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特斯拉4680大圆柱电池达到量产标准,二是冬奥会闭环接待保障酒店受媒体称赞。
今天的第一条,是彭天放老师带来的“硬科技报告”。
最近,特斯拉生产的第100万块4680大圆柱电池成功下线。我们之前在栏目里聊过,目前的主流动力电池是方形的,而特斯拉在2020年9月公布了一项新的4680圆柱电池技术,并开始试产。相比之前的2170圆柱电池,4680要明显胖上两圈,电池的容量提升5倍,整车续航里程提升16%。
现在,特斯拉经过一年多的试产,成功下线第100万块4680电池,良品率也从一开始的20%提升到了92%,达到量产标准。国内的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动力电池制造商,也计划在今年量产4680电池。业内人士指出,大圆柱电池在能量密度和生产成本方面优势明显,未来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技术路线。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在电池创新方面,除了让电池的能量密度更大、生产成本更低、使用更安全,其实,电池技术还在朝着另一个方向进行探索,那就是变得更小。
最近,《先进能源材料》杂志介绍了一种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小的电池——体积比一粒盐还要小,它的研发人员来自德国开姆尼茨理工大学和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我在文稿区放了一张这种电池和一粒盐的对比照片。照片里面这个差不多1.5毫米长,0.1毫米粗的圆柱结构,就是电池的主体部分。这个大小,跟男生剪头发的时候,最细小的头发茬差不多。
那这个电池的容量有多大呢?我们知道,一般充电宝的容量都是几千到几万毫安时。而这个电池的容量大概是“30纳毫安时”,比充电宝低了将近12个数量级。这种电池如果给手机供电的话,怕是连一秒钟都撑不住。
容量这么小的电池有什么用呢?其实,这种超小体积的电池,并不是为了平常用的消费电子产品而开发的,而是瞄准了一种目前还非常前沿的计算机类型——学术界把它叫做“灰尘级计算机”或者“智能灰尘”。
这是一种体积只有几立方毫米的新型计算设备,跟一粒小米或者一粒沙子差不多大。不过,“智能灰尘”体积虽小,却是“五脏俱全”,像是处理器、存储器、传感器、电池等这些计算机里常见的部件,该有的它都得有。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像处理器、存储器这些东西,用芯片工艺就可以加工,做得像灰尘一样小,并不是特别难。唯独电池,目前还没有把体积做到1立方毫米以内的成熟方法。所以,如何给这种“智能灰尘”供电,就成为科技界关注的焦点。
目前主要有两个解决的思路:
第一个思路,是让这种“智能灰尘”从周围环境中收集能量,争取做到能源的自给自足。比如,从环境中的光照、声波,地面的微弱振动,甚至是手机基站发出的微弱能量中采集一些电能。在这样一个思路上,我国的王中林院士等很多学者进行过深入研究,目前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在《得到头条》第94期,我们详细介绍过这种技术。
不过,日常环境中的光线、声波、振动等等这些能量来源是不稳定的,光靠这些能源很难保证持续均匀地24小时供电。这就要启用第二个思路,给“智能灰尘”配一个微型电池,以备不时之需。刚才说的这篇论文,介绍的就是这种电池。
制造微型电池的基本技术,跟制造芯片是差不多的,就是在晶圆底上一层一层地把电极材料涂上去,形成薄膜电池。但是,如果用传统的平面工艺,通常只能在表面堆积纳米级、最多是微米级的电池材料。这就导致单纯的薄膜电池,单位面积的能量非常低。怎么才能提高微型电池的能量密度呢?
研究人员运用了一种叫“微折纸”的工艺。具体来说就是,在形成初始的薄膜电池之后,再用光刻技术,在这层薄膜电池上刻上设计好的“折纸图案”。这一步,有点类似折纸飞机的时候压出折痕。然后,再利用化学腐蚀等工艺,让薄膜电池脱离,沿着刻好的折痕自发地蜷曲弯折,形成一种类似“山楂卷”的结构。最后,再把这个微型“山楂卷”嵌入1mm的芯片上,与其他电路集成。这样,就可以给“智能灰尘”供电了。
因为“山楂卷”结构可以把薄膜电池跟叠被子一样折叠卷曲起来,就可以成倍提高单位面积的储能,能量密度比平面结构电池提高了将近8倍。你发现没有,这个技术,跟前面我们提到的特斯拉的圆柱电池技术是一个原理。如果你把特斯拉圆柱电池拆开,会看到里面是由电极和电解质薄膜一圈一圈卷起来的,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里容下更多的电池材料。
未来,如果这种“山楂卷”微型电池能够进普及应用,那么,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智能灰尘”无处不在的世界。这些“智能灰尘”,可以置入人体内查找癌细胞、放入水体中监测环境污染,放入太空中预警太空风暴,甚至还有科学家认为,可以用来对抗生化武器。我们也可以自己开开脑洞,这些“智能灰尘”还能来干什么?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最近,一家负责北京冬奥会闭环接待保障的酒店——北京金龙潭大饭店,受到中外媒体的一致赞誉,说它的接待服务工作做得太到位了。今年冬奥会期间,金龙潭大饭店为100多名国内外媒体记者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
自从1月底入住之后,记者们就感受了金龙潭饭店的超五星服务。除夕夜给客人们送福字、包饺子,元宵节送元宵、情人节送玫瑰花巧克力,这些都算常规操作了。有天北京突降大雪,天寒地冻,饭店餐厅临时加了小火锅,为客人们驱寒。2月1日是一名丹麦记者的生日,当这名记者走进餐厅时,服务员一起唱起了生日歌、端上了长寿面,让这名记者惊喜不已。当记者们报道结束,还要在这里度过两周的隔离期,饭店为每个人准备了一份小礼物,一个8字形拉力器,让他们隔离期也能健身保持好状态。
记者们感叹:金龙潭大饭店的高段位服务,让他们不但感受到了“双奥之城”的魅力,更感受了实力。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说实话,一场周到细致的接待能给人带来多大的震撼,我之前是没有太大的体感的。不过,就在上周五,我有了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那天,我们得到头条团队的全体小伙伴,应邀到华为北京研究所参观。这里有华为在全国最大的一处科技展厅,展示了从5G到芯片、从虚拟现实到自动驾驶的各种先进技术。不过,最让我们震撼的,不是某个逆天的黑科技,而是华为强大的接待流程。
我把整个接待环节讲给你听听。
第一,我们的车进了园区,远远地看到了展厅大门,门口没人。我掏出手机刚想给华为那边的对接人发消息,结果在车刚刚开到展厅门口的那一刻,大门一推,四五个身着正装的华为员工一起迎上来,为我们开门下车。
第二,一进展厅,抬眼就看到墙上醒目的电子横幅,写着欢迎得到头条团队,旁边站着专业的讲解员小姐姐朝我们微笑致意。展厅入口处,放着挂衣服、放包包的架子,我们把外套、背包等大件东西都放下,轻装上阵开始参观。
第三,进入正式参观讲解前,工作人员先把我们领到一个固定拍照点,拍照点的地毯上标着一个黄点,表明拍照C位,主宾站在这里,主陪站在主宾的左侧,其余人员左右两边依次排开,取景刚刚好。
第四,进入参观环节,在每个主要展台旁边,除了有展示的产品实物,还配有电子屏显示,上面写着讲解的重点内容。在我们参访的这一个钟头内,所有电子屏显示内容的底板,都是经典的得到橙,上面有大大的猫头鹰LOGO。
第五,一个小时后,讲解完毕,接待人员把我们领到一个茶歇室,大家面对面交流一会儿。茶歇室桌上,摆着交流双方所有人的名牌,每个名牌旁边还摆着一个相框,一看,相框里的相片就是我们一进门照的那张合影。这个环节非常有震撼效果。
第六,交流完毕参访就结束了,接待人员把桌上相框收到伴手礼盒中,再把伴手礼交到我们手中。我们走出茶歇室,发现原本搁在展厅大门口的我们的衣服、包包,已经整整齐齐地挂在茶歇室门口。
第七,接待人员把我们送到大门口,又是刚刚好,在我们走到门口的那一刻,司机正好开车过来在台阶下停稳。
如果用两句话来总结这次参观体验,那就是:第一,我们被对方高度重视了。第二,把接待工作当成一个产品,竟然可以打磨到如此丝滑的地步。参访回来,我赶紧把第44期启发俱乐部“我们向华为学什么”重新复习了一遍。接待工作,最重要的不是向对方展示你有多热情友好,而是通过优化每一个接待细节,向对方展示你工作的深度和专业度,让对方对你平添一份敬意、认为你值得合作。接待工作的本质,是一场人心之战。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最近,有同事向得到听书负责人李南南老师提问,自己很爱读书,但基本上读过就忘了,怎么做,才能在读完一本书之后,记住更多的内容?
李南南老师回答,一本书读完,并不是最后的环节。接受知识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从“不知道”,到“知道”,而是要先“知道”,再“理解”,把它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怎么内化呢?这里有一个方法:先定义一个自己的挑战,然后,用书里的知识来找到解决方案。完成这个闭环,你才是真正理解了这些知识,以后遇到什么情况,你也能马上调用这些知识。
举个例子,有本书叫《心智》,这是一本文集,收录了十多位作者的文章。虽然都跟“心智”这个大命题有关,但每篇文章的主题都不一样,你该怎么记书里的内容呢?你可以这样想,这些作者,虽然关心的话题不同,但他们都是顶尖学者,那么,这些聪明人思考问题,有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你看,这样就把一个挑战定义出来了。
当然,一本书该找几个这样的问题,唯一的标准是你自己。从你的好奇心出发,从你遇到的真实场景出发,这本书引发了你多少思考,让你联想到了多少问题,你就定义多少个挑战。
你可以把“做读书笔记”这个动作,再往前延伸一步,变成“做一个问题集”。一个月下来,看看自己读了什么书,解决了哪些问题。你会发现,读书这件事,变得轻松了很多。你不需要完全记住一本书,但你能记住的,一定是对你最有价值的。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