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国民经济数据,二是两名小学老师因为不当批评学生被停职。
先来看第一条。本周一,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1年国民经济数据,成绩非常亮眼。
先说总量:据初步核算,我国2021年GDP为114万亿。这是什么概念呢?这个数字和欧盟27国的GDP总量相当,超过了美国GDP的3/4,预计占全球GDP的18%以上。
再来看增速:2021年GDP增速为8.1%,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排在前列。再来看人均GDP,2021年我国人均GDP突破了8万元,约合1.25万美元。根据世界银行2021年7月发布的最新标准,高收入国家的门槛是人均GDP超过1.27万美元,中国已经非常接近了。
说完了好消息,再来说一条大家比较担心的消息。2021年中国只出生了1062万人,比2020年的出生人口1200万进一步减少,这是近70年来出生人口最少的一年。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点啥知识。
人口数据一出来,很多人非常担心。国外学界有部分经济学家,也表现出担忧。出生率的大幅下滑会让中国进入深度老龄化。按照历史经验,其他国家在进入老龄化之后,经济增速都会放缓。他们还认为,过去40多年中国增长得太快,属于特殊发展阶段,从长远看,中国的增长率会向世界主要经济体回归,也就是年增长率在3%~3.5%左右。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就持这种观点。
有人举了一个对比数据:德国在1971年达到人均GDP 1.4万美元,之后的16年德国年均增长率只有2.3%;同样地,日本在1975年达到人均GDP 1.4万美元,之后的16年日本年均增长率只有4.4%。而中国的人均GDP现在已经达到了1.2万美元,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在2019年就已经达到了1.4万美元。如果参照德国、日本,是不是意味着,未来16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只能维持在低水平?数据很雄辩,听起来很有道理。
最近,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出版了一本新书,叫《中国经济的前景》,他在书里明确反驳了刚才说的那个观点。林毅夫教授的理由有两点。
第一,判断中国还有多大的发展潜力,看人均GDP的绝对数字没有大多意义,更应该关注的是人均GDP和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的差距。因为人均GDP的差距代表了人均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人均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又代表了技术上和产业上的差距,代表了我们还有多少后发优势可以用。
1971年德国人均GDP 到1.4万美元的时候,相当于美国人均GDP的72%;1975年日本人均GDP 到1.4万美元的时候,相当于美国人均GDP的70%。这意味着,它们已经挤进了全球最发达国家的行列,后发优势消失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只能靠自身的创新,增长就会变慢。
再来看中国,2019年中国按购买力平价人均GDP到1.4万美元的时候,只相当于美国人均GDP的23%。这说明,中国在科技上、产业上还有很大的追赶空间,有高增长的潜力。
可以看这样一组数字:德国人均GDP达到美国的23%的时候,是1946年,从1946年往后16年,德国年均增长率为9.4%。日本人均GDP达到美国的23%的时候,是1956年,从1956年往后16年,日本年均增长率为9.6%。
也就是说,如果按人均GDP和美国的差距来看,参照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未来16年中国经济也应该有年均9%的增长潜力。就算保守一点,降低1个百分点,到2035年之前,中国经济至少还有每年8%的增长潜力。
上面说的是林毅夫教授提出的第一个理由,尽管经过了40多年的高增长,但目前中国仍然具有后发优势。
林毅夫教授的第二个理由是,除了后发优势,中国还获得了其他经济体在追赶过程中没有的机遇,就是新经济革命带来的换道超车机会,像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等。
比起传统工业时代,新经济时代的研发周期变短了,不依靠日积月累的工艺沉淀,而主要依靠高端人才的技术创新。比如汽车行业,燃油车时代国外车企上百年的技术积累,很难赶超,但新能源车时代,不拼引擎而拼电池,不拼机械性能而拼智能应用,这就给了国内车企弯道超车的机会。我们已经看到,德国和日本车系在这一轮新能源车革命中明显落后了。
在新经济时代,中国的人口规模优势也会进一步放大。大数据、互联网等产业天然需要大市场的支撑,欧洲、日本之所以没能够跑出全球互联网巨头,就是因为国内市场过于狭小,不利于培育互联网企业。更重要的是,在拼高端人才的时代,人口规模是基础。按照自然规则,一个国家天才的数量是总人口的1%。人口基数加上良好的国民教育体系,这就是未来最重要的竞争力。
那么,对于我们都很担心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林毅夫教授怎么看?他认为,基于前面说的两大优势——后发优势和换道超车,中国未来即使人口不再增长,也不会影响经济趋势。随着劳动力素质越来越高,以及从低端产业链切换到高端产业链,劳动生产率还会大幅提升。
最后,林毅夫教授打了一个比喻,我印象很深。他说,京巴狗和幼年藏獒看起来很像,都是个头小小的,像一只小狮子。但是,如果你养的是京巴狗,不管你多么努力,都不可能把它养得很大;反过来,如果你养的是藏獒,却误把它当京巴狗养,就有可能耽误了它的成长。——看准一个事物的生长潜力,非常重要。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最近,有一段老师激烈批评学生的视频在网上引起了热议。事情的起因是,同学上台表演节目,可能是因为声音太大,一位小女孩捂着耳朵不愿意听,结果受到了两位老师的当场批评。老师言辞激烈,话说得很重。视频曝光后,遭到家长投诉。家长认为,老师可以把孩子叫到办公室单独批评教育,或者罚站都可以,但不能接受这种批评方式。后来学校也承认,老师的行为给孩子和家长造成了严重伤害,已将两位老师停职。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点啥知识。
在我看来,这个案例其实是提出了一个老问题:作为老师,怎样的批评方式,才能既起到教育作用,又不伤害到学生?
今年的跨年演讲,罗胖讲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小学班主任,班上有三个学生上学没带作业本,要在群里通知家长。老师没在群里说三个孩子的名字,只拍了孩子鞋子的照片发到群里。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各家孩子的鞋,家长一下子就能认出来,而别人认不出来。督促的作用起到了,大家的面子也都保住了。
图书组负责人白丽丽老师告诉我,得到“前途丛书”即将出版一本新书,《这就是教师》。这本书里,有一位叫华应龙的老师,讲了自己批评学生的方法,非常有启发。华老师说,他会事前和学生约定好,什么样的动作代表什么等级的批评,批评一共分五级:
第一级批评,是看一眼。当学生在课堂上调皮,老师会远远地看他一眼,这个肯定不是平常的和蔼的目光,是用批评的目光看一眼;
第二级批评,是摸个头。老师会不动声色地走到调皮捣蛋的学生那儿,一边讲课,一边用手摸个头,这就是再次提示学生,要注意了;
第三级批评,是点个名。如果摸个头还不改呢,老师会直接点名,但不会在课堂上多说什么。点个名就是给个提示,让学生知道这已经是第三级批评了;
第四级批评,是站五秒钟。点名以后,学生如果还不收敛,老师就会再次点名请他站起来五秒钟,再坐下;
第五级批评,是写说明书。如果学生实在太过分了,前四级批评都没有改,那就必须要课后写检讨说明了。
不知道你听完是什么感觉,我们当时有个疑问,就是点个名、站几秒,听起来都是比较轻的手段,对特别调皮的学生不管用吧?华老师说,一个事情对人到底有多大影响,其中只有10%来源于这个事情本身,其他的90%都来源于他对这个事情的看法。“站五秒”,虽然这个事情本身没有什么,但在排序上,这已经是第四级批评了,孩子们会意识到事情已经比较严重了。根据华老师的经验,很少有孩子会到第五级批评,也就是写说明书的程度。
如果确实有孩子受到了第五级批评,也就是写说明书,具体怎么写呢?要求的格式是这样的:第一段,写今天是个什么事,为什么要写说明书,为什么“享受”五级批评了。第二段,写当时被老师批评了之后,心里面是什么样的感受。第三段,写后面打算怎么做。
这个说明书要写几百字,一般来说,一个孩子如果要写说明书,那他这一天就没有时间玩了。说明书写好之后,老师还会一次一次地提意见,这里的用词不准确,那里再补充点细节,总之要让他多修改几次。这样一来,学生才能真的深刻记住这个错误,知道受到五级批评后会非常麻烦,以后才不会再犯。
你看,就像罗胖在跨年演讲说的,“一个老师从事情绪劳动的能力,就是让他更有岗位竞争力的软技能。”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最近,香帅老师的新书《熟经济》正式上市了。香帅老师承诺,要连续20年,每年写一本书,帮助中国普通家庭做财富指南,今年是第三年。今年这本《熟经济》有啥特色呢?我来跟你说说。
第一,瞄准“熟经济”这个关键词,把中国未来五年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梳理清楚了。熟经济,是指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年,不能一路猛冲,上有老下有小才是生活的常态。“熟经济”模式,决定了未来的经济治理方向。
第二,这本书对大家最关注的财富问题给出了方向性的建议。比如说,房产税来了,房价会受什么影响?2022年,基金业绩会反转吗?消费和新能源,哪个板块更有可能帮我们赚到钱?比特币、NFT、元宇宙,这些火爆的新概念,到底是坑还是机会?如果你正在计划新一年的家庭财富配置,一定要先看看香帅的建议。
第三,《熟经济》这本书跟咱们之前上线的《香帅中国财富报告》有不小的差异。香帅老师说,设计课程,她是侧重应用,教你招式;而这本书,更侧重逻辑,教你内功心法。比如,同样是讲通货膨胀,课程会重点讲它对普通人常接触的各类资产的影响,但在书中,香帅会把全球通胀的大背景以及通胀的传导机制,都理得明明白白。你自己再去看金融市场的现象,就更加知其所以然了。
推荐你现在就拿下香帅老师的《熟经济》,我相信,买这本书的投资回报率,一定比你买其他任何资产都要高。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