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哪些大众知识是错的

这条音频说的是,如何用脑科学养育孩子。

最近,辅仁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黄杨名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聪明养育:像科学家一样养孩子》这本书里。黄杨名说,在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大量真假难辨的育儿知识。面对这些育儿知识,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养育孩子呢?下面就听听黄杨名是怎么说的。

首先,在面对众多育儿秘籍的时候,我们要知道,自己用在孩子身上的育儿经是否靠谱,我们参考的这个资讯来源是不是权威的,值得信赖的。而且就算这个来源是值得信赖的,父母也要采取一种开放的态度,不要觉得这个一定可以成功,先试一试,如果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效果不好,就放弃,不要有太强的执念。因为现在媒体都喜欢用很夸张的东西来吸引读者,有些效果可能并没有那么神奇。

其次,很多流传广泛的科学知识,其实只是迷思。比如大家在媒体上可以看到说,要掌握孩子出生后的最初几年,如果过了这个时间没学什么,就永远学不会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夸张,没有什么事情非要在某一时段必须学会的,所谓关键期,只是一个敏感期,也就是说,在某一段时间发展特定的心智功能特别容易,错过了这个时间,也可以发展,只不过可能发展没那么快。人不管在什么年纪都是可以学习的,所以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急着给他灌输很多东西,生怕他跟不上别人。有很多人觉得,孩子的发展在3岁前就定下来了。其实,这种说法和一个实验有关,但当时的研究是在猴子身上做的,科学家发现,猴子在3岁时,脑细胞连接密度和成年猴子差不多。但猴子发展历程比人快,3岁的猴子其实相当于12岁或者13岁的人,所以真要说几岁前决定,在人类身上肯定不是3岁。

关于如何促进大脑发展方面的迷思也有很多,比如,民间有一种说法,古典音乐能开发潜能,让孩子更聪明,结果科学家发现,想要提升孩子的心智,关键在于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管是听莫扎特的音乐,还是看侦探小说,只要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孩子的心智都有提升。不过,如果只是培养孩子的性情,听听古典音乐倒是不错的做法。

除了担心孩子聪不聪明之外,现在的家长还担心孩子快不快乐,在欧美的一些地方,情绪教育已经是教育当中的重要环节了,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他已经受到情绪影响了,受到影响时他应该先冷静,然后再作出反应。所以大人应该通过示范和引导,帮助孩子调节情绪,降低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最后,作者结合脑科学给出了几条育儿建议。第一点,要让孩子有自主权。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做初步的筛选,但不要替孩子处理好一切。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小,所以就安排好所有事情,这会让孩子的大脑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而且也会让他们在自己做决策的时候,缺乏判断能力。第二点,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适合孩子的个性。给孩子多元刺激,早点挖掘长处是重要的。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不需要强迫孩子一定要和某某孩子一样,2岁开始学英文,3岁学钢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的项目,爸妈应该提供的是不同的刺激,早点了解孩子的长处。第三点,家长要适当引导孩子离开舒适区,走入学习区,挑战一下自己,这样孩子才能有所成长。但这个挑战难度不要一下子提升太多,否则孩子会产生挫败感。

以上就是一些如何用脑科学养育孩子的方法,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聪明养育,像科学家一样养孩子》
音频稿:崔靖桐
讲述:于浩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