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条音频跟你聊聊,雾霾成因的两条研究新成果。
今年3月,环保部部长在全国人大记者会上,公布了近3年的PM2.5数据:从2013年到2016年,包括京津冀、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区,PM2.5的浓度,都下降了超过30%,优良天数的比例,也在上升。但是,雾霾天还会有,那么污染物的浓度与雾霾是什么关系呢?近期,对于雾霾成因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两条研究新成果,分别在《自然》与《科学》,这两个顶级期刊平台上发表,下面跟你分享。
中国海洋大学的蔡文炬教授,还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廖宏教授,带领了一个课题组,研究华北地区的气候变化,他们通过观测资料,还有数值模型,研究了华北地区雾霾发生时的天气,最终得出了结论,华北地区的气候变化,就是越来越适合雾霾的发生。
他们是怎么做的呢?首先,他们重新定义了一个“雾霾天气指数”,然后研究了过去7年的强雾霾事件,结果发现,强雾霾发生,与雾霾天气指数有关系。然后他们又进一步,分析了建国到现在的数据,发现近来的30多年,比建国初期的30多年,“静稳天气”增加了10%。课题组还利用气候模型,比较了20世纪下半叶,和21世纪下半叶的雾霾天气指数。他们发现,类似2013年1月的强雾霾天气,在未来,可能会更频繁的发生,而且频率能增加50%,而每次持续的时间,能增加80%。
刚才提到了“静稳天气”,下面解释一下。要说雾霾天儿的形成,其实是有两个因素的,一个是足够浓度的污染物,这个我们都理解,排放的污染物越多,污染浓度当然就越高。不过,雾霾天儿的形成,还有另一个因素,就是刚才说的“静稳天气”,我们按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不刮风的天气,现在我们不是总说“等风来”吗,不刮风了,污染物吹不走,雾霾就来了。不过,这个“静稳天气”还有另一层意思,我们都知道大气层是分层的,污染物主要是集中在靠近地面这一层,也就是我们呼吸的这层,雾霾天儿的时候,就相当于在我们的头上,罩着个污染物的大盖子,而这个盖子的大小是不断变化的,它在“静稳天气”的时候,会变小,大家想想,我们假设污染物的总量不变,如果这盖子变小了一圈,污染物的浓度自然就高了。
我们现在对比着来看,一边是环保部说污染物排放减少了,一边是蔡文炬教授与廖宏教授的课题组,说“静稳天气”变多了,这一减一增,所以,雾霾还在。
无独有偶,也是今年3月,另一本顶级期刊《科学》,也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北极海冰、西伯利亚降雪,与中国冬季的极端雾霾”。这听起来还挺复杂,其实说的就是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的海冰融化,西伯利亚那边降雪增加了,然后就影响了东亚的大气环流,我们想一下,天气预报可是经常报道,说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又怎么怎么着了,然后咱这边不是刮风,就是下雪,对天气的影响很大。这篇文章最后的意思是,全球气候变暖,减弱了东亚地区的冬季季风,污染物吹不走了,就不断堆积,然后雾霾就发生了。
所以,现在一个可能的事实,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那就是,只要全球气候继续变暖,容易形成雾霾的天气,就会持续增多。而我们要想告别雾霾,一是要大幅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二就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任务相当艰巨。
以上,就是近期雾霾成因的两条研究新成果,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公众号“科学人”(污染物少了,雾霾还在…这不是错觉…) 音频稿:梁志一 讲述:成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