菜为什么能不断涨价?或者这么说,在全球通胀的大背景下,几乎所有的原材料都在涨价,下游企业都有很强的涨价动机。但是,为什么有的下游企业敢涨价,有的却只能自己硬扛着,怕一涨价就没人买了?
我就不绕弯子了,直接给答案:敢不敢涨价,其实是看企业在这个市场中是不是拥有定价权。有定价权、敢涨价的企业,都是资本市场里的优质企业。
你看看近期宣布涨价的企业,除了“榨菜茅”,还有被称为“酱油茅”的海天味业,以及食品龙头企业洽洽食品、三全食品等等。你再看美国市场,麦当劳、百事可乐、宝洁也都在涨价。而且,这几家公司的高管还专门向资本市场喊话:“你看,我们涨价了,但消费者并不介意,销量一点儿没受影响。这表明,我们的定价权在业内数一数二。”
这些公司之所以要专门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大通胀的背景下,投资者非常担心成本上涨会吞噬公司利润。强调定价权,就是给资本市场吃定心丸。果然,这几家公司一涨价,股票也走出一波行情。据统计,美国公司在今年三季度财报中提到“价格”或者“定价”的次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9%。
好,现在我们知道了定价权很重要,那么,企业的定价权到底怎么衡量呢?
根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报道,瑞银(UBS)给标普综合1500成分股公司编制了一个“定价权得分表”,包括四个指标:成本加成幅度、市场份额、利润率波动性、边际利润。也就是说,一个产品,它的成本加成幅度越大、市场占有率越高、利润率波动性越小、边际利润越高,那么表明,这个产品的定价权越大。
你发现没有,用这四个指标来看涪陵榨菜的话,它的定价权得分是很高的。的确,根据瑞银的计算,标普综合1500成分股中,定价权得分最高的行业就是消费必需品、通信服务和IT技术,而定价权最低的行业是能源、金融、材料。现在你就明白了,为啥一波通胀过来,柴米油盐酱醋茶往往是涨价先锋。
而且,瑞银的研究表明,越是在高通胀时代,定价权得分高的企业股票表现越好。
反过来要注意,有一些行业虽然表面上看烈火烹油,但企业的成长性并不好,原因就是没有定价权。高毅资产董事长邱国鹭举过一个例子,他说,国内电影市场虽然每年的增速很高,但“电影的定价权掌握在导演和演员手里,观众买票到电影院,是去看吴京、徐峥和冯小刚的,电影公司是哪家不重要。所以,名导演和名演员的薪酬,总能涨到让电影制片方不怎么赚钱的水平。就好比欧洲的足坛,虽然球星拥有天价收入,但很多俱乐部却在亏损,原因也是一样的:定价权在球星手里。迪士尼能够历经百年屹立不倒,很重要的原因是米老鼠和唐老鸭不会要求涨片酬。”
我们再来复习一遍巴菲特老爷子的投资忠告:“评估企业时,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定价权。”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前几天,我注意到沃尔玛总部发布了一条声明,沃尔玛在中国开出的第一家门店,深圳洪湖店将在11月底关闭。这条消息很快冲上了热搜,引来了一片怀念。有人说,这家沃尔玛是自己的童年回忆。也有人说,已经不记得上次去沃尔玛是什么时候了。过去五年,沃尔玛在中国关闭了超过100家大卖场。
但是,在沃尔玛超市接连关店的同时,沃尔玛旗下的另一个大卖场,山姆仓储式会员店,却正在中国高速扩张。最近几年,山姆在国内每年新增4到5家门店,现在已经开了36家。山姆店在社交媒体上也格外火爆,消费者愿意开车几十公里到郊区的山姆店打卡,小红书上铺天盖地都是山姆的网红商品、超大推车和巨型货柜。
消息就是这样,我们看看能学到点儿啥知识。
你看,两种卖场形式,一个萎缩一个扩张,一个冷清一个火爆,很有意思。今天我们不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去谈,而是想和你聊聊,山姆店代表的这种卖场陈列方式,也就是仓储式,或者叫仓库式。卖场就设在仓库里,商品直接摆在仓库货架上卖。
说到这儿,我猜你肯定想到了宜家。宜家那个标志性的巨型仓库,整齐排列着从地板直达天花板的货柜,同样是消费者的打卡胜地。不过,宜家还只是把仓库门打开让你看看。仓储式卖场呢,干脆把仓库搬到台前,让你直接逛仓库。
这种仓储式大卖场虽然已经出现很多年了,在国内一直不温不火,但这两年突然火起来。除了山姆店,最近,还出现了仓储式美妆店、仓储式书店、仓储式家具店、仓储式古董店等等,它们都是小红书上的热门打卡地。比如,当下最火的一家仓储式美妆店,叫“话梅”,门店外观就是一座工业感十足的方形建筑,室内设计也只突出三个仓库的核心元素:货架、楼梯、打包台。
这一切都指向了一个结论:零售业的“仓储美学”正在兴起。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之前躲在幕后、毫无存在感的仓库,会突然被推到台前,对消费者产生那么大的吸引力?
我们看到,有很多种解释。有人说,仓库本身就代表着实用。就像你走进山姆店,看到保持着原始打包状态的商品,就会产生一种“买厂货”的实在感,觉得买到就是赚到。
也有人说,因为仓库特别适合拍照。仓储式卖场空旷敞亮,背景又丰富,方便凹造型,高层货架还能直接当成镜头校准线,用流行的话来说,“特别好出片”,特别适合在社交媒体传播。
这些解释都有道理。不过,我们还看到了一种更高级的解释,认为仓库吸引人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它强烈的秩序感。人类天然偏爱直线和有规律的形状,同时又喜欢复杂的事物。而“仓储美学”,就是把海量的物品以一种严格的秩序摆放在你面前,它满足了我们内心对秩序感的迷恋。我想起建筑师柯布西耶说过的一句话:“秩序是真正的生命之匙。正是对秩序的探寻,把人类与其他物种区别开来。”
如果说零售行业是误打误撞发现了“仓储美学”对人的吸引力,而现在,这个理念开始反哺艺术界,不但改变了商品,还改变了艺术品的陈列方式。
举个例子。你知道,咱们平时参观的博物馆中,展品只是精心挑选出来的少数。比如大英博物馆有800多万件藏品,但只展出其中5万件;故宫有186万件藏品,一年也只展出3万件左右,展览的精髓就在于少而精。但最近,荷兰的一家博物馆却反其道而行之,用一座7层仓库,展出了馆藏的全部15万件藏品。
在这座仓库里,画作不是按照风格、流派、年代来排列,而是按照面积。如果几幅画的大小正好能排满一整面展板,那不管它们风格差异多大,都可以挂在一起。挂满画作的展板就像货架一样,一排排摆在你面前。想象一下,当你走进这座仓库,没有空旷的陈列墙,没有精巧的光线,也没有主题的引导。一千年的艺术历史,就以几何排列的形式,直观地出现在你眼前。那种感觉,可能比其他任何展览都来得震撼。
甚至,法国建筑师保罗·兰道尔认为,城市建筑的风格,也应该向着仓储美学去探索。他说,今天我们生活在一种当下主义中,以未来为参考的建筑是缺失的。而存储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对未来的传递和信任。它呈现历史,却面向未来。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
最近,有沟通训练营的同学问脱不花,说:“我刚带团队,手上资源也不多,除了发奖金,还能怎么激励下属呢?”
脱不花是这么回答的:
心理学家有个洞察是:每个人毕生追求的都是被看见。被看见的范围越大、越正式,那他受到的激励就越大。你可以利用这一点,不断地给下属加“追光灯”,对他进行激励。
比如,最简单的是随口表扬:“你干得不错!”
升级的方式是,请他总结分享:“你干得很好,你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可以总结一下么?”
再升级的方式是,升级场合。比如:“干得不错,好好整理一下经验。下周我约上董事长的时间,你来跟他汇报一次。”
再再升级的方式是:“给董事长汇报完了之后,我们召集一次全体同事的会议。你给所有的同事介绍一下经验。”
你看,如果用这么一轮方法来激励员工,这个员工肯定会成为优秀的个体。
当然,这种方法也不是脱不花发明的。很早的时候,海尔集团就掌握了这个小窍门,如果有一线员工做了个小发明,他们就会把这个发明创造用个人的名字来命名,然后写在员工手册和培训材料里。比如“晓玲扳手”,就是一个叫晓玲的人发明的扳手。这个激励的方法,海尔几万人用下来都特别有用。因为它不仅升级了场合,还穿越了时间。
你看,好的管理者会把下属的动力和潜力激发出来。如果你想跟着脱不花学习怎样带团队、怎样在管理的过程中做好沟通,你可以加入脱不花主讲的《给管理者的沟通训练营》。现在体验课再次开放报名,报名链接我放在文稿里了。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下周见。
附:《给管理者的沟通训练营》体验课报名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