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丨平均主义的逻辑应该终结

这条音频给你说说平均指标为什么不靠谱。

2016年,美国出了一本书叫《平均的终结》,作者是哈佛大学的教育学教授托德·罗斯,专注于研究人类的行为和个性。“得到”的《每天听本书》栏目和订阅专栏《精英日课》都介绍了这本书。书中认为,复杂的现代社会背后有个底层逻辑,那就是平均主义,但从现代科学来看,人是太过复杂的东西,各种自由度实在太多,根本没法被平均,换句话说,很多平均值是没有意义的。下面就从人的生理、心理和能力三个角度给你说说,为什么平均指标不靠谱。

先说从人的生理来看,根本不存在标准身材、标准长相、标准性格之类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比我们想象中大得多,根本没有人真的符合所谓的“标准”。

书中讲了一个用平均值审美的故事。用平均值审美,这个概念早在1945年美国人就玩过了。书中说,曾经有一个知名妇科学家,用了15,000个美国青年女性的身体数据,取平均值,算出一个“标准美国女青年”身材,并塑造了一个雕像。这个雕像的身材很漂亮,被当作完美女孩,后来有机构还举办了一个选美比赛,青年女性可以把自己的身体数据寄给主办方,看看谁的身材最像这个标准人,就能拿一大笔钱。可结果是:跟雕像数据大致一样的人,一个都没有。

另一个例子来自美国空军。就在同一时期,美国空军认为飞机战损率过高,判断是驾驶舱的设计有问题,飞行员身处其中感觉特别别扭,操作不顺手。所以,空军总共调查了四千多名飞行员,每人测量10个数据,再对这些数据取平均值,算出了一个美军“标准飞行员”的身材,这次,他们还给每个数据都设定了一个比较宽松的误差空间。结果,在这四千多个飞行员中,全部十项指标都符合平均值的,也是一个都没有。也就是说,事实上没有人是标准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算平均值是没有意义的。

接下来看看人的心理。一谈到心理呢,我们一般都会先聊某个人是什么性格,这就是一种对心理的平均化说法,星座血型之类的分析就是这样。但书中说,性格也绝不能一概而论。其实,最科学的方法是要注意到不同的情境,用“如果……就……”的句式来描述一个人的心理特征。

举个例子:一个人性格可能时而外向,时而内向,那你可以说“如果这个人在陌生人面前,他就表现得内向;如果这个人在熟人面前,他就表现得外向;如果这个人面对压力,他会表现得有点内向;如果这个人在办公室里,他会表现得特别外向”等等。

也就是说,如果你要问我这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我得先问你关心的是什么情境。心理学家还进一步认为,不但内向/外向是情境相关的,就连诚实、忠诚、善良这些的品德,也是情境相关的。一个人可以在某些情境下表现得非常善良,却在另一种情境下很无情;一个人可能在同事面前很友好,却在家里表现得冷酷;一个人也许会在超市里偷东西,但在考场上并不作弊;一个小孩在家长面前非常温顺,但在学校里却有霸凌行为……

所以情境派认为,人其实没有什么“本性性格”。最新的心理学观点是反对性格类型划分这种平均主义的东西。

最后从人的能力来看,过去筛选和管理优秀人才的方法,都是在按某项能力的平均值评判,比如学习成绩、毕业院校的水平等等。但人的能力也是多维度的,拿一个平均指标评价人的能力也发现不了优秀人才。企业招人时候考察人才的标准,同样不能用平均主义。

比如书中说,谷歌公司做了一个内部研究,想找出招聘员工时到底哪些指标是真正有效的。研究者考察了300项指标,结果其中没有一个是特别好用的。不过他们发现了这样一些事实,对一般公司都有用:一是一个人的高考成绩和毕业院校跟他的工作能力并没有关系;
二是是否曾经在编程比赛中获奖,也和工作能力没关系;三是在大学的学习成绩和工作表现有关系,但只在毕业三年内有效。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毕业超过三年,再看他在大学里的学习成绩就没有意义了。所以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搞平均主义、标准人那一套了。

以上就是《平均的终结》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平均的终结》
音频稿:王继玲
讲述:成亚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