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核聚变发电,离我们还有多远?

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科学》杂志评选出2021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二是苹果公司无限期推迟员工重返办公室计划。

先来看第一条。12月16日,自然科学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科学》杂志,评选出了2021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这份榜单非常重要,我来给你念一下上榜的前五名:

1.人工智能预测蛋白质结构

2.解锁古代泥土中的生物DNA

3.实现可控核聚变技术突破

4.抗新冠病毒口服药物问世

5.“摇头丸”成分可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彭天放老师告诉我,这份榜单中,最令他兴奋的科学突破,是刚才念到的第三项,也就是“可控核聚变”技术。在今天的2021年最后一期《硬科技报告》中,他必须得展开给你讲讲。

“可控核聚变”技术,又叫做“人造太阳”,因为它产生热能的原理跟太阳这样的恒星是一样的,被认为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终极能源解决方案。就在本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再次点燃了“人造太阳”反应堆,专业名字叫做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这个实验装置最早是由苏联科学家提出的。中科院的这次实验,会让“人造太阳”变得更热、更持久,这是实验室方面的突破。

不过,如果问,可控核聚变技术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商用发电,这可就是个玄学了。在科技圈里,一直流传着一个笑话——你在任何时候去问科学家:“可控核聚变还有多久可以实现?”他都会告诉你:“还有30年。”从1950年代,苏联科学家提出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开始,科学家们就一直是这么回答的。彭天放老师说,他作为一位科研工作者,都开始怀疑,在有生之年我们还有没有可能用上核聚变发的电?

但是,就在今年,这个“还有30年”的答案终于要变了。著名科学期刊《自然》在今年11月发表了一篇文章,叫《通往聚变能源的竞赛》。讲的是,目前全球有大概30来家科技企业,它们正在参与一项激烈的竞争——成为世界上第一家成功实现商业核聚变的企业。

这些企业通常是由某个知名大学或者实验室里,常年研究核聚变技术的研究团队发起的,目前累计融资超过了24亿美元,并且陆续公布了自己的技术时间表。其中最积极的方案是,在2025年左右,建成用于技术演示,可以产生电能的可控核聚变装置;在2030年左右,建成商业上可行的聚变发电站。

那么,这些公司是不是在吹牛呢?它们凭什么认为自己能在未来5-10年的时间里,就建造出商业级的聚变发电装置呢?为此,彭天放老师专门去调研了这些公司的背景和核心技术,还咨询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的老师。结论是,从目前看来,这些创业公司是很有干货的。

彭天放老师说,这些公司的创新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向:新材料和新结构。

先来说材料方面。比如美国的“共同体聚变系统(CFS)公司”,这家公司的核心团队,是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离子体科学和聚变中心的研究人员。他们最重要的创新,是发明了一种高温超导体材料,用来包裹聚变反应炉的外壳。这可以让聚变反应炉的磁场强度高几十倍,从而大幅提高核聚变的发电效率,并且缩小反应炉的体积。

还有美国的TAE科技公司,他们的技术路线非常大胆,直接在聚变材料上进行了创新。这家公司抛弃了全世界最常用的氢元素聚变,而是使用了硼元素聚变。这种技术路线的好处是,可以降低反应炉内部的污染和损耗。

前面说的是新材料方面,下面再来说说新结构方面,也就是在聚变反应炉的结构上进行创新。先来补充一个背景:聚变反应炉最常用的设计方案,是前面说的苏联科学家在1950年代提出的托卡马克结构。现在,有些公司正在对这种结构进行改进。

比如英国的托卡马克能源公司,就是使用了一种球形结构,用来提高聚变过程的能量利用效率。还有加拿大的通用聚变公司,他们设计的反应炉结构有点像是活塞式航空发动机,通过不停地压缩反应腔,像一个大号发动机一样,周期性地引发核聚变反应。

刚刚提到的这些技术细节,你可能不太熟悉,没关系,不用专门去记。你只需要了解,人类走向可控核聚变的技术道路,并不是“自古华山一条道”,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我在文稿里,放了一张《自然》杂志里当前主要核聚变技术方向的示意图,你可以感受一下这个繁荣景象。

不过,彭天放老师说,“可控核聚变”技术到底能不能按预计的那样,在2030年实现商用发电,要看两个关键技术节点。

第一,就是要看能不能在2025年前后实现成功的“点火”。也就是去看,聚变反应炉中的温度,能不能长时间、稳定地超过核聚变的临界温度。这是核聚变发电的大前提。

第二,要看这些聚变装置在实现“点火”之后,整体的能量效率能不能大于1。聚变装置为了维持自身运转,本身是要消耗电能的。只有当它的能量效率大于1,也就是反应炉所产生的能量大于它消耗的能量,才能投入发电。

如果这两个技术节点在未来十年内得到了突破,那就真的可以说,人类距离终极能源目标,不远了。不知道未来十年,我们是否真的有幸可以见证终极能源的诞生。这是令人激动的等待,《得到头条》会为你持续关注。

本月中旬,苹果CEO库克表示,因为新冠疫情反复,苹果将无限期推迟员工重返办公室计划,公司将给每个员工发放1000美元,让他们自己采购办公用品,在家办公。

要知道,苹果高层之前一直强调,在家办公只是暂时的,员工最终要回归办公室。库克在今年6月份时表示:“视频会议的确能缩短员工之间的距离,但有些东西它是无法复制的。”所以,苹果原本计划,在明年2月1日让员工正常回归办公室。而现在,计划不如变化快,前有德尔塔,后有奥密克戎,苹果只能无限期推迟重返办公室计划。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点啥知识。

你知道,对于疫情后人们会怎么办公,现在有两种预测。一种是说,等疫情消退,人们还会像原来那样,天天去办公室。另一种预测是,疫情已经永久性地改变了办公方式,在“后疫情时代”,混合办公会成为新常态。

甚至有人提出了一个很具体的数据:未来,有将近一半的人仍然需要到一个固定场所办公,比如从事工厂制造和现场服务的人员;剩下的人当中,有60%可以长期居家办公,40%混合办公,也就是每周到办公室待两三天,其余时间在家办公。

总之,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行了混合办公。在同等条件下,混合办公的企业对员工更有吸引力,也就拥有更大的人才竞争优势。也就是说,不管企业高层喜不喜欢混合办公,这是大势所趋。

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企业到底该采用什么样的混合办公模式?是在办公室多一点,还是在家多一点?我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看到一个分析框架,有助于我们思考这个问题。这个分析框架包括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员工之间的交流主要是关系型还是事务型。关系型,就是员工必须通过密切互动来产生创造性火花,比如营销创意、科技创新、建筑设计。事务型,就是员工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和其他人只需要常规化和程序化的交流,比如软件开发、呼叫中心、职能部门等等。

此外,要考虑的第二个维度是,企业员工的国际化程度是高是低。

用这两个维度,可以构成四种企业组织:

关系型、国际化程度低,比如大型建筑师事务所,可以采用中心办公室+远程办公辅助;

关系型、国际化程度高,比如跨国广告公司,可以采用中心办公室+卫星办公室+远程办公辅助;

事务型、国际化程度低,比如小型软件公司,可以采用纯远程办公,员工定期聚会交流;

事务型、国际化程度高,比如有一家跨国软件公司Automatic,他们在79个国家有1300名员工,讲99种不同的语言。我们来开个脑洞,这样的公司未来可以采用远程办公+元宇宙虚拟办公室。

你可以对号入座,看看自己的企业属于哪种类型。

有句话放在这儿挺合适:“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创造未来。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上周,高研院北京校区举行了一次企业参访。高研院的沈丽琴同学是IBM人工智能应用开发总经理,她组织班级同学探访了IBM北京客户中心。我的同事陈江华说,他原以为这次参访最大的亮点,是IBM技术大牛的技术分享,但没想到,在分享前的参观环节,他就被惊艳到了。

你想,企业参观讲解的重点,肯定是介绍企业的发展历程。那么,像IBM这样有110年历史的大公司,怎么介绍它的发展历程?一般能想到的,就是放一个企业历史的宣传片,把这100年来的企业大事和辉煌业绩讲一遍。但IBM的讲解老师没有这么干。她不是泛泛地展示IBM的时间线,而是挑选了几个关键“展品”,概括来说就是:人、事、物。

人,是一面IBM的名人墙。墙上只展示12个人,都是获得过诺贝尔奖、图灵奖等大奖的IBM科学家。沈丽琴同学说,她在刚刚入职的时候,还曾经和其中一位图灵奖得主一起工作过。

事,展示了IBM发展历程里的3个关键选择。比如其中一个是,IBM在20世纪60年代,投入了50亿美元的巨资,去研发大型电脑S/360,这件事也被公认是计算机发展史上最大的一次豪赌。

物,是IBM的一面知识产权墙。知识产权墙一眼看不到头,上面用密密麻麻的小字写满了技术专利。这面墙不用任何讲解,视觉上已经足够震撼。

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展示,跟罗胖常说的“策展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妙,看来知识服务者的心法是相通的。

最后,向你汇报一下,明天就是跨年演讲了!这次,跨年内容团队在成都闭关了17天,稿子被一遍遍推倒重来,直到此时此刻,还在做最后的修改。不过,这算是跨年演讲的日常。今年最大的挑战是,罗胖要独自面对12000个空座位,没有现场观众的跨年演讲,怎么才能讲好?这是个大难题。不过请放心,办法总比问题多,我们已经想好了解决方案。就像今年的主题,“原来,还能这么干!”不经历考验,怎么称得上是时间的朋友。邀请你点击文稿中的链接,预约跨年演讲的直播,时间的朋友们,我们相约线上,一起为罗胖加油。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

附:2022跨年演讲直播预约链接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