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慈善:有效利他主义做标准

这条音频我们来说说,有没有理性的慈善行为。

如果你走在路上,看到一个小孩快要掉到井里去了,你肯定会跑过去救他,这没什么争议。如果你穿着一身比较贵的衣服,小孩掉进了臭水沟里,要是救他,你身上这套比较贵的衣服就废了,你还会救他吗?当然还会救,人命大于天,衣服算什么。好,那现在非洲每天都有小孩因为贫困和疾病死去,而且救助一个孩子花的钱不多,也许你身上这套衣服就能救几个。你为什么不少买几套衣服,多救几个孩子?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可能绝大多数慈善行为都是非理性的,如果有,你也很难接受。那我们应该怎么用理性来做慈善呢?最近,万维钢在“得到”订阅专栏《万维钢·精英日课》发表了一篇文章,就讨论了这个问题。我来给你转述一下。

万维钢在这篇文章里,介绍了最新一期《新科学家》杂志上提出的一个概念,叫有效利他主义。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你应该理性地做好事,在付出同样代价的情况下,让自己做的好事最大化。比如一位英国医生,想知道自己行医一辈子,到底能救多少条命。但是救命这件事很难衡量,比如一个癌症晚期患者本来只有三周的生命了,你用大剂量的药帮他延长到了两个月,这两个月他活得特别痛苦,你能说你救了他的命吗?

有效利他主义,就提出一个计算方法,说如果一个人健康地生活36年半,就算一命。这位英国医生按照这个标准一算,他在英国做一辈子医生,大概能救四条命。那同样做一辈子医生,能不能救更多命呢?能!如果是在非洲,一个医生一生能救300条命。但是对于这位医生来说,更好的选择是继续在英国当医生。因为英国医生的收入高,他可以把自己的收入捐一部分给非洲。只要每年给一个国际慈善组织捐600英镑,就相当于他在英国当医生的所有治病救人的成就。你看,这个计算过程就充满了理性的精神。

从这个案例也能看出来,有效利他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非洲人的一命等于英国人的一命。有效利他主义还用类似的计算方式,算出来只要你捐5美元,就能给一个非洲孩子弄一顶经过防虫处理的蚊帐,这个孩子就可能不会得疟疾,因为你这5美元得救。

你可能会问,我能不能先把中国孩子的问题解决了,再去考虑非洲的事儿?这也是很多人的疑问。我们真的应该放着本国人不救,先救非洲人,就因为救非洲人更有效吗?

《新科学家》杂志就说,大多数人捐款,其实并不是追求什么有效,而是追求一种社区认同感。我给这个社区捐款,是因为我认同这个社区。你光强调有效,会不会打击人们的捐款热情呢?有效利他主义者说,社区认同感是一种非理性的偏见,我们就是要教育人更理性一点,为平等的生命做贡献。

不过,人们对有效利他主义还有一个批评。他们计算寿命的方式是不是完全科学的?比如有的慈善机构不是治病救人,而是帮助那些在感情上受到压迫的弱者,又怎么算呢?更本质的问题是,这个建立在计算上的理念,就是真的理性吗?

万维钢对此评论说,你得先有价值观,才能谈得上理性计算。所谓价值观,就是你认为谁重要,谁不重要。

中国的传统熟人社会里,谁离我越近,或者谁跟我血缘关系越亲,谁就对我越重要,我就对谁越好。这个理念是不是还适用于现代陌生人社会呢?也不能说完全不适用。你看很多美国白人为难民争取人权,但是并没有给全世界所有受苦的人提供美国国籍,让他们跟自己过一样的生活。

所以,万维钢说,有效利他主义有点超前了。但是有效利他主义走出了非常好的一步,就是理性。我们一般认为慈善不应该讲理,做不做、怎么做主要看个人发挥。但是为什么帮这个不帮那个?就因为这个的运气更好吗?很多时候,我们搞不清楚,搞慈善到底是为了让世界更好,还是为了让自己的感觉更好。这样看来,搞慈善应该学习一点有效利他主义者的理性精神。

以上就是万维钢对于理性做慈善的观点,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得到”订阅专栏《万维钢·精英日课》(日课140 | 爱心和理性)
音频稿:李鸿宇
讲述:成压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