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银河航天成功发射一箭七星,二是二月二龙抬头,社交媒体热议脱发。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3月5日,也就是上周六下午两点,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枚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完成了“一箭七星”的发射任务。在这7颗卫星中,有6颗是由银河航天研制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还有一颗是遥感卫星。有媒体评论说,这次“一箭七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版“星链”计划的启动。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你知道,马斯克早在2014年就提出了“星链”计划,要通过发射1.2万颗低轨通信卫星,来组成一个覆盖全球的卫星互联网,号称可以媲美地面5G基站通信,甚至直接就是6G通信解决方案。当时很多人觉得马斯克在吹牛,不过,到2018年,马斯克真的发射了2颗试验星上天。从2019年5月开始,星链计划进入了加速阶段,每个月发射1~2次,每次发射60颗左右,到现在,已经发射了2000多颗卫星。马斯克也把星链计划的发射总数,从原来设想的1.2万颗,提高到了4.2万颗。
可以说,马斯克通过在星链计划上的先人一步,获得了巨大的先发优势。
第一,星链计划打造的全球卫星互联网,拥有巨大的商业价值。
要知道,并不是每个国家的通讯基础设施都有中国这么强。实际上,全球有一半的人口还没接入互联网,地球表面有高达70%的面积没有网络覆盖。一旦星链完成组网,理论上可以实现全球无死角全覆盖,无论身在何处都能上网,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上个月,马斯克还发推特说,星链已经在全球25个国家拥有了25万活跃用户,这意味着每年3亿美元的收入。据马斯克估计,等5年后组网完成,年收入会增长100倍,实现300亿美元。这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大生意。
第二,星链计划除了优先抢占市场份额,更重要的是抢占轨道资源。
低轨通信卫星的理想高度是离地面550公里左右,太低了或者太高了都不行。但是,在这个理想高度上能够容纳的卫星数量是有限的,该怎么分配呢?目前,国际电信联盟等机构基本上实行的是“先到先得”原则。就好像美国西进运动一样,谁跑得快,先把这个地方占上了,这儿就归谁。如果星链计划的4.2万颗星都上天,那其他后来者的卫星根本找不到下脚的地方了。有人评论说,星链计划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第三,星链计划还有极为重要的军事意义。
根据美国五角大楼的公开资料,星链计划本来就是“星球大战”计划的一部分。美军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需要大带宽、低时延、全覆盖的卫星互联网,以便建成全球无死角的高速指挥通信网。星链计划除了可以满足这个需求,还可以随时拍摄地面上的高清图片和视频传到指挥部,4.2万颗卫星就是4.2万个移动的高清摄像头。
必要时,这些卫星还可以通过主动变轨,对洲际导弹进行拦截。美军在2018年时就做过一次模拟测试,结果显示,星链卫星能够拦截测试中全部350枚洲际导弹。就在去年,星链卫星通过主动变轨,两次接近中国空间站,对中国空间站造成威胁。有专家说,这可能是在探测中国的太空感知能力。
你看,星链计划以及它打造的卫星互联网这么重要,其他国家也正在加紧部署。比如英国的一网(OneWeb),目前已经发射了400多颗卫星上天。就在今年2月份,欧盟宣布投入60亿欧元来打造自己的卫星互联网。其余像俄罗斯、韩国、加拿大,也正在加快布局卫星互联网。
那么,中国的“星链”和卫星互联网在哪里?2020年4月国家提出“新基建”计划,卫星互联网被纳入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规划。当时,国内的民营商业航天公司——银河航天,刚刚发射了一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而上周六“一箭七星”所发射的卫星,正是银河航天批量研制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
业内专家认为,这次发射的意义非常重大,意味着我国的卫星互联网建设已经度过初期的试验阶段,为下一步的大规模组网打下了基础。你可能觉得,一箭七星,比人家马斯克的一箭60星可是差远了,这什么时候才能赶上。不过,我看到业内专家胡延平评论,虽然这次发射的数量不多,但是一起手,卫星的很多技术指标就已经超过马斯克的星链卫星。
第一,重量更轻。星链计划的卫星重量为220~380公斤,而这次发射卫星的平均重量是190公斤。
第二,带宽更大。星链计划的卫星带宽是20GB,而这次发射卫星的带宽超过40GB。
第三,也是更重要的,这次发射的卫星将结合地面上的5G网络,尝试构建“天地融合”的一体化网络。可别小看了这一点,“天地一体化”是卫星互联网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我们弯道超车的机会。
专家胡延平认为,卫星互联网1.0阶段,天网只是作为地面基站的补充覆盖,在偏远地区以及海洋、高山、南北极这些特殊地区作为网络接入的补充。卫星互联网2.0阶段,天网和地网进一步融合,互为补充。对于全球范围的远距离传输来说,天网比地面光纤时延更低,跨境和跨洲的金融企业、运营商等会成为天网的重要客户。到了卫星互联网3.0阶段,天网甚至会反客为主,成为基础网络和骨干网络,地面基站是天网的补充。地面基站只负责“最后一公里”的信号传输,地面基站和骨干网之间的数据传输靠天网进行。
这次银河航天“一箭七星”的成功发射,不但显示了模块化量产卫星的能力以及批量发射卫星的能力,也在天地融合技术上抢先一步。胡延平说,2022年,是全球卫星互联网领域的分化之年,一二三梯队的玩家格局渐渐明朗,而没有赶上趟的将会被挤出窗口期。在美国有先发优势的情况下,中国是目前唯一一个有可能后发先到、与美国同处第一梯队的国家。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上周五是农历二月二。俗话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在这一天剃头,或者换个朝气蓬勃的新发型,会让人一整年都鸿运当头。
不过,我注意到社交媒体上#二月二 龙抬头的话题下,不仅有很多人分享剪发视频,还有很多人在呼吁,二月二,请记得关爱脱发党。原来,脱发问题看似不疼不痒,却是现代爱美人士的一大苦恼。我专门去查了一下,中国的脱发人口已经超过了2.5亿,也就是说每6个人里就有一个人脱发。其中男性有1.6亿,女性有0.9亿。
而且,不但中年人有脱发苦恼,年轻人好像也中招了。脱发人群中,“90后”占39%,“80后”占38%。后浪研究所还出了一个《2021年轻人头发报告》,年轻人们为了拯救自己的头发,那叫一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超过60%的人购买过养发产品,超过30%购买过生发产品,有不少人会通过就医、吃药,或者食疗偏方来治疗,还有人忍住剧痛去植发,比如罗胖。总之为保住“头顶大事”操碎了心。
群众的强烈呼声甚至影响了科学界。我最近看到,顶级科学刊物《自然》杂志也开始发表关于生发问题的论文,而且是一种特别神奇的方法,就是让头皮去闻一种特殊的气味儿,从而刺激头发生长。
头皮也能闻气味?这听起来很离谱。什么原理呢?
你知道,我们的鼻子能闻到气味,是因为鼻子里有嗅觉受体,它可以与气味分子结合,并将信号传递给大脑皮层,我们就产生了嗅觉。一般我们会认为,只有鼻子里有嗅觉受体。但其实,头皮上也有一种特定的嗅觉受体——OR2AT4,只不过这个受体跟气味分子结合后,并不会传递信号给大脑皮层,所以不能引起嗅觉反应。但是,头皮自身是有反应的。
研究者发现,当头皮上的嗅觉受体与一种特定的人造檀香气味分子结合时,会引起毛发生长因子的变化。毛发生长激素分泌显著上升,毛发退化激素分泌明显下降。也就是说,当头皮“闻”到檀香味儿后,头发长得多了,掉得少了。这种嗅觉疗法可能是脱发党的福音,我们坐等这种技术实现商业应用的那天。
我们团队的小伙伴说,嗅觉疗法给我们开了一个大大的脑洞:既然头皮能够“闻”气味,那么,是不是皮肤也可以“尝”味道呢?我们去一查资料,发现还真是这样。味觉受体也不仅仅存在于口腔,而是广泛存在于我们的肠道、肺部、皮肤等很多个器官中。这些味觉受体跟某些特定的分子结合后,也能产生神奇的治疗效果。
比如,特定的苦味剂和皮肤味觉受体结合后,可以促进皮肤伤口的愈合。有一家医疗公司(Aardvark Therapeutics)发现,肠道中存在一种苦味受体,当它接触到某种特定的苦味之后,就会出现抑制食欲的反应,这意味着,可以把这种苦味剂做成减肥药。目前这款药品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还有,用特定的苦味剂刺激肺部的味觉受体,可以深度打开气管,能够更好地治疗哮喘和其他呼吸道疾病。
你看,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人体是个复杂系统,不能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还原论去理解。中国人古老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观点,没准还真能得到现代医学的验证。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3月份,学校开学了,家长们又面临一个艰巨的任务——督促孩子做作业。明明学校作业留得不多,孩子却能写到很晚。家长该怎么办?图书组负责人白丽丽老师,跟我分享了一个她从李希贵校长那受到的启发。
李希贵校长说,很多孩子不愿意按点做完作业,是因为只要做完,家长就会让他再做其他更多的作业,孩子自然就没有动力做完,觉得就算做完也还得干其她的,干脆把作业拖到睡觉前。与其这样,家长不如和孩子约定规则,只要把作业做完,该玩就让孩子玩。表面上看,孩子学习的时间少了,玩的时间多了,但因为孩子知道,只要做完作业,剩下的时间都可以自由支配,他反而能更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好。
白丽丽老师说,这个方法她亲测有效。本来还有点担心孩子会玩太多,结果试行了一段时间,孩子变化惊人。以前恨不得九点半还有两道题没写完,现在八点不到就完活儿收工。写完作业后去看综艺、在B站追动漫,家长不干涉。
这个办法,就叫“咬住底线,放大空间”。也就是,咬住作业这个底线,放大孩子自由追逐的空间。你不需要时刻紧盯,只要建立好规则,静待变化的发生。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