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张艺谋的作业》透露了什么秘密?

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北京冬奥会圆满结束,二是3D打印冰墩墩成热潮。 

来看今天的第一条。北京冬奥会圆满结束了。这届冬奥会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印象,除了中国运动员的出色表现,还有极为惊艳的开幕式和闭幕式。用高科技打造出来的震撼视觉,鲜明的节能环保主张,还有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遥相呼应,满满都是记忆点。很多人说,“看完北京冬奥会的开闭幕式,觉得自己欠张艺谋一张电影票。”

你知道,这段时间,咱们得到站内也在热推一本电子书,叫《张艺谋的作业》,由张艺谋口述,中信出版社的方希老师执笔撰文。这是一本张艺谋的摄影作品集,以及照片背后的故事。我读完后才发现,这哪里是一本摄影集,这简直就是老谋子的“人生攻略集”。

我们来做一个思想实验。

给你一个起始条件:初二辍学下乡当知青,21岁调回咸阳市国棉八厂织袜车间当辅助工人。没有受过任何专业的美术教育和摄影训练,也不能脱离工作岗位去学习,更没钱搞装备。唯一可用的资源,是对摄影的热情。

再给你设置一个目标:考上北京电影学院,走上导演之路。

请问:你打算怎么实现这个目标?

你可以先想想,然后我们来看,张艺谋是怎么做的。

你可能听说过,张艺谋用卖血的钱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相机。其实“卖血”这个说法是错的,应该叫献血补助。1974年,张艺谋用攒了三年的工资和献血补助,花186块6买了台相机,真的算是下血本。

但是,那个年代,并不是有相机就可以玩儿摄影了。那时候一卷上海21°胶卷1块8,共12张底片,拍一张的成本就是1毛5,这还不算买相纸和冲洗胶卷的药水的钱。练习摄影,需要保持最低的拍摄量,光是这个耗材费就不是一个普通工人能够负担得起的。怎么办?

这就要说到张艺谋的人生攻略之一:把自己工具化。

张艺谋相信,只要自己对别人有用,就会有机会。张艺谋的字写得不错,他有意识地利用这个长项,主动帮厂里办黑板报、刻钢板油印、刷工厂标语等等,再加上会拍照片,张艺谋在厂里成了小有名气的才子。工会和宣传科的人要办什么活动,都会叫上他。

这样一来,张艺谋就有了“公费摄影”的机会。比如,工会活动需要拍照,会让张艺谋自己写报告,需要多少胶卷、多少相纸、多少冲洗药水。拍的时候省着点用,活动剩下的材料,就留下来自己用。

你看,靠着把自己“工具化”,张艺谋解决了摄影的耗材问题。张艺谋说,“工具不是个坏词儿,有用,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深入骨髓的价值感。”

解决耗材问题,只是第一步。想要在摄影上更进一步,不是拿起相机凭感觉拍就行了,还需要有系统的理论学习。当时张艺谋既没有机会接受专业训练,身边也没有懂摄影的高人可以指点,怎么系统学习摄影知识呢?

这就要说到张艺谋的人生攻略之二:舍得下苦功夫。

他的办法,笨到你都不敢相信——抄书。他把图书馆里所有能借到的关于摄影的书,包括美学散论、摄影构图、暗室操作等等全都借了来。书借来之后,不管看不看得懂,先整本抄下来,再慢慢揣摩。他相信“过眼千遍,不如过手一遍”。好在那会儿的书都是小册子居多,很少厚厚一本。

就这样,张艺谋整整抄了三年书,一共几十万字。抄完书,以前完全看不懂的理论,好像懂了一点点。插一句啊,抄书这样的笨功夫,罗胖也下过。他说他年轻那会儿,一字一句抄写过《左传》和《史记》,至今受益无穷。

咱们再说回张艺谋。抄书只是第一步,抄完之后,张艺谋老老实实照着书里的方法来练硬功夫,不走捷径、不耍小聪明。比如,当时有人喜欢在拍完之后,把底片重新剪裁,做二次构图,业内人叫“抠图”。

但是,老一代摄影家薛子江的书里说了,拍摄的时候就要构图精准,取景的边框就是最后作品的边框,不要依赖二次构图。因为把底片抠图再放大,画面精度就不够了,容易有麻点。张艺谋老老实实跟着做,每次举起相机,就按照书里说的,最大限度利用底片,刻意练习构图能力。

当年练下的这手功夫,对张艺谋后来拍电影非常有帮助,因为拍电影你没法抠图,没法在胶片上修修补补,而且还需要在运动当中精准构图。直到今天,张艺谋还保持着精确的目测能力,比如,把PPT投影在墙上,他扫一眼就能发现投屏是不是正的,需要怎么调。

好,有理论有实操,张艺谋打下了很好的摄影底子,当时正好也恢复高考了。但是,从具备基本条件,到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中间还差了很远。别的不说,张艺谋当时根本都没听说过北电,最多想到考美术学院试试,但他素描功底不行,不太可能被录取。张艺谋最后能上北电,真的是一路有贵人相助。为什么张艺谋可以自带“贵人体质”呢?

这就要说到张艺谋的人生攻略之三:亮出闪光点,让贵人高看一眼。

贵人之所以愿意帮一个年轻人,是因为他看到了这个年轻人的闪光点,觉得此人将来会有出息、值得帮。比如,张艺谋在为工会办展览的时候,认识了一帮毕业于美术学院的专家,张艺谋就想跟着这帮人混,学东西。但这帮人为什么愿意带张艺谋玩呢?有一次,张艺谋把他们办公室里一盆普普通通的文竹带回去,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这盆文竹拍成了一张极具中国画意蕴的摄影作品。这帮美术专家一看,哟,这小子真厉害,从此高看张艺谋一眼。

这帮专家里,有一位叫田钧,毕业于西安美院附中,他本来考上了北电摄影系,可惜后来没有去成。正是田钧指点张艺谋可以去考北电,而且摄影系特别适合他。张艺谋称田钧是自己的“指路明灯”。他趁去北京出差的机会,拿着自己的摄影作品去北电报名。

一般的报名者,也就是附上几张照片,但张艺谋除了附上照片,还附上了照片的底片,以及实际作品在底片上的裁切线。为什么呢?前面说了,张艺谋下功夫苦练构图,内行人一看裁切线,就能看出拍摄者的基本功怎么样。这几张照片一递出去,老师的眼神马上不一样了,有点不敢相信地问:“这是你拍的呀?”

张艺谋当时已经27岁了,比北电摄影系招生的年龄限制超了5岁,本来是绝无可能被录取的。幸亏他及时亮出闪光点,现场让老师高看一眼;又熬一个星期通宵,精心制作一本自己的摄影作品集,寄给当时的文化部部长黄镇,让对方看完大赞。在各路贵人的一路帮扶下,张艺谋最终如愿以偿。

这本摄影集的名字叫“张艺谋的作业”,正是这本“作业”,彻底改变了张艺谋的命运。就像张艺谋说的,“人生在世,都有一份作业。”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北京冬奥会已经结束了,但冰墩墩的火热还在继续。由于“一墩难求”,粉丝们没办法,只好撸起袖子自己干,除了自己画、自己做,甚至还掀起了一股3D打印冰墩墩的潮流。你随便翻一下新闻,就会看见全国的科技爱好者以及科技展览馆,都在网上晒出了自己3D打印的冰墩墩。

我在文稿里附了一张图片,这是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一名大二学生杨鸿源,用3D打印做出来的冰墩墩,惟妙惟肖,真的是可以以假乱真。杨鸿源说,他只花了一天多的时间来建模和渲染,然后用一台租来的3D设备,用光固化材料分别打印出冰墩墩身体和外壳来,再进行拼装,就成了。

把照片晒到网上时,他有点担心侵权问题,专门打电话咨询了北京冬奥组委会。组委会回复说,只要不用于商业目的,粉丝们自制“冰墩墩”并发布在社交媒体上,不构成侵权。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其实,除了冰墩墩,3D打印技术在本届冬奥会上可是大显身手,我给你盘点盘点。

比如,北京冬奥会惊艳的“飞扬”主火炬,它看上去像内外两条丝带在飘舞,旋转上升,然后化为一团飞扬的火焰。要知道,为了追求这种灵动飘逸的造型,需要大大压缩火炬的内部空间,本身制作的难度就很高。再加上,为了实现燃烧零排放,这支火炬燃烧的是氢气,它内置了一个高压储氢装置,用的是火箭液体发动机的氢能技术,里面有复杂的格栅、燃气管等精密部件。

也是说,火炬既要看上去轻盈飘逸,又要极为结实和精密,这是一个技术上的两难。最后,由航天科技集团、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位于安徽芜湖的一家3D打印企业哈特三维联合攻关,最终打印出了这支火炬。哈特三维公司的总工程师,还是一位生于1994年的小伙子。

再比如,冬奥会上有一个很受欢迎的项目——雪车比赛,它被誉为“冰上F1”,雪车跑起来风驰电掣,最高时速可达160公里,雪车比赛的胜负常在毫秒之间。这就对运动员身上的主要装备——头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头盔要尽量轻,减少运动员的负荷;另一方面,头盔又必须有极强的抗冲击能力,最大限度保护运动员的安全。可以说,雪车运动既是运动员的比赛,也是各国科技制造企业的竞技场。

这次中国雪车队佩戴的头盔,同样采用了3D打印技术来制造。比起传统的泡沫头盔,3D打印头盔不但更轻巧、抗冲击性能更好,而且,可以通过三维扫描每个运动员的头部数据,结合每个运动员的战术特点,定制专属头盔。针对运动员头部细节的轻微改变,比如头发短了或者长了,头盔还可以进行自适应,始终保持紧密贴合运动员的头部,妥妥的黑科技。

我看到中经网评论说:冬奥会不只是一场竞技赛事,它早已超出运动本身,“科技冬奥”为我们打开一扇窥见未来的科技之窗。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今天,得到电子书独家首发了一本新书《精进3》。你知道,《精进》系列的前两本书,长期占据个人成长类图书榜的榜首,累计销量突破百万册,被誉为陪伴一代人成长的“答案之书”。对这第三本,我自己也是非常期待。

这套书的作者采铜说,他理解的“精进”这个词,并不玄奥复杂。“精”是精益求精,精擅一事;“进”是开拓进取,破界而行。“精”是“进”的基石,“进”是“精” 的跃升。

这本书对电子书会员免费开放,推荐你去翻一翻,和得到同学们一起,共同“精进”。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