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我猜,趁着过年假期,你会把平时没时间追的剧、没时间看的小说翻出来,集中享用一番。我有一位爱好历史的朋友,他每年春节都会把《史记》翻出来,温习一遍,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不过,如果你跟我一样,觉得读原书太费劲,也可以刷几门古典文学的课程,从中国古人的精神世界中获得滋养。
今天我要带你刷的课,是《潇水讲透三国演义》。说起三国,有太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桥段,对里面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是如数家珍。不过,这门课程让我觉得最过瘾的,不是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深挖,而是潇水老师带我们跳出读者视角,站在创作者的角度,去思考《三国演义》是怎样讲故事、怎样刻画人物的,有哪些技巧是今天的创作者可以借鉴的。
你知道,《三国演义》是一部皇皇巨著,一共有六七十万字。而三国时代留下的历史资料有哪些呢?严格地说,只有《三国志》和后人为《三国志》做的注。《三国志》写得相当简洁,像是张飞、关羽这种名将,每人只有一千多字的描写,光凭这些材料难以展开丰富的细节。
你要是拿着历史材料跟《三国演义》比对,会发现小说里的很多故事完全是虚构的,还有一些故事虽然发生过,但具体情节和跟真实历史有不小的出入。这算是《三国演义》的败笔吗?不,潇水老师说,这恰恰是小说的成功。这说明,《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境界,以至于让读者忘记了它是虚构的小说,而不是历史记录。不像现在的很多网文,虽然想象力天马行空,但一读就觉得很假。
那么问题来了:《三国演义》是怎么把虚构的情节写出真实感的呢?
《三国演义》创作的秘诀之一,就是“移花接木”大法。
所谓“移花”,是指平移。就是把其他文学作品中关于这个历史人物的描写,平移到自己的故事里。比如说《三国演义》里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情节:有人送了曹操一盒酥,杨修自作聪明,把这盒酥分给大家吃了。后来,曹操忌惮杨修太过聪明而杀掉了他,一盒酥的故事提前做好了铺垫。其实,这段故事来自《世说新语》。只不过在《世说新语》里,杨修分的不是酥,而是奶酪。《三国演义》把这个故事“平移”到了自己的叙事当中。
再比如,历史上曹操写过《短歌行》,但具体写作的年份其实不可考。《三国演义》把这首诗插到了赤壁之战前的一个章节,并且还加油添醋,在这首诗上大做文章。《三国演义》中写道,曹操赋了这首诗后,一个下属站出来说:“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是不吉利的话。”曹操听完大怒,说:“你怎敢败我的兴致?”挥刀刺死了这个下属。你看,拿诗中的一句话做文章,平白给曹操安了一件恶行,突出了他的凶狠残暴。
好,说完了“移花”,再来说“接木”。这是指,把在其他历史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嫁接到要突出的主要人物身上。比如,诸葛亮唱的那出空城计,其实是赵云用来战退曹操的计谋。作者把它挪到了诸葛亮头上,加以渲染,成为三国的名段。
再比如,诸葛亮北伐曹魏,后来被迫撤退的时候,用了一招“增灶退兵”,增加的增,灶台的灶。当时,诸葛亮为了掩饰自己的兵力不足,就让士兵们每天在撤退之前,挖出比士兵数目更多的饭灶,而且要一天比一天多,以此来迷惑敌军。敌军首领司马懿每天派士兵到诸葛亮留下的营地清点灶数,发现灶数逐日增多,怀疑诸葛亮有大军做支援,就退兵不敢再追赶。这个“增灶退兵”的故事,其实是从《史记》中孙膑的故事改编来的。
你看,虽然《三国演义》虚构了很多情节,但这些情节往往脱胎于真实的历史故事。我们自己在创作的时候,也可以用上“移花接木”大法,而且我们的素材库要多得多,古今中外的所有文学经典,都可以为我所用。
《三国演义》的创作秘诀之二,是“相爱相杀”大法。
你知道,《三国演义》的人物众多,为了让读者记得住每个人物的性格特色,《三国演义》的人物刻画比较脸谱化。比如,诸葛亮就是正义智慧的化身,曹操就是不择手段的代表。但是,如果人物形象过分脸谱化,往往会让人感觉比较单薄。那《三国演义》是怎么把脸谱化的人物写立体的呢?重点就在于对人物之间关系的把握。在《三国演义》里,不光有单纯的敌我双方对抗,或者同一阵营内的深厚情谊,最精彩的是那种非常有张力的相爱相杀。
比如说,曹操的主人设是凶狠残暴,但是他对刘备,不仅仅有赶尽杀绝的狠辣,也有英雄惜英雄的一面。曹操和刘备一起讨伐董卓的时候,他见刘备因为官职低微受袁术欺负,就私下里派人送酒送肉,慰问刘备兄弟三人。后来,刘备被吕布偷袭,丢了徐州,去投奔曹操,曹操对刘备的使者说:“玄德与我,兄弟也。”并且设宴款待刘备一直到晚上。
之后,曹操不顾下属的反对,上表封刘备为豫州牧,又送给刘备兵士和粮食,帮助他返回小沛上任。刘备在小沛遭到吕布围攻,曹操当即派夏侯惇前去解救。得知解救失败,刘备的一家老小被吕布的部下掳了去,曹操便亲自带兵攻打吕布,又在刘备的建议下杀了吕布。
当然后来,曹操察觉到刘备有匡扶汉室的雄心,对刘备态度大变,不顾袁绍大兵压境,亲自出兵二十万攻打刘备。曹刘两人的斗争也成了《三国演义》最大的焦点。但是,总体看来,曹刘二人的关系,不全是剑拔弩张、你死我活的争斗,曹操对刘备以及后来对关羽的英雄相惜,让曹操的人格特征更加复杂。
再来看周瑜这个角色。我们印象里的周瑜小肚鸡肠,对诸葛亮百般嫉妒。《三国演义》的名篇,草船借箭发生的原因,就是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故意刁难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
不过别忘了,《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周瑜,对诸葛亮的态度,不仅仅有嫉贤妒能的一面,更有棋逢对手的欣赏。比如,赤壁之战前,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坐在一起商讨如何打败曹操,不约而同地在手掌上写了个“火”字,两人心照不宣地哈哈大笑。在这期间,周瑜还让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去拉诸葛亮加入自己的阵营,不过被诸葛亮拒绝了。
你看,《三国演义》刻画主要人物时,经常使他们之间处在一种矛盾关系当中。既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又有相互之间惺惺相惜的好感。而人物就在这相爱相杀的关系中见情见性,形象也丰满、立体了起来。
除了情节上的“移花接木大法”和人物关系上的“相爱相杀大法”,我们还能从《三国演义》中获得第三点——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故事模板库。想想看,《三国演义》里有多少脍炙人口的故事!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我们当然不能照搬故事本身,但可以套用它的底层模型。
我们拿《三国演义》的开篇故事,桃园三结义举例。这个故事讲的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结拜为兄弟。很多人会为刘关张兄弟三人那句誓言感动: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但潇水老师说,誓言的重点其实是这句:“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为什么是这句?因为这句话里,透露着一个经典的故事模型。
咱们来分析一下,这句话里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人。这个结义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人的多人联合。而且这三个人性格各异,背景各异,肩负着不同的任务。第二个要点,是事。三个人有共同目标,匡复刘姓汉室。
所以,这个故事的内核是多个角色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奋斗,这是一种非常经典的故事模型,叫做联盟故事。在联盟的叙事框架之下,可以在很多侧面充分展开情节。比如说,针对联盟的各个成员,可以充分地塑造角色的性格、经历和故事。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有文章可做:他们中一定会有领导者,会有追随者;关系可能有远近亲疏;可能有误解、背叛;可能有新成员加入,也有老成员退出。还有,共同目标实现的过程,可能会有挫折、有挑战、有历险。甚至,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共同目标之间,可能有些冲突。这就让故事丰满起来了。
其实《三国演义》就是在这些维度展开的。比如说赵云和诸葛亮,可以看作是后来加入桃园联盟的新成员。而随着诸葛亮的加入,你会看到刘备信任重心的转移,关羽、张飞对这种关系变动的不安。这就是在沿着成员关系的角度推动故事。
还有,关羽被孙权部将杀害,刘备愤而起兵东征,为关羽报仇。赵云反对说,跟汉贼的仇,是公,为兄弟报仇,是私。希望陛下以天下为重。但刘备不听,发出七十多万大军,又借番兵五万,水陆并进,讨伐孙权。这就是当成员之间的友谊和共同目标起冲突的时候,“舍大义而取小义”的故事。虽然不符合刘皇叔的职责,但这份重情重义,却特别打动人心。
除了桃园三结义,《三国演义》里还有关羽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它的底层模型是英雄之旅;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它的底层模型是逆袭,这些都是经典的故事模型。你看,熟读《三国演义》,你就拥有了一个关于故事模型的丰富宝藏,创作时可以随时调用。
好,以上就是我从《潇水讲透三国演义》这门课里挑选的几个片段,跟你分享。潇水老师在课程里还解读了三国主要人物背后的中国人格,以及《三国演义》在管理学中的价值等等,带你站在现代人的立场学习《三国演义》。潇水老师说,今天我们读透《三国演义》的意义,不局限于理解小说文本,而在于通过它,获得通往未来的无限可能。推荐你亲自去学习这门课程。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