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VR元年,这次是真的吗?

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Meta公司发布财报,股价大跌;二是冬奥解说员王濛大火出圈。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本月初,改名为Meta后的脸书公司发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财报。四季度营业收入为336.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0%。应该说,作为一家巨型平台公司,能保持这个增速已经让很多人羡慕了。但是,财报发布当天,Meta股价却暴跌26%,市值一天蒸发2400亿美元,直接跌没了半个阿里巴巴。

有人做了个对比:2018年爆出剑桥分析公司数据泄露丑闻,Meta股价只跌了14%;2021年美国政府对Meta发起反垄断指控,Meta股价不但没跌,反而一路上涨,进入万亿美元俱乐部。这说明,在资本市场眼中,数据泄露不是问题,垄断更是好事儿。那么,是什么引发了Meta这次史诗级暴跌呢?

是用户增长停滞。Meta财报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公司日活用户为19亿,月活用户为29亿,日活和月活用户数都和第三季度持平,不再增长,甚至还有轻微下降的趋势。同时,公司第四季度净利润也同比下滑了8%。用户增长停滞和净利润下滑,被资本市场认为是非常危险的信号,Meta股价应声下跌。据说,扎克伯格在当天接受媒体采访时,双眼红红的,好像刚哭过。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说到这儿,我猜你会有一个疑问:Meta公司去年成功引爆了元宇宙概念,这可是比社交媒体平台想象力大得多的新赛道。而且,Meta公司也不仅仅是在讲故事,它的VR眼镜Oculus quest 2迄今已经销售突破一千万台,是最受欢迎的VR设备之一。由于元宇宙大热,去年也被称为VR元年。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怎么会对Meta说翻脸就翻脸呢?

其实,如果你了解VR眼镜的发展史,你就会知道,“VR元年”这个说法不是在去年才第一次提出的,而是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远的不提了,就说最近十年的情况。

在2012年,有一款现象级的VR眼镜问世,叫Oculus Rift,被认为是开辟了消费电子领域的一个新赛道,很多厂商入局跟进,那一年就被称为VR元年。但是后来,这批抢先入局的厂商纷纷折戟,成为“先烈”。

到2014年,Meta收购Oculus,掀起又一轮VR热,并且这股热潮从硅谷刮到了国内。当时,做影音的暴风集团发布了一款VR眼镜,号称“暴风魔镜”,一下子点燃了资本市场的想象力。暴风集团不但凭借这款眼镜成功上市,而且还创造了40天36个涨停板的A股奇迹。2014年理所当然地被称为又一个“VR元年”。可惜这一次,VR眼镜还是没能飞起来,暴风集团挣扎了几年后,在2020年黯然退市。

到2016年,几位重量级大佬下场,微软、索尼、HTC都推出了各自的VR、AR眼镜,据说当年华强北的VR盒子卖出去3000万个。国内的VR创业赛道被直接引爆,当年新注册的VR相关企业数量,比2015年翻了一番还多,是增幅最大的一年。2016年,也被业内认为是“真正”的VR元年。但是,到2018年,这一波VR泡沫也破灭了。

你看,这样算起来,2021年,是最近10年以来提出的第四个“VR元年”。资本市场还相不相信这个故事呢?至少,从这次Meta股价大跌来看,资本市场是很怀疑的。对Meta来说,社交平台用户增长停滞带来利润下滑是必然的,而VR设备的大爆发还是没谱的事。

其实如果再往前捯的话,2009年底3D电影《阿凡达》上映,就引发了一波3D电视的热潮。2010年,三星、LG、松下等都发布了自己的3D电视,到2013年,国内3D电视渗透率已经接近40%。但是现在,即使你家里还有3D电视,我相信你也很久没用过这个功能了。3D电视这个概念几乎没人再提。

这就奇怪了,不管是3D电视还是VR眼镜,对于这些能够实现三维视觉的设备,消费者很感兴趣,资本市场也多次看好,但就是没真正火起来。当然具体原因有很多,比如价格太贵、内容制作跟不上、操控不够精准等等,但这些可能都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最主要的体验障碍还是在于,现在所有的3D设备,都没办法解决3D眩晕的问题。我们看二维屏幕不会觉得晕,但是,看3D电影或者戴VR眼镜,时间一久就会头晕目眩。这是为啥?

现在制造3D视觉的基本成像原理是,分别向左右两只眼睛传送不一样的图像信号,利用双眼的视差,在大脑中模拟出立体图像的错觉。但是,人除了通过双眼视差来判断距离,同时,还在通过调整眼睛的焦距来判断距离:看近的东西把焦距调小,看远的物体把焦距调大。也就是说,看清不同远近的东西,人眼的焦距是不一样的。

当你看一块距离你2米远的2D屏幕时,眼睛聚焦在2米的地方就可以了;而如果是一块3D屏幕,你从双眼视差中感知到了1米、5米、10米等不同距离的景物,这时,眼睛会自发调焦到这个距离。但是马上会发现,调焦之后反而看不清,只有当眼睛一直保持在2米聚焦,也就是屏幕的实际距离时,才能看清从近到远的所有东西。这就引发了视觉系统的持续冲突,时间一久就会头晕目眩。

目前来看,现在的VR技术还没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是阻碍VR设备大爆发的一个主要技术难题。当然,目前对3D视觉有了另外一种技术思路,可以与人眼视觉相容,就是光场技术。简单理解,目前的VR设备是让你的两只眼睛看两块不同的屏幕,而光场技术是通过采集真实空间里人眼看到的光线,再用设备还原光线,重现真实的三维世界。在光场当中,人眼可以自然聚焦。去年谷歌展示的裸眼3D视频通话,就是用的光场技术。

“VR元年”能不能真的到来,可能就得看,光场技术什么时候能实现商业化了。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最近,担任冬奥会短道速滑解说员的王濛火了。你知道,王濛是开创了中国短道速滑“濛时代”的奥运冠军,专业性就不用说了,她有一句经典名言是:“不用看回放,我的眼睛就是尺。”除了专业,王濛解说时快人快语,情绪饱满,观众们听得直呼痛快。王濛也火速出圈,被誉为是“解说界的样板房”。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我们之前聊过,张同学的家乡、辽宁营口市盛产网红,而你知道吗,王濛的家乡,黑龙江七台河市,盛产奥运冠军。在本届北京冬奥会之前,中国队一共获得了13块金牌,其中有6块金牌来自七台河培养的运动员;本届北京冬奥会上,获得短道速滑团体接力赛冠军的范可新也来自七台河。七台河也被称作“冬奥冠军摇篮”“短道速滑之乡”。

我们很好奇,七台河到底做了什么,这个人口不足百万的小城市,竟然可以让“冬奥冠军”成为特产?

首先,七台河市的冰上运动基础设施做得特别好。

这里有很多露天冰场向公众免费开放,每一块冰场都有滑冰爱好者自发浇制和维护保养。不仅如此,在七台河,每个学校都有浇冰场,政府会给学校财政支持,每浇一块冰场额外补助3万元。为了普及冰上运动,七台河市还把滑冰和篮球、足球、排球并列,成为中考体育的自选项目之一。七台河市,可以说是全国冰上运动普及度最高的城市。

第二,对于训练费用问题,家长也不用担心。

我们知道,孩子学习滑冰,训练费用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像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滑冰场入场费一般在100元左右,专业的教练课时费一般是300元每小时,学习滑冰的成本很高。而在七台河市,学习滑冰是免费的,家长只需要购买必备的装备器材。当地学校每周都有免费的速滑课,配备专业教练,只要人来,就能训练。

第三,除了费用问题,家长还有一个顾虑,就是孩子的出路问题。

过去,短道速滑运动员选材是在七八岁左右进入体校,而到了15岁左右会有一次分流,如果不能进入省队或者国家队,大部分人就要退役。这时候,退役下来的孩子重新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可能会比较吃力,跟同龄人相比没有竞争力,也没法靠滑冰技能养活自己。出于这个顾虑,很多家长不愿意送孩子到体校学习。

七台河市的解决方案是,不走传统的体校模式,而是创建短道速滑特色学校。在特色学校里,孩子们按照普通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来上课,只不过,孩子们会接受比普通学校更加专业的上冰集训。这样一来,一方面更容易发现优秀的运动苗子,为省体校储备人才;另一方面,学生们不会脱离校园学习状态,如果觉得自己不适合,可以随时转到普通学校,基本不会耽误学业。像这样的短道速滑特色学校,七台河市一共有11所。

另外,七台河还有冰上运动学院,开设了短道速滑专业,专门培养速滑教练。退役的孩子当不成职业运动员,还有一条出路,就是成为滑冰教练,为下一代运动员提供高水准的指导。你看,在这样的正向循环下,七台河里走出奥运冠军,不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了吗?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最近,有同学跟《职场写作训练营》的主理人罗砚老师诉苦说,他工作中最苦恼的事就是写周报。只会写上周干了什么,下周要干什么,一不留神就写成了流水账。怎么才能让周报重点清晰呢?

罗砚老师说,想要重点突出,周报有三个关键模块,分别是目标、分析和行动。

第一,目标。领导最关心就是目标的完成情况,所以要先告诉他,他制定的目标完成得怎么样了。是实现了,超出了,还是没达到。

第二,分析。分析实际情况跟目标的差异。如果超出了目标,有什么经验可以复用;如果没达到目标,出现了什么问题要解决。

第三,行动。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制定下个阶段的具体行动。注意,只写跟达成核心目标高度相关的行动,那些例行的工作,比如开例会等,就不用写在周报里了。

按这三个关键模块组织起来的周报,就不再是对工作的机械记录了,而是一份行动指南,帮助你以目标为中心、有章法地推进工作。

想学习更多的职场写作技巧,建议你报名由罗砚老师主讲的《得到·职场写作训练营体验课》,报名链接我放在文稿区了。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

附:《得到·职场写作训练营体验课》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