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头条栏目春节期间不停更,天天陪你过大年。我们特别策划了“春节特刊”,从2021年上新的53门课程中,精选出7门我个人最受启发的课,作为“得到头条年度致敬课程”。从今天开始的连续7天,我会每天带你刷一门课。我把课表放在文稿里了,你看看有没有你感兴趣又还来不及听的课程,可以在春节期间锁定《得到头条》,跟我一起来学。
下面我们开始。
数字化转型,是过去一年政府和企业界讨论最多的关键词之一。在上个月密集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很多地方都公布了2022年数字化转型的“施工图”。像上海市政府提出,要打造30个制造业数字化赋能平台,新建4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北京市提出要着力推出20个数字化应用场景,推动形成区块链、人工智能、扩展现实等产业集群。我们曾经在节目里引用过一句话,“数字化转型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答错了、答慢了,都等于是在后退。”
今天我要带你刷的这门课,是《华为·数字化转型必修课》。你知道,华为在全球有将近20万员工,服务全球30多亿人口。不过,组织庞大却不臃肿,华为借助数字化转型,保持了敏捷运营。这门课的主理人陶景文,就是华为数字化转型的主导者。
企业为什么要做数字化转型,陶景文老师在课程里提到了很多好处:优化客户体验、提高业务效率、加快组织创新等等。这些好处很符合我们对数字化转型的期待。不过,学完课程之后,我印象最深的一点,也是我之前没想到的一点,是数字化转型还能大大提升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体验。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是实现数字化转型其他所有好处的基础。
我们知道,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深刻的组织变革。组织行为学早就研究过了,对于变革,大多数人天然具有抗拒心理。首先是利益问题。变革可能会重新划分权力和利益,也有可能加重我们的工作负担。其次是观念问题。变革可能要求我们改变之前的工作习惯、思考方式甚至是价值观,这些都有可能引发我们的抵触情绪。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从长远看,变革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不好说;但眼下,变革给自己带来的痛苦是实实在在的,有那么多新东西需要适应。最优选择,还是维持原状,拖一天是一天。这就是为什么,数字化转型即使是由一把手亲自来抓,也会遇到重重阻力。
那怎么做,才能让数字化转型让大多数人接受,可以顺利推进呢?当然就是,用数字化转型来赋能员工,在优化客户体验之前,先把内部员工的体验给优化了。让员工先吃到数字化的甜头,把变革的阻力变成动力,后面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说,华为是怎么用数字化转型来优化员工的工作体验的。
先来看一个最普遍的场景——上班打卡。目前,有些公司的打卡设备还是最传统的那种,在办公室门口放个打卡机,员工上下班排队打卡。先进一点儿的,用手机打卡,连上办公区的Wi-Fi,打开打卡软件就行,不用排队。
华为员工是怎么打卡的呢?他们有一个词,叫“无感打卡”,你只要人来了,系统就会自动识别你,不用你主动打卡。比如,公司园区车辆进出口有智能车牌识别,办公区出入口有智能人脸识别,员工授权同意后,只要员工经过,就可以自动打卡。而且,就算员工没有经过这些识别闸机,只要他的手机、电脑连接到公司Wi-Fi,就能直接打卡,都不用掏出手机进行操作。
再来看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场景——呼叫客服。华为有一个专业的员工客服团队,为华为在全球的近20万员工提供服务,包括会议、IT、差旅、采购、信息安全等等。员工有什么问题了,可以一个电话打过去找客服帮忙解决。听起来很贴心,对不对?但实际上,在数字化转型之前,员工的体验很糟糕。
因为要解决的问题五花八门,客服团队细分了13个条线,“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员工有问题,需要先去想想这个问题归哪个条线管,再去找相应条线的电话号码。办一件事如果涉及多个条线,还得分头打电话,非常麻烦。怎么优化员工的这个体验?
华为在自己的数字化平台上,建了一套统一的智能客服系统。华为员工不管有任何问题,只需要拨打唯一的客服号码12345,或者通过网络接入客服系统,就可以在客服平台里一站式解决。当然,这背后意味着,13个客服条线的重新整合,并且把整合后的客服能力沉淀在数字化平台上。这既优化了员工的使用体验,同时也意味着企业能力的提升。
好,前面说的是第一点,数字化让员工工作更方便。下面我们再来聊第二点,数字化怎么让员工工作更安全。
华为在全球有200多万个通信基站站点,每个站点要靠工人去现场搭建,搭建完成之后,还要靠站点工程师去现场检测设备,完成验收。工人和站点工程师每天风吹日晒,非常辛苦不说,还可能在现场作业的过程中发生各种危险。
比如说,现场施工的一线工人,有的比较粗心,常常忘记穿防卫衣,忘了挂安全绳、戴安全帽。这些必要的防护措施没做好,在爬塔、进行高空作业的时候,就容易出事故。之前华为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只能增加一道程序,派专人去监督检查。但是检查人员也会疏忽,会疲倦,一不留神就有可能没检查到。
怎么提升现场工人的工作安全性呢?还是得用数字化工具。华为在站点安装了很多摄像头,工人在工作前,在摄像头前站一下,摄像头就可以对工人的穿戴进行成像采集。摄像头里面集成了人工智能模块,可以识别出他的头盔、手套戴没戴好,安全绳挂没挂好,等等。如果都装备好了,那摄像头就会通过系统告诉他:你现在可以开始工作了;如果没有,机器就会报警。检查事项还可以动态调整,比如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摄像头会多一个检查,看工人有没有戴口罩。
在现场工人施工完成以后,他要在摄像头前再站一次,提示系统:工作做完了。系统会再次检测。这次检测的是什么呢?原来,有的工人装完电表以后,对很多电线处理得不规范,该关的开关也没关,这样就容易发生触电事故。所以,当工人提示工作做完了,系统就会通过AI识别等功能,检查施工场地没有留下安全隐患,保障后来工人的安全。
当工人完工、系统做完安全检查之后,会马上开始做质量检查。如果质量检查通过,系统会告诉工人:AI质量检查通过,你可以离场了;没通过,系统会告诉工人哪里需要调整。工人离场,就代表这个站点正式竣工了,站点验收工程师会收到系统发送的质量检验报告。
说到站点工程师,他们的工作也有一定的危险性。要知道,在海外,两个站点之间的距离往往得有两三百公里,有些站点还建在沙漠里、戈壁上。一个站点工程师要同时负责很多个站点的验收,只能一个接一个去跑。曾经有站点工程师在沙漠里迷了路,幸亏那次带了很多水,才平安到达站点。
后来华为研发了视频验收平台,站点验收工程师再也不需要风里来雨里去地跑现场了,他们在工位就能实现远程验收。打开系统,开启摄像头,利用AI智能影像技术,自动调出相关的质量数据信息,远程签署验收报告。
好,这就是第二点,数字化让员工工作更安全。再来说第三点,数字化让员工长本事。更具体地说,是让员工更高效地使用企业知识库。
我相信每个企业的办公平台上都会有一个知识库,里面存放着一堆帮助文档。建知识库的想法是挺好的,能把企业的经验积累下来,员工遇到了什么问题,可以自己到知识库里去查。华为也有这么一个知识库。但后来,华为查数据,发现这些帮助文档里有很大一部分,压根没人看过。华为有位高管曾经痛心地说:“企业最大的浪费是知识的浪费。”
那么,怎么能让知识库真正被用起来呢?华为的做法是,用数字化技术,改变人和知识的关系,从“人找知识”,变成“知识找人”。
华为在办公系统里建了一个推荐引擎,给所有的知识打上标签,为每个员工做了画像。这样,系统就能主动地把合适的知识推送到合适的员工面前。举个例子,系统如果检测到你是个新员工,就会把公司通讯录和协作文档推送给你,便于你遇到困难时发起跨部门协作;系统如果检测到你是刚晋升的团队领导,就会自动把团队管理的课程推荐给你;还有,销售如果在系统中录入了客户信息,系统就会自动推送合同模板,等等。你看,这样的知识服务,简直是“瞌睡遇到枕头——正是时候”。
当然,不管是前面说的“无感打卡”,还是“知识找人”,华为强调必须尊重员工隐私和个人意愿,在获得员工主动授权的前提下,运用数字化工具优化员工的工作体验。说到底,数字化的终极目标是为人赋能,关注人、激发人、让个体的潜能得到释放。
好,以上就是我从《华为·数字化转型必修课》这门课里挑选的几个片段,跟你分享。我学下来的最大感受就是这门课的实战案例特别多,我听得很过瘾。也欢迎你亲自去学习这门课。记得我们课程组去华为采访时,陶景文老师的一句话让我们印象深刻,他说:数字化转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你可以把这门课当成是一个起点,和来自华为公司的一众高手站在一起,看向数字化的未来。
最后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这个春节,如何才能只涨知识不长肉?得到听书和得到电子书给你准备了一份礼物。从今天开始到2月6号,每天在得到App搜索“礼物”,就能领取一份免费的知识礼包,包含3本听书和3本电子书,不仅可以自己用,送给亲朋好友也很合适。
今天是除夕,得到陪你一起辞旧迎新。欢迎你跟着裴鹏程老师,从不同的符号里了解更多传统文化。大年初四冬奥会开幕,《冬奥简史》等6本好书会带你全方位了解冬奥。大年初五的礼物,是一份赚钱攻略,带你从各个维度认识赚钱这回事,在新的一年里成为能挣会花的人。大年初六,我们为你准备了杨天真老师的《把自己当回事儿》,帮你为新年开工做好准备。
总之,春节7天,每天一份礼物,每天都是限定内容,仅限当天领取,千万不要错过。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