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新冠疫情怎样改变了经济学?

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世界银行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二是淘宝发布新规,禁止“好评返现”行为。

先来看第一条。1月11日,世界银行发布了《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你知道,经过了2020年的全球经济大衰退之后,2021年全球经济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反弹,世界银行估计2021年全球增长率为5.5%。

不过,展望2022年,世界银行却不太乐观。新冠疫情在全球不断反复,供应链紧张的情况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好转,各国政府能够出台的政策利好也差不多用完了。基于这些情况,世界银行调低了之前的经济增长预测,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只有4.1%,比2021年少1.4个百分点。

如果具体到各经济体的话,有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认为,新冠疫情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两极分化。在疫情之前,新兴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很快,在缩小和发达经济体的差距;但是,在疫情打击之下,新兴经济体的政府治理水平和宏观调控能力的短板就暴露了。

现在,全球经济明显分出了两条赛道:新兴经济体的增速下去了,而包括美国、欧洲和中国在内的几大主要经济体稳住了增长势头。世界银行预测,2022年美国将增长3.7%,欧元区增长4.2%,中国增长5.1%。

消息就是这样,我们来看看能学到点啥知识。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变化,这两年各个机构对宏观经济数据的预测,频率越来越高,以前可能就是年初、年中预测两次,现在恨不得每个月预测一次。而且,预测也更准确了。这是为什么呢?

我之前读到《经济学人》的一篇报道,叫做《经济学第三次浪潮来袭》,可以解释这个现象。文章说,新冠疫情不但深刻改变了全球经济,也深刻改变了经济学这门学科,催生了“第三次经济学浪潮”。我来详细解释一下。

第一次经济学浪潮,当然就是亚当•斯密开创了经济学这门学科。那个时候,这门学科叫做“政治经济学”,它和其他社会学科一样,是以思想理论为主,数据非常稀缺。

第二次经济学浪潮,是边际革命和计量经济学的兴起。特别是二战之后,各国政府开始定期统计和发布国民经济数据,经济学家有了足够的数据来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经济问题。

但是,这些数据还是不够理想。一是颗粒度很粗,二是时间严重滞后,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年,不能实时反映出经济的变化。等统计数据出炉的时候,想要再根据这个数据来做政策调整,其实已经晚了。比如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事后看来,在2007年12月的时候,美国经济已经出现了衰退,但这个变化没有实时反映在统计数据里。直到半年后的2008年5月,白宫官员还在坚持,“从数据上看,我们并没有处于通常所说的经济衰退期。”

而当下,由疫情推动的全球数字化加速,催生了第三次经济学浪潮。这是经济学家有史以来第一次,能够获得颗粒度很细的、实时更新的经济运行数据。细到什么程度呢?比如,每天的机场客流量、航行在全球海面上的每艘货轮的行踪、每小时的信用卡消费数据、超市的实时零售价格、餐馆的每日预订座位数,等等。

文章里做了一个比喻,说这种实时的精细数据对经济学家的意义,就好像是生物学家第一次用上了显微镜,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给经济学研究带来了几个重要变化。

第一,是发表论文数的暴涨。就跟天文学研究一样,发射一个先进望远镜,就能观察到好多新天体,可以批量发表论文。现在,经济学家坐拥一个实时更新的数据宝库,可以研究之前很多没法研究的现象,论文产量蹭蹭涨。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统计,去年的经济学论文季度发表数量,最高时比疫情前涨了将近一倍。相比之下,同样是在经济大变动时期,比如2007~2009年,经济学论文数据却没有暴涨。

第二,比起单一作者论文,作者数量在4人以上的论文越来越多,单篇引用次数也更高。据推测,这是因为处理复杂数据时,团队合作效率更高。疫情期间新研究被引用次数最多的20位经济学家中,有3位都拥有自己的研究团队,每个团队有20来个成员,可以通过分工来高效地分析海量数据。

这些及时发表的论文,帮助国际机构更好地预测全球经济数据。这里有一个对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展望2009年经济数据时,它引用的论文当中只有40%是当年发表的;而它在去年10年份预测2022年经济数据时,有超过一半是当年发表的。

那么,当下的“第三次经济学浪潮”,意味着经济学这门学科有了重大进步吗?应该说,很多经济学家积极拥抱这股浪潮,认为这可以让经济学彻底摆脱“文科生气质”,遇到分歧不靠理论争辩,直接拿数据说话就行了。但是,也有经济学家对这种转型提出质疑。在他们看来,用高频数据炮制大量论文,让经济学失去了灵魂。经济学家不能像数据科学家那样“价值中立”,经济学家必须有底层的价值判断和政治主张。

不管经济学家们怎么看吧,最后,我想和你分享一段话,是著名经济学家张夏准说的:经济学永远不可能成为物理、化学那样的“硬科学”,这是因为,自然界的那些物理粒子没有自由意志,但是人有。只要是关于人的问题,就不可能有唯一正确答案。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最近,淘宝官方发布了一个《淘宝网评价规范》,禁止商家的“好评返现”行为。在淘宝上买东西,经常会有商家在包裹里给你附上一张红色小卡片,上面有个客服二维码。只要你给商品打了5星,加一二十个字的文字好评,截图发给客服,就能得到几块钱的现金返还,这叫“好评返现”。现在,淘宝明确规定了,商家不得以物质或金钱承诺为条件,鼓励、引导买家进行“好评”,包括好评返现、返红包、返优惠券等等。一旦发现,平台会对商家进行扣分、下架、赔偿等处罚。

消息就是这样,我们来看看能学到点啥知识。

我看网上的评论,禁止好评返现,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有商家说,好评返现已经成为一种行业内卷,你不跟吧,在竞争上处于劣势;跟吧,也是一笔不小的成本。有消费者说,好评返现损害了自己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而且,自己要是冲着返现给了好评,以后发现质量问题都不好维权。好评返现,实际上是双输。

这些说法都对,不过,我特别想补充一点:好评返现,对商家的最大损害可能还不在于竞争内卷,而是你浪费了一个改进产品的绝佳渠道。

我给你讲一件事情。我们在和一家做成人职业考试培训的头部机构交流的时候,他们提到一个细节。用户报名上课,会到他们的淘宝官方旗舰店去下单,然后他们会给用户寄出一箱学习教材。这是第一次和用户接触的界面,特别重要,但这个环节该怎么优化呢?

他们的经验是,只看用户好评,不看差评。为啥呢?因为用户这时候还没有开始上课,他给差评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他今天心情不好,今天快递把他箱子摔了,或者快递没找着等等。这样的差评没有意义。

但是你必须看好评,看用户好评的第一句话是什么?这一定是用户感觉到最有价值的体验点,一定要放大再放大。具体来说,这个好评可能是,哇,收到了一个沉甸甸的大礼包;哇,这个课表设计得好仔细、好有诚意,等等。你看,这是用户亲口告诉你,什么是他们体会到的MOT关键时刻。

不过,你要想收获这些真实的第一反馈,肯定就不能搞什么“好评返现”,因为不管用户有没有意识到,当他要写下好评截图给你的时候,就不是写自己真正想说的话,而是写他猜测你想听到的话。

你看,真实的好评很重要,真实的差评当然就更重要了。最近我还听到一个案例,专门做跨境电商业务的安克创新,这是在亚马逊上数码充电器品类做到第一名的中国品牌,后来又进军摄像头、智能音箱等领域。安克说,为了打开海外市场,他们请过很多专业的调研机构,帮他们做产品的海外市场调研。后来发现,其实不用专业机构,亚马逊上的用户评价就是最好的市场调研。

在安克刚开始做摄像头的时候,他们在亚马逊上收到了不少差评。他们面临两个选择:一是花钱请人用黑科技删去差评,一条只要50元人民币;二是去和那些发差评的用户挨个去沟通,看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在沟通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其中一些用户非常专业,甚至本身就是一个KOL,他们会在自家的房间里布置测试的场景,测试安克的摄像头效果,并且给出专业建议。安克推出的第二代摄像头中,有17个关键改进点都来自用户建议。你看,专业的用户,就是你不花钱的产品测试经理。

最后,还是上一句金句吧:“很多时候,当我们自以为在欺骗别人的时候,我们就最容易受骗。”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

职场里,我们要定期写项目进度或者工作周报。虽然是常规工作,但也不能马虎,因为这是领导了解你干了什么事、干得怎么样的重要途径。写好周报,是向上管理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得到内部,有一位公认的职场写作高手,给脱不花改过很多文案。她就是得到“职场系列”训练营产品的负责人,罗砚老师。

罗砚老师说,想要写好日常工作汇报,这三个写作错误绝不能犯。

错误一,把报告写成私人感受的表达。工作报告里切忌写过多私人感受,如果有,稍微带一句是可以的,但是千万不要大段抒情。

错误二,直接批评其他同事。如果和同事配合确实不太默契,你可以在报告里换个写法:上周和运营部一起配合了某某活动,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个障碍,后来我们是如何解决的。如果下一次再发生这种情况,从我的视角看还有什么事值得改进的。总之,报告的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追责。

错误三,罗列工作内容。切勿在报告中罗列每天的工作内容,它可不是工作日志,而是你这段时间的重点工作总结。可以用列表、红字等方式,展示重点项目进度,并且量化结果。

你看,写好工作汇报,既要避开雷区,又要突出亮点。你可以报名参加由罗砚老师主讲的《得到·职场写作营体验课》,花29.9元,用一周时间,搞定一个重要的职场写作场景——工作汇报。不但写得省时省力,还能让领导满意。报名链接我放在文稿区了。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

附:《得到·职场写作营体验课》报名链接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