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北京GDP过4万亿,二是多家机构发布2021私域流量营销报告。
先来看第一条。上周,北京市发布了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报告预计,北京市2021年GDP首次突破4万亿大关。媒体评论说,北京成为第一个“官宣”破4万亿的城市。目前上海2021年的GDP还没有公布,但按照正常增速估计,破4万亿是板上钉钉的事。也就是说,中国已经坐拥两座4万亿城市。另外,据民间机构预计,深圳2021年GDP能够首次突破3万亿。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点啥知识。
看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除了关注GDP总量之外,人均GDP也很重要。按2020年的GDP和常住人口计算,深圳的人均GDP超过了北京、上海,排在一线城市之首。不过,去年5月份,国家公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发现深圳多出来了30%的常住人口,足足400万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重新计算,2020年深圳的人均GDP又低于北京了。
你看,对人均GDP来说,常住人口是一个关键变量。但其实,用常住人口来计算一个城市的人均GDP,还是不够准确,因为非常住人口同样会为这个城市创造GDP。特别是,如果一个城市的非常住人口很多,那么,只用常住人口来计算人均GDP,就会导致对这个城市经济水平的高估。
那么,怎么才能知道一个城市的非常住人口有多少呢?前面说了,光是统计常住人口就已经够难的了,可能会有30%的误差,想要统计非常住人口就更难了,目前条件下还做不到。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估算非常住人口的规模呢?
中泰证券首席分析师杨畅曾经提出一个办法:用城市生活垃圾的“吨均GDP”来替代“人均GDP”。所谓“吨均GDP”,就是每吨生活垃圾所对应的GDP。
道理是这样的: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差别不大,所以,人均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也应该差不多。一个城市在一段时间内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就反映了这段时间的实际居住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和非常住人口。
杨畅做了一个计算,按2017年的GDP和常住人口,深圳的人均GDP比上海高出了45%;而根据城市生活垃圾计算出来的“吨均GDP”,深圳只比上海高出10%。这不太可能是因为深圳人比上海人更爱扔垃圾。最合理的解释是,深圳的非常住人口比上海要多得多,他们没有被算入“人均GDP”的那个分母当中。如果按“吨均GDP”来看,深圳的真实人均产出还是比上海要高,但差距没有原来以为的那么大。
另外,杨畅还计算出,从2016年到2017年,西安、广州、杭州、武汉这四个城市,虽然“人均GDP”涨了,但“吨均GDP”却跌了。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呢?这反映了,人口在向这四个城市集中,但还没有充分就业,这些新增人口没有创造足够的产出,导致生活垃圾的增长比GDP涨得更快,所以“吨均GDP”下跌了。
你看,用生活垃圾数据来分析宏观经济趋势,是不是很开脑洞。
其实,生活垃圾不只可以用来分析宏观趋势,还可以用来分析商业情报。在几十年前美国的商业调查机构就开始这么干了。有一本经典的社科名著,叫做《垃圾之歌》,里面提到最早的、有据可查的垃圾分析案例,出现在1930年代。当时,美国费城一家面向大众的都市报纸,想说服做汤罐头的巨头康宝浓汤在他们家报纸上打广告。但康宝浓汤认为,他们的产品是面向富人的,一般的中产阶级家庭舍不得花钱买,打了广告也没用。
这家报纸不死心,就去费城的富人区和中产阶级社区做垃圾采样,结果发现:中产阶级社区人均消耗的汤罐头比富人区要多得多。富人家里一般有保姆,会给他们用新鲜材料做汤,反而是忙碌的中产阶级喜欢购买汤罐头。这才说服了康宝浓汤,开始大量在报纸上打广告。
再比如,广告主怎么知道广告投放的效果如何,向来是个大难题。一个洗洁精品牌在某个城市投放了大量广告,它同时请了商业调查机构,在广告投放前后几个星期,对这个城市社区做连续的生活垃圾采样,获得到了很多关键信息。比如,受广告影响而购买了这款洗洁精的家庭占比多少,多次回购的家庭占比多少,购买后不满意、大半瓶扔掉的家庭占比多少,等等。
我最近听到的一个案例,是投资人在投网红小吃店的时候,会请人去调查这个门店附近的垃圾区,看看它宣传的几款爆款小吃里面,剩菜率有多高。
最后,和你分享一句《垃圾之歌》里的金句:垃圾不会撒谎,人们所拥有的和所丢弃的,往往比他们自身更能精确、详尽、真实地说出他们所过的生活。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最近,艾瑞咨询、有赞等多家机构都发布了各自的2021年中国私域流量营销报告。所谓“私域流量”,是相对于电商平台的“公域流量”而言的,建立私域流量的主要方式是微信朋友圈、企业微信、各类社群。
这几份报告里共同提到,2020年是私域流量营销的爆发之年,各大品牌开始下场试水;而2021年是趋势确认之年,私域流量营销从之前的可选项变成了必选项,从营销新玩儿法变成了行业标配。有80%的受访公司已经布局了私域流量营销;私域流量营销在中国的渗透率高达96%,消费者每天花在私域的时间将近1.5个小时。
消息就是这样,我们来看看能学到点啥知识。
私域流量营销的重要性,品牌都已经意识到了,但意识到不等于你就能把它做好,私域和公域是两套不同的玩儿法。公域流量的获取,无论是直接竞价买广告位还是算法推荐,说到底还是广告轰炸;而私域流量拼的是运营能力和场景化营销能力。没有搞清楚这个区别,就很容易踩坑。
比如去年9月份,某智能冰箱被用户投诉,说它强制投放广告。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款冰箱上配有智能大屏幕,用户反映,这个屏幕一直在向他推送牛奶、水果等商品的促销信息,不胜其烦,还不能关闭。“本来以为花大价钱买了个冰箱,结果买了一个大屏广告机。”这件事当时在网上引发热议。
你看,冰箱上智能大屏触达的用户,显然是私域流量用户,但品牌方却把公域流量打广告的方式直接搬过来运营私域流量用户,这是走不通的。也许品牌方是认为,我在冰箱上打牛奶、水果的促销信息,也是场景化营销,也是瞄准了用户的需求啊。但这不是真场景。如果用户在超市买牛奶结账的时候,恰好在手机上收到了20元优惠券,那他肯定高兴;但平时在电梯间或者自家冰箱上看到20元优惠券,他就无动于衷,甚至觉得很烦。
再比如,建私域流量,很多时候会用地推的方式来加微信或者让人下载APP,一般来说转化率都极低。有机构专门做过调查,发出去一万张印着促销优惠信息的传单,最后会扫二维码下载APP的人一般不超过50个,也就是说转化率不超过0.5%。
当然,也有例外。著名产品人Denny讲过一个案例,当时他在大众点评网负责三、四线城市的地推,地推转化率达到了惊人的20%。虽然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但现在回顾起来仍然会觉得很有启发。
这个地推的本质还是靠打折促销拉人,就是你只要微信扫码,就可以参加“5元爆款团购”,花5块钱看场电影、买个蛋糕之类。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怎么把这样的传单做出20%的转化率呢?Denny说,还是得用场景思维。他把路人接受传单的场景,细分成了三步:第一,伸手接过传单;第二,低头去看传单;第三,按照指示扫码。
先来说第一个场景,怎么让人接受传单?一般来说,公司会给地推人员准备一套话术,比如:“您好,我是XXX公司的。现在下载我们这个APP看电影只要5块钱啊,您扫一下这个二维码,然后这样操作……”还没等你说完,路人可能早就不耐烦地走了。
而大众点评采用的办法是,地推人员直接走过去,情绪饱满地微笑着说:“你好!送给你5元钱的快乐!”然后递上传单。这时候,路人往往还没反应过来,但听到“快乐”这个关键词,就下意识地接过了传单。
再来看第二个场景,阅读传单。前面说了,一般的传单上,密密麻麻印了一堆优惠信息,这时候路人并不在购买场景下,而可能是上下班匆匆忙忙的路上,对优惠信息完全无感。传单上印什么,才能让他在一秒钟内决定扫码呢?
大众点评的做法是,传单上只写了两句话:“五块钱的快乐是什么?微信扫一扫,揭晓答案。”下面印上了二维码。能够在一秒钟之内触发行动的,一定不是一个理性理由,而是情绪和好奇。
再看来第三个场景,扫码下载。当时手机流量还比较贵,路人走在街上没有wifi,当他扫进去之后,看到要下载一个几十兆的APP,会因为心疼流量就不下了,那么你前面做的两步等于白费。
大众点评的做法是,扫码进去是关注他们的本地生活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里揭晓答案,告诉用户是5块钱看电影的优惠,同时给用户发送一个下载APP的链接。这样,用户既可以选择当时下载,也可以等有了wifi再下。如果他之后忘了,公众号还会给他推送信息提醒。
你看,把三个场景下的转化率都提高一点点,那么最后的转化率就可以提升几十倍。私域流量营销时代,必须从“广告人思维”变成“产品经理思维”,从流量为王到场景为王。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最近,得到电子书独家首发了一本新书《历史的温度6》。这是《历史的温度》系列丛书的最新一本。这套书的作者是馒头大师,他创办的公众号“馒头说”,每天讲一个历史故事,吸引了五十多万粉丝。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说书先生”,因为他特别擅长把离我们很遥远的历史人物给说活了。
再透露个独家消息,今年的跨年演讲,罗胖讲孟晚舟回国那段,说了一句话:“20年前,我们为什么狂欢?因为我们被世界接纳了。20年后,我们为什么狂欢?因为我们的人终于回家了。”这句话感动了很多用户,它就出自馒头大师的手笔。
本周,馒头大师还会坐镇知识城邦,为你解答关于历史和写作的问题。快去知识城邦关注@馒头大师,向他提问。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