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创伤如何看待

这条音频我们来谈一谈原生家庭给人带来的创伤问题,看一看心理学专家对原生家庭问题有怎样的建议。

“原生家庭”,一般指的是一个人出生后、成家之前和父母组成的家庭。近几年,“原生家庭”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很多人把自己的性格、心理问题甚至是失败的原因,都归咎于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是原生家庭带给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呢?最近,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发布了一篇访谈文章,北京大学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心理咨询师乔淼,以及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平台“简单心理”创始人、心理咨询师简里里,谈了自己对原生家庭问题的看法,下面我来转述一下。

首先,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有多大?原生家庭对人的性格形成和心理发展的确有巨大影响,原生家庭创伤还可能代际传承,父母问题的受害者有可能变成自己孩子的加害者。但实际上,这种影响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绝对,发展心理学有一种“生态系统理论”,对一个人来说,“原生家庭”是对他影响最大的几个子系统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系统,大一点的系统是学校、社会等等。原生家庭的影响也不是不可以弥补,很多原生家庭有问题的孩子,还是能成长得很好,这就是人的自我治疗、自我成长。

第二个问题,原生家庭创伤是怎样产生的?人更容易关注到危险的信号,所以创伤记忆往往印象更深刻,生活中的美好记忆也会因此被淡化。对引起我们创伤感受的其他人,我们可能只是“恨”,但是孩子对父母有着更高的期待,期待父母的爱、期待理想化的父母,期待落空了就容易产生“怨”。所以,对父母的“怨恨”其实是因为“爱”。实际上,理想化的父母、尽善尽美的原生家庭是不存在的,即便父母做事方法是正确的,孩子也可能感觉很糟糕,这是不可避免的,糟糕的体验,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三个问题,究竟谁应该为原生家庭创伤负责任呢?受到创伤的人常说“我这样,都是我爸我妈的问题”,但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系统性的问题,一个家庭对孩子的养育是文化、社会、家族等等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谓病态的父母、奇葩的父母,他们自己也是所处综合环境的受害者,我们用当下的社会机制和精神文明去衡量我们的上一代人、把自己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归因到父母的身上,让个人承担集体的责任,这是不公平的。

那么,已经受到原生家庭创伤的人,应该怎么办呢?三位心理专家给出了一些建议:

第一,不必尝试改造父母。子女不要指望父母会改变,父母没有义务被你改变,你也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把父母改造成理想的状态。假如把注意力全放在别人变没变上面,就相当于把自己的快乐、幸福、未来的发展全都托付给了别人,这就成了“我要过得不好全是你的错”。假如你做了很多努力,父母还是不改变,你就只会又怨恨又痛苦。

第二点建议,是要试着独立,明确长辈与子女间的界限。现在这个时代,长辈需要“去权”,学会闭嘴、放手;子女需要“赋权”,赋予的赋,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需要掌控自己的心智、身体、情绪、行为,给自己权力。这个过程强调的不是一定要从原生家庭分离出去,而是强调子女自己要更有力量,从最低限度的经济独立开始,自己拿主意、自己对结果负责,受父母影响更小,甚至能够从文化上反哺父母,这也意味着你已经从创伤中走出来了。

第三点建议,是要“往前走”,不要把自己困在原生家庭的问题里出不来。完美无缺的原生家庭是不存在的,也不是每一个创伤都需要被修复,要试着跟自己的不完美和遗憾相处。我们可以表达对原生家庭和父母的愤怒和哀伤情绪,但不应该一直卡在这里,而要进入理解父母的阶段,这样我们才能够往前走。

另外,应该怎样当好父母呢?既然完美的父母不存在,那么做一个“足够好”的家长就可以了。孩子很小的时候,应该给孩子爱和亲近,让他感觉到这个世界是安全、可爱的;当孩子开始懂事,再给他规矩、训练和支援;随着孩子长大,再逐渐放手。我们需要做的是,看到原生家庭模式造成的创伤和影响,使得这样的创伤和模式不再重演,在这个基础上,理解孩子、理解时代的变化,跟孩子一起成长,这是处理原生家庭问题更好的方式。

以上就是三位心理学专家关于原生家庭创伤问题的看法,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ID:ibookreview)原文名《你的失败,真的要“原生家庭”背锅吗?》
音频稿:杨霁琳
讲述:成亚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