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须符合用户心智模型

这条音频有两则内容,我们来说说,作为一款产品微信红包为什么牛,以及共享单车的瓶颈和未来在哪。

首先来看看,作为一个爆品,微信红包的产品设计,牛在哪?

微信红包大家都不陌生,那这款爆品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最近,“腾讯研究院”的一篇文章就从产品设计的角度,解释了微信红包的设计思路。

首先,微信红包的设计,处处体现一个原则,那就是符合“用户心智模型”。先来解释一下,什么叫“用户心智模型”。简单说,就是用户对一个事物,已经有了预先的认知。

既然现实中已经有了现成的心智模型,产品就要去迎合它,这样用户对产品的接受过程就会变得简单。现实生活中,大家对“红包该长什么样子”已经有了认知,微信红包的设计就要处处扣着这个认知。比如把现实中红包的形态,也就是红色、长方形、上面一个黄色封口,在屏幕上给展示出来,这样人们一看就知道这是个红包。

有人可能会问了,为什么不直接在信息气泡上拆,而要先打开一个具体的红包,再去拆?这看起来是步骤变多了,不符合“少即是多”的设计原则,但却可以满足用户的三种心理需求:一是符合用户平时的习惯,也就是收红包的动作是一递一接一拆;二是重现现实中的仪式感;三呢,就是保障用户的控制权,拆与不拆代表了用户接不接受这个红包,要表现出决定权在用户。

而且你会发现,群红包都被默认为拼手气红包,也就是说,系统会先默认每个人的金额是随机的。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跟平均分配比,拼手气红包有3个不可替代的好处。首先,金额随机能给用户带来惊喜;第二,看到其他用户抢了多少,会引起攀比心理,促使下次再抢;第三,这种拼手气的红包,可以产生很多衍生玩法,比如红包接龙。

如此一来,好奇心、期待感、惊喜、趣味等等人类基本的情感要素,就都体现在打开微信红包那一刻的设计里了。

以上就是腾讯研究院对微信红包的产品设计所做的解读。

下面再跟你说说另一个互联网“风口级”产品——共享单车。互联网分析师张孝荣最近在一篇文章中分析了共享单车的误区和出路。

张孝荣说,很多投资人和创业者都认为,共享单车很难做起来,原因其实有两个。首先,尽管中国是全球“公共自行车第一大国”,但其实自行车出行占总出行次数的百分比在下滑,这就导致了公共自行车整体用户规模有限。另一个原因是,共享单车本质上是个公共服务项目,高度依赖政府资源和输血,要想单飞,很难。

其实是不光在中国,法国的巴黎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也有过类似的共享单车的项目,但效果都不理想。作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大家对共享单车,存在三个认识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高估了用户规模。很多共享单车,都打着解决城市通勤族“最后一公里”的旗号,但作者指出,大约只有0.85亿的人有这个需求。这远不是一个庞大的需求量,对于一个想站住脚的互联网平台而言,1亿用户量才仅仅是起步。

第二个误区是,高估了收益。很多人在单车的硬件生产成本之外,忽略了运营成本。而运营成本可能是硬件成本的3-5倍。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测算,那么依靠租金来盈利是非常困难的。

第三个误区是,忽略了自行车市场的萎缩。事实上,自行车骑行的总体趋势是下降的,再加上日益增长的电动车,你会发现,未来可能并不是自行车的天下。

但是作者也说了,共享单车不是没有希望了,至少有两个方向可以努力:换库存和提高使用率。换库存就是用共享单车的模式,替换掉部分闲置的居民自有自行车。中国的自行车保有量是3.7亿,大多数都闲置在车棚里。如果用共享单车的模式,替换掉其中3亿辆,那可能只需要1亿辆共享单车就够了。而提高共享单车的使用率,则可以通过增加服务点和增加车辆来实现。杭州2009年大幅增加了服务点和车辆,2010年和2011年,每辆车的使用频次提高了2倍还多。

以上就是关于微信红包和共享单车市场的两份解读,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
腾讯研究院(为什么你第一眼看到微信红包就想戳?)
虎嗅(来看看单车共享的三大战略误区,以及未来希望在哪里?)
音频稿:泰斯
讲述:十月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