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各地春茶陆续上市,二是《三体》广播剧收官,播放量过亿。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早春三月,正是各地春茶采摘上市的时节。俗话说,“明前茶,贵如金”,意思是清明节之前采摘的“头春茶”品质最好而产量有限,是市场上的抢手货。不过,我看到中国新闻网报道,今年西湖龙井的春茶市场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
原来,茶商们为了赶在别人之前早一步上市,以便卖一波高价,采用了一些可能会牺牲茶叶品质的办法。有的打催生剂让春芽提前发芽;有的不按严格的工艺流程来炒制,以便节省时间;还有的从贵州、四川等发芽更早的地方采购鲜叶冒充西湖龙井;等等。这些做法,都会伤害到西湖龙井的品牌形象。
杭州市政府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杭州市西湖龙井茶保护管理条例》,整顿市场秩序,促进相关产业链的有序发展。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其实,西湖龙井遇到的问题并不是特例,而是中国茶叶市场的一个普遍困境。茶叶的原料、采摘、工艺都是非标准化的,消费者除非把自己生生喝成行家,否则根本搞不清这里头的门门道道。比如,在你面前摆三包西湖龙井,有300元一斤的,有3000元一斤的,还有30000元一斤的,你能分清楚谁是谁吗?就算你能分出来,那你能说得清楚,凭啥价格差这么多吗?
这种高度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茶叶是个极为分散的“蚂蚁市场”。3000多亿元的市场规模,多年来却连一个销售量在10亿级的品牌都没有。也就是说,这个市场中没有一个玩家拥有超过1%的市场份额。
当然,最近几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天福茗茶、吴裕泰、张一元等一批头部企业开始跑了出来,年销售额也破10亿元了。另外,还杀出来一匹超级黑马,这就是2016年才推出的小罐茶。上市仅仅两年之后,小罐茶的年销售额就突破了20亿元,成为当年茶叶市场的最大赢家。那么,小罐茶到底做对了什么?
在最新一期的《详谈》中,李翔老师采访了小罐茶的创始人杜国楹。你也许没听过这个名字,但是,我打赌,你一定听过他创立的品牌:背背佳、好记星、E人E本、8848手机。对,这些红极一时的爆款产品,竟然都出自同一个人。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找到一个没有被发现的细分市场作为切入点,通过密集的广告投放占领消费者心智,迅速形成爆款。杜国楹也因此被业内认为是“营销鬼才”。
看到这儿,我们好像就可以得出结论了:小罐茶的成功,只不过是杜国楹“爆款制造流水线”上的又一款产品,它切入高端商务茶这个细分领域,靠高明的营销手段迅速拉爆市场。但是,也很有可能,小罐茶像杜国楹之前那几款产品一样,红极一时,却昙花一现,成为某个特定年代的符号记忆。
是这样吗?读完本期《详谈》,我发现我对“制造爆品”的理解太浅了。最让我想不到的是,杜国楹对自己的定位,从来不是“营销高手”,而是“产品经理”。他反复强调一句话:“产品是道,营销是术。”或者按更时髦的说法是,“产品是1,营销是0。”
换句话说,外行看爆品,看到的是产品被营销拉爆的过程;而内行做爆品,真正的功夫在前面,也就是发现隐蔽的痛点,然后像高手点穴那样,用一款产品去精准击中那个痛点。比如背背佳。杜国楹当过中学老师,他在课堂上老得提醒埋头伏案的学生“坐好了!”家长辅导孩子作业,也得一遍遍怒吼:坐直!都成罗锅了!而背背佳解决的,就是代替老师和家长的一遍遍提醒,让孩子坐直。
在背背佳之前,几乎没有人发现这个痛点,更没有好产品来解决这个痛点。这是背背佳得以成为爆款的前提。而广告营销,只不过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消费者传达:第一,我发现了你的痛点;第二,我的解决方案是什么;第三,为什么我值得你相信。同样地,好记星解决的是学生背单词记不住的问题,E人E本解决的是商务人群手写输入的问题。
再来看小罐茶。为啥是“小罐”?商务场合招待客人喝茶,从大罐子里抓一把就泡,多少随意,也没人洗手,显得很不讲究。也有小袋包装,但质感不是那么好,如果带着出差的话,回来袋里的茶叶都挤碎了。这就是为什么要用“小罐”装,一罐一泡。
当然,这只是小罐茶解决的浅层痛点。深层痛点,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茶叶市场鱼龙混杂,价格没谱。如果你本身是茶道行家,那么这不是问题,反而能从这种高度的丰富性当中享受寻找好茶的乐趣;如果你喝的是“口粮茶”,茶只是和“柴米油盐酱醋”并列的日用品,那么问题也不大,你只需要锁定适合自己的、性价比最高的茶就行了。
但是,在商务场合,这种价格混乱的情况就非常尴尬。想想看,你真心诚意拿出1万元一斤的茶叶招待客人,你要是不说,客人以为这是100元一斤的茶叶;你要是说吧,客人以为你是在忽悠。你找谁说理去。同样地,你拎一盒茶叶去送人,其实双方在打一场肚皮官司:对方在猜你这盒茶叶值多少钱,而你在猜对方以为你这盒茶叶值多少钱。
你看,针对这个深层痛点,解决方案不是去强调高深莫测的“茶文化”,因为这会进一步增加价格判断的难度;也不是去强调“性价比”,因为商务场合需要“起范儿”。小罐茶的解决方案是标准化:把中国十大名茶,统一品级、统一价格,在市场上形成一个价值共识。
也就是,当你拿出小罐茶来招待客人,不用你多介绍什么,客人就知道你的茶是什么品质和价格。如果是小罐茶金罐,那么大概是5000元一斤。针对这个场景痛点,小罐茶的广告语也非常精准,就是“贵客到,小罐茶”。正是因为在市场上成功形成了价值共识,小罐茶无意中也成为商务送礼的好选择。
所以杜国楹说:“小罐是形,标准化是神。”做标准化,就是解决茶叶行业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一个没有价值共识的市场中创造价值共识,这就是小罐茶的“爆品秘诀”。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前段时间,在喜马拉雅播放的广播剧《三体》,以1.1亿播放量成功收官。这部广播剧由喜马拉雅官方策划,在《三体》原著的基础上,借鉴好莱坞剧本模式,在剧情中设置了大量冲突和悬念,配音上,更是请来了国内顶级的配音团队“729声工厂”。广播剧上线后,受到很多原著党的认可,很多人表示这部剧“配音强大”“代入感极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原著作者刘慈欣也表示,“声音可能是科幻故事最棒的载体。”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你知道吗,《三体》广播剧成功的背后,是一个正在高速增长的大市场,这就是声音产业,或者叫“耳朵经济”。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21年,中国在线音频市场规模为220亿元,同比增长了68%。预计2022年,在线音频市场规模将达到312亿元,同比增长42%,用户规模将达到6.9亿人。你看,一个年增长率超过40%、用户规模达到中国人口一半的市场,而且用户的付费意愿在逐渐增强,这是一个有巨大想象空间的市场。
其中,用户收听偏好排名前三的类型是:有声书、广播剧、脱口秀。这是《三体》广播剧大火的一个背景。而且,它还代表了广播剧的一个转型趋势。过去的广播剧,大多是网文粉丝“为爱发电”,自己策划、制作,属于非营利、非专业的作品,也叫做“网配剧”。而现在,乘着“耳朵经济”的东风,广播剧走向商业化。像《三体》这样,由专业策划、配音团队制作的“商配剧”,成为各大在线音频平台的热门产品。
广播剧特别是“商配剧”的爆发,让配音演员这个职业突然稀缺起来。不过,一个专业的配音演员可不是那么容易培养的。前期要有科班训练打底,后期要熬过漫长的打磨之路。著名配音演员乔诗语说:“一个配音演员成长起来,起码有2000集戏打底,这就要3~5年,不是每个人都熬得住的。”你看,培养过程这么漫长,那爆发的市场需求怎么满足?
我注意到,“互联网怪盗团”的裴团长聊到一个圈子,叫pia戏圈,pia就是配音导演打板时发出的声音。这个圈子,没准可以成为培养配音演员的新阵地。pia戏,就跟在线K歌差不多,玩家在QQ群或者APP上选择剧本和角色,自己来给角色配音。特别是那些专业的pia戏APP,把房间、剧本、背景乐都给你准备好,让你可以零基础、无门槛地过一把“戏精瘾”。
而且,pia戏配音和有声书、广播剧不一样,玩家不用拥有为角色定制的嗓音,也不用完全按照剧本配音,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调整台词和情绪,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就会越玩越有趣,更容易激发玩家的进阶动力。
根据裴团长的调研,国内有很多配音演员都是从pia戏圈入坑的。有一位pia戏爱好者对他说:“听了一部广播剧,就觉得蛮神奇的,还能用这种方式去讲述故事,然后就加了一个社团,从此开始了业余配音的道路,后来步入社会、正式学习配音,才算入行了。”
这种由爱好进阶为职业的现象,在互联网亚文化圈不是特例。比如,还有一个小众圈子叫“语C”,就是“语言Cosplay”的缩写,玩家们在QQ群里各自扮演一个角色,然后用即兴文字聊天来推进剧情。你可能想不到,这个“语C”圈子,竟然成为网文作者孵化器,很多人由“语C”入坑,走上了职业网文创作之路。
说到这儿,我想起美国学者托夫勒在2006年创造的一个词,叫“prosumer”,这是由生产者“producer”和消费者“consumer”两个词合成的,意思是,在未来的经济中,我们每个人既生产,又消费自己的产品,既听广播剧也配广播剧,既读网文也写网文,既学习知识也分享知识。这样的“产销合一”时代已经到来。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今天,王立铭老师的新书《王立铭进化论讲义》上市了。这本书分量有多重呢?这么跟你说吧,虽然王立铭老师已经出过七八本书了,但这本书,是他本人最最看重的一本书,被他视为自己的学术里程碑事件。为了写好这本书,王立铭老师几乎是把《进化论50讲》的讲义重新写了一遍,又改了三遍,并且增补了七万字的新内容。用“呕心沥血”来形容都不过分。完成书稿,他长叹一声:“能把进化论讲明白,这辈子,值了。”
啥都不说了,直接放链接。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
附:《王立铭进化论讲义》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