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说起八国联军,大家的反应都说是由义和团运动引起的,正是因为他们在“扶清灭洋”的口号下引发了跟洋人之间的激烈冲突,导致了八国联军的入侵。不过,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历史学家马勇就觉得不是,他说,在八国联军事件里,义和团不过是个群众演员,真正导演了这一历史事件的,正是当时的清政府。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咱们先说义和团是怎么兴起的。
甲午海战之后,中国的经济经历了一个快速恢复期。经济好了,外国的钱就像潮水一样流了进来,想在这波行情里顺势捞金。外国热钱的流入,对当时的普通老百姓来说,日子就有点不太好过。在这样的背景下,义和团先是在山东产生,然后发展到全国。不过刚开始的时候,这就是一个为了生存相互帮助的民间组织,跟后来介入政治的义和团完全是两码事。当时的义和团虽然反对洋人,有时也会有很激烈的冲突,但是总体上没有形成规模。
洋人对于义和团这样一个非民、非官组织也没办法。每次一起冲突,就只能是借助清政府的力量进行镇压。清政府的官员呢,碍于洋人的强势,不得不做做样子,可实际上对义和团没有动真格的。有时候,清政府的官员还有意对义和团网开一面,让义和团成为他们和洋人交涉的筹码。
我们看,当时是这么一个局面:政府怕洋人,洋人怕义和团,义和团怕官。
正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清廷内部出了一件大事。因为光绪皇帝的身体时好时坏,为了保证朝廷的正常运转,慈禧老太太不得不做两手准备,开始物色光绪皇帝的接班人。这本来是件挺正常的事,可因为当时戊戌变法刚刚失败,朝野都在传说慈禧老太太和光绪皇帝不合,在这么个时机确立光绪的接班人,在反对慈禧的那些人看来,这就是慈禧废掉光绪皇帝的一个阴谋。国内没人支持,慈禧老太太只好把获得支持的希望寄托在西方列国身上。
没成想,别看平时那些西方列强对于清朝内政干涉不少,在慈禧想确立光绪接班人这件事上,他们就是不肯表态。清政府心里这个气啊,这也太不给面子了。好,你们洋人早晚也有用到我们的时候。就在这个时候,在山东发生了一起命案,一个英国传教士,被义和团杀了。
要是在平时,出了这样的事,清政府早就火急火燎地平息事件了。可这一次,不管英国怎么抗议,清政府就是拖着不理不睬。清政府这种暧昧的态度,让义和团受到了鼓励,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甚至公开打出了“灭洋”的旗号,制造了很多起教案,规模最大的一次,竟然杀死了60多名天主教徒,毁坏了三个村庄。在这个过程中,义和团也不断壮大,发展到北京地区,甚至还和当时的一些政府要员、王公贵族称兄道弟。这种形势让包括英国在内的几个国家非常不安,他们要求清政府必须迅速镇压义和团,否则他们就要出兵代缴。可那时义和团已经发展壮大,清政府一方面是没想过真镇压;另一方面,就算清政府真心想镇压,也有难度。
就这样,在清政府的游移不定和义和团不断壮大的局势下,局势越来越乱,西方各国终于开始向天津调集军队。这时,慈禧无奈之下,决定收编义和团来对抗洋人。结果呢,大家都知道了,义和团的刀枪不入在西方各国的枪炮面前现了原形,这就是八国联军事件。慈禧和光绪慌慌张张跑到了西安,在混乱中招来李鸿章收拾残局,最后不得不以赔款了事。
咱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个历史事件,就会发现,义和团的兴起和八国联军事件的发生,可以简要概括成以下几点:
首先是清朝内部的政治斗争没法解决,希望外部力量也就是西方各国的介入。
第二,义和团和洋人的冲突,其实是清政府内部政治斗争的延续。义和团不过是清政府和洋人交涉的缓冲。
第三,随着义和团的不断壮大,这个缓冲力量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所以你看,一个系统在运转过程中,内部不可能不发生矛盾。可义和团的故事告诉我们,启动外部力量来解决系统内部矛盾,一定要慎之又慎。
本文源自:公众号“今日值得花时间”(义和团的兴起和覆灭)
音频稿:陈远
讲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