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认知丨好创新来自框架内

这条音频来说说,创新不用打破原有的框架,而是在熟悉的领域里用固定的方法更有效。

很多人认为,创造力难以捉摸,没有特定规则,所以想要创新,就一定要天马行空,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尽可能地发散思维。但是,最近“得到”App“每天听本书”栏目中讲了一本书,叫《微创新》。这本书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发散思维不靠谱,反倒是在熟悉的领域里用固定的方法,就能获得比发散思维更精彩的创新。这是为什么呢?我来给你转述一下。

先来说说,为什么好的创新是来自框架内的。什么是框架呢?就是你要解决的问题本身,和它周边的时间与空间区域。通俗点说,就是你身边的资源。框架内思考就是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创新。那些最好的创新点其实就在我们手头和身边,只是我们很少这样思考过,总是寄希望于天马行空的灵感。其实,那些发散性思维,很容易导致效率低下。因为天马行空的想法往往是散漫和凌乱的,东挖挖,西捅捅,希望用这种方法解决棘手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小概率的事件。

当然,我们不是说发散性思维对创造力完全没有帮助,而是说它其实并不好用。比如,发散性思维里最典型的创意方法就是“头脑风暴”。很多人谈到找创意点的时候,第一个想起的就是这个方法。然而,有研究者系统研究头脑风暴的效果后发现:“头脑风暴”这个方法和自己一个人思考问题相比,效果是差不多的,而且很多头脑风暴想出来的点子,平淡无奇,也缺乏可行性。相反,在问题的框架内思考可能更有创造力。

你可能会奇怪,我们平时就是约束太多,没有创造力,所以才提倡发散性思维。现在为什么又说创新要在框架内产生呢?因为我们在框架里思考,有很多思维定势。产生创造力的关键,就是打破思维定势,重新审视身边的资源。举个例子,假设你现在一个人在沙漠里面开车,突然车轮陷入了沙地,周围没有人,这个时候你怎么办?通常,我们的想法就是打电话找外面的人来帮忙,或者生火冒烟吸引外面的人关注等等,这就是在框架外思考,这些方法只会让你远离问题的核心。

如果用框架内思考的方法,就要向内看,在车子内部找找,你就会发现汽车的脚垫就是一个很好用的工具,它表面有纹路,能够产生足够摩擦力,只要垫在车轮的下面,就能开出沙地。这个看上去困难的问题,立刻就被解决了。所以说,在框架外思考,就会认为只能找外援,最后解决问题的效率很低;而向内思考,想办法利用手头的资源,就会产生好的创意。

光知道在框架内打破思维定势还不够,还要知道,打破思维定势后要怎么办。还要调整思考方法,掌握从答案到问题的思考方法。我们通常的思路是,先要明确问题,然后再寻找解决方案。但是,这个思路其实并不够好。更好的方法是反过来,先从一个抽象的方案入手,然后再思考这个方案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遇到的问题是,婴儿对温度很敏感,奶瓶的温度稍微一高就容易烫到孩子,每次半夜起床给孩子热奶的时候,要弄到适合的温度都很麻烦。一烫孩子就会哭,更睡不好,怎么样才能避免牛奶温度过高呢?看起来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很难解决。如果我们用“从答案到问题”的思路,再回头看刚才牛奶的问题,我现在告诉你,有一个婴儿奶瓶,奶瓶的颜色会随着牛奶的温度变化而改变,那么,你觉得这个功能能用在哪里?显然,你很容易就能想到,避免温度过高烫到婴儿。

所以,创新的关键就是,先找出各种可能的创意,再想这个创意能用在哪里,用这样的方法产生的解决方案往往是非常有创造力的。

以上观点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每天听本书《微创新》
音频稿:王海
讲述:顾一菲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