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音频咱们来说说如果雾霾长期持续下去,会给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这个问题是经济学家汪丁丁最近在北大国发院的演讲中提出来的。一个经济学家会用什么样的视角看到雾霾问题呢?下面就来给大家说说汪丁丁教授是怎么说的。
关于雾霾,在基于国内发表的各种科学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汪丁丁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框架,那就是雾霾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我们用通俗的语言来说说汪丁丁的学术表达,如果我们建立一个二维的坐标系,在这个坐标系内,当各类污染的总量低于某一临界值的时候,任何一种污染的排放,比如汽车、麦秸、煤炭、空调等等,都不会引发持续雾霾,不过,一旦污染总量超过了这一临界值,任何一种污染的微弱增加,就可引发持续雾霾。然后,出现持续雾霾之后,降低任何一种污染都很难导致雾霾的消失,除非污染总量低于另一个临界值,而这个临界值通常远低于上述的那个临界值。
这里的关键,就是上面说到的两个临界值的差距,可使雾霾再度消失的临界值,很可能对应于工业化之前的社会经济状况,从而社会几乎不可能容忍工业污染低于这一临界值,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人均收入下降至每年1000美元以下。
通过这个分析框架,我们很容易得出,北京等大都市的雾霾,很可能是一个长期持续的状况,因为人们很难接受人均收入的急剧下降。那么,雾霾长期持续会给大都市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首先,雾霾持续给大都市带来的第一个后果是,人口将从大都市向雾霾还可以忍受的中小城市甚至是山区迁徙。作为经济学家,汪丁丁在演讲中非常谨慎,他强调,这个后果的前提是雾霾被医学确认为是导致肺癌和抑郁症的长期主因,这极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同时还要确认雾霾是心脑系统疾病的短期主因,这极不利于中老年人养生,在目前,这些后果还有待医学上的进一步确认。同时,汪丁丁教授认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成本的降低,有利于人口从密集到疏朗的迁徙。
其次,如果国内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化,势必诱使中高收入群体,以及低收入但年轻的群体移民海外。这一效应和持续战争诱致的移民潮非常相似。因为在马斯洛需求层级当中,基本的安全感,是最低需求,如果一个社会不能满足这一最低需求,这一社会就不再是适合人类生活的。与战争难民的年龄结构类似,在成本制约下,雾霾移民更多由儿童和年轻人组成,因为这些人把他们家族延续下去的概率更高。
对此,汪丁丁教授借用了关于人口迁徙的学说来说明这个问题,他认为,人口迁徙学说中适用于雾霾移民的是“pushing-pulling”与“移民成本”的联合作用模型。所谓“pushing”,就是被本国的恶劣条件“推出去”的那些人。所谓“pulling”,就是被他国的优厚条件“拉出去”的那些人。如果移民成本足够高,不难想象,最适合移民海外的,就是那些敏感的、不喜欢本国生活条件,并且具有高学历从而很容易被他国“拉出去”的那些人,流失的恰恰是高端人才。根据报道,北京地区因为雾霾导致的经济损失大概在每年700亿人民币的水平,但是高端人才流失的损失,却一直没有被考虑进来。同时,目前也缺乏长期雾霾导致的各类健康损失的数据。这个估算也没有把雾霾的长期影响考虑在内,而且这些估算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并未考虑政治的和社会的影响。
第三,在汪丁丁教授看来,雾霾在北京地区似乎有一种类似“收益递增”的趋势,当然,这里的“收益递增”是带引号的,也就是说,严重雾霾导致更严重的雾霾。到那时,可以想象,北京的大街小巷能见度不过五米,昼夜灯火通明,防毒面具和氧气筒成为与iPad同等重要的日常可穿戴设备。由于终年不见阳光,“雾霾抑郁症”成为北京地区最常见且最高发的心理障碍。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呢?后果就是北京地区工作人群的必要劳保条件之一就是每年要有更多时间在外地度假,每年这样的假期可能长达半年。而且,由于“高端人才”的流失,北京地区将只有科技含量很低的产业。第一流的教师和学校将最早迁徙到污染更少的外地。接送孩子的校车,将从市内大巴改为跨市包机。
最后,汪丁丁教授根据历史的经验,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那就是京津冀一体化,将大部分污染企业外迁。当然,也不排除身处雾霾中的人们集体觉醒,下决心在行动中把各种造成雾霾的行为减到最低,那当然是人们所愿意看到的情况。
以上就是汪丁丁在北大国发院演讲的主要内容,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北大国发院(如果雾霾长期存在,北京将会发生什么)
音频稿:李佳蓉
讲述: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