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判断估值泡沫的方法

今天这条音频跟你聊聊,该怎么判断科技公司的估值是否已经虚高,是否存在明显的泡沫。

最近,《经济学人》杂志的“熊彼特”专栏对科技公司的泡沫情况开展调查。结果显示,科技公司的估值正在产生泡沫,但还没有达到虚高的程度。下面我们就说说,“熊彼特”在这次调查里,所使用的三个测试方法。

第一个测试,是看公司本身的现金流是否充沛。科技公司在这方面表现怎么样呢?2001年时,还有大约一半的上市科技公司,缺少变现能力,没办法把销售额变成真金白银。但2016年,这个数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最大的150家科技公司,在扣除资本支出后,现金流已经达到了3500亿美元。看来,科技公司在第一个测试中的表现还是很不错。

判断泡沫的第二个测试方法,是观察投资人的心态,看他们能不能正确地判断公司的变现能力。为了便于区分,可以按照变现能力把科技公司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成熟稳重的老牌公司,比如苹果、三星,他们虽然增长缓慢,但是非常稳定扎实,有40%的市值可以马上变现。

第二类是势头正猛的行业焦点,它们的估值虽然很高,但是能马上变现的却很少,比如特斯拉,有90%的估值都要等到2020年之后才能变现。

第三类是尚未盈利,但是用户数却非常庞大的后起之秀,比如优步。这类公司的估值虽然一路走高,但是目前还缺少可靠的变现途径。

作为投资人,应该清晰地判断自己投资的公司是哪一类,然后再对这些公司区别性估值。假如不加判断,只是一股脑的推高估值,就会使科技行业的泡沫越来越大。

第三个测试,是检查是否存在合成谬误。也就是把整个行业里,各个公司的战略汇总到一起,看看有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在互联网行业,几家网络服务供应商制定的目标市场份额加起来远远超过100%,那么我们就可以认定,互联网行业是存在泡沫的。再比如在次贷危机里,每家银行都说自己已经把风险转加给其它银行,这显然也是自相矛盾的。

而在合成谬误这件事上,科技行业一直还算控制得不错。根据“熊彼特”专栏的预测,到2025年时,前五大科技公司的总利润在全美企业盈利中的占比,将达到10%,这个数据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因为通过对外发布的信息,各大公司的高管们没有预期通过复制别人的业务带来利润流,例如,他们并不期望Facebook成为搜索巨头,也没想让谷歌称霸社交媒体。

不过,这篇文章也指出,虽然情况尚未失控,但科技公司已经显示出了虚浮的情况,具体表现为两点。

一是很多私有科技公司的估值仍然过高,普遍达到了10到100亿美元,而这些公司的估值加起来,高达3500亿美元。

二是从以往的经验看,科技公司明显缺少应对挫折的能力。比如推特,2016年第四季度财报发布,公司净亏损1.6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9000万美元扩大了85%以上,但他们对此却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仍坚持既定路线。再比如亚马逊,当前的估值中有92%是2020年之后才能实现的利润。要知道,作为一个估值高达4100亿美元的巨型公司,亚马逊三分之一的估值来自它的AWS云计算服务平台,而别的业务,比如影视、物流、电子商务,盈利都很低。更糟糕的是,根据以往的经验,科技公司一旦出现衰退,用不了两年,销售额就会蒸发四分之一甚至更多。

最后,这篇文章认为现在很多大公司估值的主要风险来自敛财过度,因为企业融资是有规律的,公司的市值、利润、投资总额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一旦平衡被打破,泡沫就会越来越大。

以上观点,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经济学人
音频稿:再见理想
讲述:成亚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