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音频来说说,我们为什么会做出坏决策。
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去一家以前没去过的餐馆,会先看看别人的点评。上网买东西,也要参考别人的评论,货比三家。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我们都会努力做一个理性的决策。但是,最近有本再版的新书《卧底经济学》,作者是著名经济学家蒂姆·哈福德。他在书里说,有时候个人理性的决策,不一定会带来理性的结果。看上去荒唐的决策,反倒是理性的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给你转述一下。
先来说说美国总统选举。假设美国一个州有600万选民,在这个州,两位候选人始终是50%对50%。这时候,你投出的那一票决定谁当总统的概率是三十万分之一。也就是说,一个选民的选票对于谁当总统来说,几乎没什么影响。理性的做法就是不投票。去投票的那些选民,也不指望自己的票能影响选举结果,而是因为这个过程充满乐趣。
这种心理叫理性无知,不是真正的一无所知,而是从个人的利益出发,人们觉得自己保持无知状态是有益的,他们理性地选择了无知。这时候容易出现“多数服从少数”的情况,也就是损失大多数人的利益,来满足少数人的利益。
举个例子,美国政府给制糖业设置贸易壁垒,限制对糖的进口。为什么这么做呢?政府给的理由是保护制糖业工人的利益,避免美国工人在不公平的国际贸易中丢掉工作。这个理由表面上看没问题,但只要是懂点经济学,我们就知道,设置贸易壁垒是糟糕的决策。首先,贸易壁垒让国外更便宜的糖无法进入美国,美国很多以糖为原料的公司,就都得增加成本,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其次,由于外国的制糖商人赚不到钱,他们也就没有足够的外汇买美国的其他产品。总结起来就一句话:美国对制糖业设置贸易壁垒,虽然维护了制糖业的利益,却损害了更多人的利益。
书里还算了一笔账,设置贸易壁垒可以让全国的甘蔗园和甜菜园多赚9亿多美元,但每个美国公民平均损失6美元。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多数服从少数”的案例。既然贸易壁垒会让大部分人受到损失,为什么还是能推行呢?这又要说到“理性无知”这个概念了。即便你知道制糖业的贸易壁垒让你一年多花6美元,你又会有多在意呢?你会去努力想办法改变现状吗?不会。
但是对于制糖业的工人来说,就会百分之百关注这个问题。他们肯定把票投给承诺保护他们工作的候选人。一张选票不会影响选举结果,但是一万张就不同了。何况,糖业游说集团还会给相关政治家提供赞助。
所以不管是美国公民,还是制糖业的工人,他们的行为都是理性的。这个例子也说明了,个体理性的行为,未必就能给社会带来理性结果。
不过,少数人要是想组织起来,剥夺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是剥削不容易被人察觉,因为被人察觉之后,人们就会反抗。第二个是保证收益只流向利益共同体,不能有外来者。
比如咱们刚才说的制糖业的案例,就满足这两个条件。首先剥削不容易被察觉,因为大众要下点功夫才能明白贸易壁垒是怎么回事。这样,糖业的游说集团就能充分利用大众的迷惑。如果有人宣传自由贸易的好处,恐怕很难解释清楚。其次,利益不会外流。因为制糖业的各个小团体关系紧密,入行代价比较高,后来的人很难进入。
刚才说的两个条件,一个剥削不容易被察觉,相对容易实现;另一个保证收益只流向利益共同体,要实现就比较困难。比如,假设政府决定给每个房地产经纪人一万块补贴,但这个行业门槛很低,时间一长,肯定就会出现一大批房地产经纪人,这样客源就会相对不足,政府补贴也解决不了问题。所以,理性的房地产经纪人就不会努力去争取政府补贴。
最后总结一下,很多看上去不靠谱的决策,其实背后也是理性的考量,人们有时候会理性地选择无知。个体理性的行为,未必能给社会带来理性结果。
以上就是《卧底经济学》这本书里的观点,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卧底经济学3》
音频稿:王海
讲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