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资本正在加速逃离欧洲,二是AI助力北京冬残奥会。
来看今天的第一条。受俄乌冲突的影响,资本正在以有史以来最快的速度逃离欧洲。仅仅2月24日之后的一周,就有66亿美元流出欧洲股票基金,资本流出规模比英国脱欧公投后一个月的总额还多,欧洲几个主要国家的股市跌幅超过10%。在外汇市场上,欧元兑美元汇率跌到了近两年来的最低位。而且,不只是欧洲,新兴市场债券也出现了两年以来最大规模的资金外流。
那么,逃离的资金去哪儿了呢?从市场表现来看,主要是去了美国和澳大利亚,美元和澳元指数大涨。另外还有部分资金进入贵金属市场,买黄金避险。有媒体评论说,美国挑起俄乌冲突,核心目的之一可能就是将欧洲资本驱赶到美国本土。全球局势越乱,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避险作用就越大。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资本紧急逃离欧洲,是资本面对战争引发的不确定性的一种应激反应,算是割肉离场。不过,也有先知先觉者,从两年前就开始系统性做空欧洲,大赚了一笔。这就是美国桥水基金的创始人瑞·达利欧。他似乎总有先知先觉的能力:提前两年预判到2008年金融危机,在疫情刚开始时预判到欧洲市场的利空。
那么,这种准确判断趋势的能力,从何而来?达利欧在他的新书《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简称《原则2》里面,给出了他的答案:比判断小趋势更重要的,是去搞懂大周期。不是10年、20年的经济周期,而是100年、500年这样的大周期。一个人能经历的时间不过短短几十年,只是一个完整大周期中的一小段而已,所以大周期不在我们的个人经验范围之内,需要到历史中去寻找规律。
达利欧的野心很大,他构建了一个大国兴衰的动力系统模型。在他看来,500年资本主义历史上的三个领导国家——荷兰、英国、美国的兴起和衰落,都可以用这个动力系统模型来解释。
简单来说,每个大国的兴起和衰落过程,都是由8个因素的变化构成的。我把这8个因素给你念一下:教育、产品竞争力、创新和技术、经济产出、世界贸易份额、军事实力、金融中心实力,以及储备货币地位。
这么一听,你可能没啥感觉。但要注意,这个模型的关键要点是,这8个因素的变化和国家的兴衰不是完全同步的,有的因素是提前变化,有的因素是滞后变化。比如,在一国国力达到顶峰期的前半个世纪,这个国家的教育实力就开始达到顶峰,创新技术以及产品竞争力也达到高峰。这三个因素可以看成是一国崛起的先行指标。
当一国国力真正达到顶峰时,教育、创新和产品竞争力其实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同时,这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世界贸易份额、经济产出和金融中心实力达到顶峰。这四个因素,可以看成是一国崛起的同步指标。
再来看,当一国开始走向衰落,先行指标和同步指标都在往下走,但还有一个因素在继续往上走,就是储备货币地位。在一国开始衰落50年之后,这个国家的货币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才达到顶峰,之后会迅速跌落。所以,储备货币地位是一国崛起的滞后指标。
主要是因为,世界储备货币就像世界通用语言一样,人们已经形成了使用习惯,这种惯性很难被改变。举个最极端的例子,在中世纪早期,查理大帝征服了西欧大部分地区,并且统一了度量衡体系,规定了镑、先令、便士等货币单位。虽然这个帝国很快就土崩瓦解了,但在之后的800多年里,也就是贯穿整个中世纪的时间,西欧人一直沿用这套货币体系来记账。
根据达利欧的研究,从荷兰盾到英镑再到美元,一国由盛转衰到最终失去储备货币地位,滞后的时间越来越长。荷兰盾只挺了10年就崩溃了;英镑在20世纪初两次贬值之后,储备货币地位有所动摇,直到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英镑才彻底失去储备货币地位;而美元也在大萧条和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出现两次重大贬值,没有动摇储备货币地位。
不过,达利欧认为,虽然时滞在拉长,但趋势是确定的。当一个衰落中的大国继续拥有储备货币地位,那么,这个国家一定会抑制不住地通过印钞和发债来维持自身运转。因为,相比其他维持经济地位的方式,比如财务紧缩和增税,印钞是最容易、最不痛苦的方式。
看上去,每一步都是理性的选择,但最终,储备货币以“不可阻挡的、自我强化的方式不断走弱”。不过,特别有讽刺意味的是,储备货币越是接近崩溃的边缘,人们会觉得它越安全。大家会想,之前持有了这么久都没有出现问题,以后应该也不会有问题吧?
当然,达利欧的这个动力系统模型非常复杂,我这里是极简化的表述。如果你想详细了解这个模型,推荐你收听今天的得到听书,由徐学勤老师解读的《原则2》。
最后,我还想和你聊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达利欧的思维模型,是把世界想象成一个永动机,你只要掌握了这个永动机的参数指标,以及每个指标的详细数据,你就能推导出它的未来走势。而另一位投资大神,《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的思维模型,是把世界看成是混沌无序的,由随机性、概率和黑天鹅事件构成,没有什么确定的因果关系。
你看,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型,一个是精确的“钟”,一个是混沌的“云”。神奇的是,达利欧和塔勒布都是提前预见到2008年金融危机,并且从中赚到大钱的人。这让我想起物理学家玻尔的名言:“真理的反面,可能是另一个真理。”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上周日,冬残奥会顺利闭幕,本届冬残奥会上,中国运动员共获得18枚金牌、20枚银牌和23枚铜牌,位列奖牌榜第一名。在为运动员们喝彩的同时,我注意到,人工智能的应用在本届冬残奥会上无处不在,刷了一把存在感。
比如,在开幕前夕,人工智能机器人用六个国家不同的手语方式,打出“北京欢迎你”,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残奥运动员倍感亲切。在比赛场地,配备了很多带有智能语音识别、机器翻译功能的产品,为运动员服务。在训练当中,针对残疾运动员的特殊身体状况,设计了专门的智能监控系统,等等。小到日常生活,大到比赛训练,人工智能全面为冬残奥会运动员赋能。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其实,AI技术不仅仅是在赋能残疾运动员,也正在改善更多普通残疾人的生活。我看到最新一期的《第一财经》杂志报道,腾讯会议正在把它的人工智能降噪算法,用在听障人士的人工耳蜗上。
你知道,在参加视频会议的时候,即使处在嘈杂的高铁站、咖啡馆,其他人也能听清你的声音。这是因为,线上会议软件通常有一套智能降噪算法,可以识别出嘈杂环节的背景噪音,以及安静环境下的键盘声、关门声、放杯子的声音等等,从而削弱噪声,放大人声。把这种算法用在人工耳蜗上,就可以帮助听障人士更好地分辨人声。
但是这还不够。人工耳蜗的应用场景比在线会议要多得多,比如听障人士日常出行,反而需要听到环境音,比如大街上汽车的鸣笛声,地铁上的报站声,等等。应用在人工耳蜗上的降噪算法,并不是让噪声越小越好,而是让想听到的声音越清晰越好。这怎么解决呢?
腾讯的实验人员发现,听障人士主要会遇到四种典型场景:一是听音乐;二是单人对话;三是纯噪声场景,比如走在马路上和菜市场;四是带噪声的语音场景,比如餐馆聚餐。
最终,腾讯设计了四种场景模式,通过选择不同场景,让人工耳蜗突出特定的声音信息。比如,过去普通的人工耳蜗不能听音乐,因为音乐的震动与噪声相近,会被人工耳蜗过滤掉。但经过学习,人工智能就可以识别并保留纯音乐场景中的旋律,让听障人士也能欣赏音乐。不过,目前还做不到让听障人士欣赏有人唱的歌曲,因为器乐和人声混杂在一起,超出了目前算法的处理能力。
除了智能降噪系统,AR智能眼镜也可以帮助到听障人士。比如,有一家叫“亮亮视野”的AR眼镜科技公司,他们研发了一款助听眼镜。听障人士戴上这副眼镜,当有人和他说话时,眼镜就可以通过智能语音识别系统,自动把语音实时翻译成文字,打在眼镜屏幕上,最多只有半句话的延迟。而且,当环境中有人呼唤佩戴者的名字,眼镜就会有闪烁提示,这样佩戴者去医院、民政窗口办事时就会更加方便。
最后,和你分享蒋昌建的一句金句:科技,要让弱者变强,让强者更有爱。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最近,脱不花跟一位国内顶级的化妆师小杨聊了聊,特别受启发。脱不花说,一直以为成为顶级化妆师,关键在于化妆技巧牛。没想到,顶级化妆师的高明之处,其实是能通过沟通,迅速建立陌生客户对自己的信任。
你知道,化妆师的工作有很强的流动性,合作的客户往往都是陌生人。这些陌生客户对化妆的最终效果怎么样,化妆品安不安全等等方面会有很多担忧。只有迅速消除担忧,建立信任,合作才能顺利展开。那么,小杨是怎么做的呢?
他会在化妆之前,先建立客户对最终妆面效果的预期。用5分钟时间,认真聆听客户对妆面的期待,然后给出明确的反馈,“好的,没问题,就这么办。”或者“我个人有这样一些想法,与您沟通一下。”最后,他会重复一遍妆容的重点,得到客户认可后,再开始化妆。这样一来,客户对于最终的妆面效果就心中有数了,心里也就不慌了。
还有,小杨会在化妆过程中,针对容易让客户产生担忧的细节,做提前说明,主动打消客户的疑虑。比如,客户往往会担心化妆工具不干净,或者用的化妆品质量不好。小杨在化妆时,会主动说明,“咱们用的这个粉扑是全新的,您看一下。”或者,“这个喷雾气味比较浓,但是植物配方的,很温和,您放心。”只要几句话,客户对他的信任就建立起来了。下次需要化妆师的时候会第一时间想到他,小杨的职业生涯也就越走越高了。
如果你也想像小杨一样,用沟通赢得客户的信任,推荐你报名脱不花主讲的《6天沟通实战特训营》,花9.9元,一周时间,听听脱不花的沟通经验。报名链接我放在文稿区了。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
附:《6天沟通实战特训营》报名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