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冰雪乐园和主题乐园,哪个前景更好?

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冬奥会带动滑雪热,二是这届年轻人对低度酒情有独钟。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这两天全国人民都在看冬奥会,近距离欣赏冰雪运动的魅力。你知道吗,北京冬奥会可不只是带来了一届精彩的比赛,它还让一个产业在国内进入高速发展期,这就是滑雪产业。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数据,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后,国内的滑雪场数量就开始飙升,到2021年初,国内有了650多块标准雪场,比2015年涨了3倍。光是去年一年,全国就新增了1200多家滑雪相关企业,同比增长60%以上。

这儿还有一组数字:2019~2020年滑雪季,全国滑雪人次为1045万人;2020~2021年滑雪季,全国滑雪人次为2076万人,直接翻番;预计2021~2022年这个滑雪季,全国滑雪人次很可能再次翻番,冰雪旅游收入将达到6800亿元。

如果再加上滑雪装备、教练、摄影服务等周边,这个冰雪季的总产值将破万亿元。这是什么概念?在这个铲屎官遍地走的时代,2021年国内宠物经济的市场规模才4000亿元,不及冰雪产业的一半产值,这还是在冰雪项目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下。可以想见,北京冬奥会之后,冰雪运动在国内会进一步升温,冰雪产业还要上一个台阶。

消息就是这样,我们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前不久,知名评论家“兔主席”正好聊到了国内冰雪乐园的发展,冰雪乐园是指包括了滑雪和各种雪上娱乐项目的主题乐园。“兔主席”认为,相比于欢乐谷、华强方特这样的国内主题乐园来说,国内冰雪乐园虽然才刚刚起步,但发展的后劲儿更足,没有明显的瓶颈。这是为什么呢?这两年,国内主题乐园的发展也是红红火火啊。

“兔主席”认为,从生意模式上说,主题乐园那些看起来非常刺激的游乐器械项目,比如过山车这些,是很不好做的生意。首先,这些大型的游乐器械是固定资产,前期需要有大量资金投入,之后每年还要折旧,资产价值一直在缩水;其次,这些设备的维护检修成本、运营成本都比较高,需要有一个庞大的运维服务团队;还有,如果单靠感官体验刺激的话,游客是很容易失去新鲜感的,玩几次就不来了。如果乐园为了留住游客,不断提升项目的刺激感的话,又会有更大的隐患:一旦危险项目发生意外,对乐园的运营会有长期负面影响。

所以你看,国内主题乐园看着人山人海,但这个钱并不好挣,是典型的重资产、高成本。业内流传一句话,“中国的主题乐园有70%都是亏损的,20%持平,只有10%能盈利。”国内主题乐园的龙头之一华强方特,三次冲击IPO上市都没能成功,关键就在于盈利能力上不去,方特旗下28座主题乐园,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就算一些看上去盈利的乐园,其实很大一部分收入是来自地方政府的资金补贴。

听到这儿,你肯定会问:像上海迪士尼、北京环球影城这样的国外大牌乐园,也是同样的生意模式啊,人家的盈利能力怎么这么强?你别说,这两者看着是同样的业态,但是生意模式还真不一样。

国内主题乐园,主要赚的是门票钱,门票钱往往占到乐园总收入的80%。园区每天的接待人数是有限制的,门票的提价空间也不大,两三百元也就到头了,再贵就没人来了。

而国际大厂,就以迪士尼为例,门票上有更大的溢价空间,能卖到四五百元一张;更重要的是,门票只占到乐园总收入的30%,而其他70%来自游客在景区内的二次消费,也就是餐饮、住宿、购物等等。所以你看,同样是每年接待五六百万游客的主题乐园,国内品牌和国际大厂的盈利能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游客到了迪士尼乐园就成了败家剁手党,在国内主题乐园就成了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呢?这里头有乐园本身运营服务的差距,不过这个差距是可以很快补课的;最大的差距其实是在于,国内乐园没有超级IP。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迪士尼乐园里的米老鼠唐老鸭雪糕,还有环球影城卖的小黄人冰淇淋,都是几十块一支,利润高得吓人。但是游客一点不嫌贵,很高兴地买了拍照发朋友圈。想想看,没有这些超级IP加持,国内乐园要是把普通冰淇淋卖到几十元一支,肯定会让游客直骂坑爹。还有,环球影城里哈利·波特区的餐厅,虽然卖的只是最简单的英式菜品,像炸鱼薯条之类,价格也不便宜,但游客就是觉得非去不可。去那儿可不是吃饭,而是去感受魔法学校的食堂,能吃出魔法的味道,怎么能一样。至于乐园里的衍生品就更是了,没有IP加持的衍生品根本卖不动。

国内主题乐园想做出和国际大厂一样的超级IP,这已经超出了主题乐园本身的能力,它需要的是中国文化产业的持续升级,用国产超级IP来反哺主题乐园。像迪士尼和环球影城,它们本身就是国际文化产业巨头,花了数十年时间打造的一批超级IP,主题乐园只是文化产业的线下场景延伸。没有超级IP的主题乐园,是无源之水,无论你在运营上怎么努力,都很难有高利润。

所以,回到开头“兔主席”的结论,为什么说国内做冰雪乐园比主题乐园要容易些呢?就是因为相对来说,冰雪乐园没有那么依赖IP,绕开了主题乐园发展的最大瓶颈。在冰雪乐园,冰雪才是绝对主角。只要踏踏实实做好基础设施和游客服务,再加上一开始我们聊到的,借冬奥会东风,国内冰雪运动进一步普及,国内冰雪乐园的增长空间是很大的。这个赛道,《得到头条》会为你持续关注。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过年期间,家人团聚,走亲访友,同学聚会,饭局酒局是少不了的,可千万不要喝多了。不过,做父母的也不用太担心,从消费趋势上看,这一届年轻人越来越不爱“喝大酒”了。比起高度数的白酒,他们更喜欢啤酒、果酒这些低度酒。我之前看到京东研究院的《2021年酒类消费报告》,2021年光是啤酒的品种数量就翻了一番,中高端果酒的销售额增长了快6倍,而不含酒精或者酒精度数极低的无醇酒更是大受欢迎,销售额同比增长8倍。

说实话,看到这个报告我还挺好奇的,这一届年轻人酒量就这么差?据说他们是追求一种“微醺”的状态,但这一点点酒精度数,能达到“微醺”的效果吗?公众号“把科学带回家”,提到了一个关于饮酒的实验,很有意思。这个实验说明,人只要用“意念”就能达到“微醺自由”,有没有酒精无所谓。

实验是这样的:研究人员准备了三种鸡尾酒,分别是高度数、低度数和无酒精。这些酒经过特殊的调味处理,味道都是一样的,志愿者并不知道自己喝的是哪一款酒。喝完酒之后,研志愿者还要完成一个创造性的任务,比如做一盘菜或者写一段广告词。

结果,那些自以为喝下了高度酒的人,开始天马行空、自我放飞,做出来的创意非常夸张,而他们实际上喝的是无酒精饮料。而那些以为自己喝的是无酒精饮料,实际上喝了高度酒的人,反而表现得相当理智。

换句话说,你的心理预期,决定了你饮酒后的状态。中国古人深谙这个道理,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搁到现代,我们知道,这其实就是医学上常说的“安慰剂效应”,或者心理学上说的“心理暗示”。

这个原理我们都懂,但它的威力可比我们想象中大得多。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做一些困难的事情,比如,减肥。

有一个关于减肥的行为干预实验,把减肥者分成两组:一组是增强减肥者的动机,用专业的倾听和建议鼓励减肥者,让他们获得减肥动力,更容易坚持下去。另一组是锻炼减肥者的想象力,让他们想象跑步时微风吹过、鸟儿唱歌,想象跑完之后的畅快感,想象这道沙拉吃起来很美味,等等。他们这样做了之后,在跑步时就真的会觉得心情畅快,吃沙拉时也真的觉得更美味了。

结果发现,两种干预方式对减肥都有正向作用,不过,锻炼想象力这种干预方式的减肥效果,是另一种的5倍。而且停止干预训练后,这组参与者的体重还在继续减轻。

你看,面对困难的事情,与其运用意志力,不如发挥想象力,效果也许会更好。祝你虎年少喝酒,多减肥,想象力让你如虎添翼!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开工第一天,切回到工作状态,怎么管理好精力、提升工作效率?得到锦囊老师邹小强,给我们支了几招,都是简单易上手的精力管理方法。

第一招,给待办清单事项加上场景。我们都会给工作列待办清单,不过,想要处理得更高效,你可以给各个事项再加一个场景标签,把相同场景下的琐事集中起来,批次处理。比如,给每件事情打上@电话、@外出、@沟通、@电脑,这样的标签,当需要@打电话的时候,把所有可以通过电话解决的事情,一次性全部处理掉。这样批次处理琐碎事情,可以帮你节省大量场景切换的时间。

第二招,“两分钟原则”。如果眼前的事情两分钟能够解决,那就立即去做,否则以后就会花更多时间去处理。比如别人让你发客户资料,手头正好有,两分钟之内就能解决,那么立即发过去。但是要注意,发过去之后对方如果说这个资料有问题,需要修改,这件事肯定就超过两分钟了,那么就要放到待办清单里,重新安排时间处理。

第三招,把比较困难的、需要花很多精力解决的任务,“化解”成简单轻松的任务。注意,不是“任务分解”,而是“任务化解”。比如说老板让你写个策划案,于是你开始计划第一步收集资料、第二步列大纲、第三步做PPT,这叫任务分解,看似很清晰,但事情的难度并没有降低,所以你还是会下意识逃避做这件事。

而“任务化解”是给任务难度降级,可以这么做:先去找老板沟通一下,问问他对这个策划案是怎么想的。了解老板的想法之后,就更明确策划案该怎么写,难度降低了。然后看看类似的策划案,是怎么设计结构,用什么风格的PPT,在这个过程中,任务的难度就又降低了,让你可以避免畏难情绪引发的拖延症。

这三个方法,我的同事们已经用起来了,说是提升工作效率的神器。知识城邦里,邹小强老师还在持续更新职场自我管理的心得,快去城邦关注他。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