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音频我们来说一说,怎样才能不让企业规模成为创新的绊脚石。
提起创新,我们想到的总是那些新兴的小公司,而大企业呢,印象中总是刻板、不懂变通的样子。为什么大企业都有创新困难呢?它们应该怎么创新呢?最近,著名媒体人、“得到”订阅专栏《伯凡·日知录》的作者吴伯凡,在天津电视台世界经济论坛特别节目《浪潮》中,分析了这个问题,我们来听一听他说了什么。
先来说说,大企业为什么会出现创新难的问题。吴伯凡认为,大企业的资源、价值观、流程都是固定的,而这些固定的东西在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时,难免就会出现船大不好掉头的情况。而小企业呢,不像大企业那样做出改变就要伤筋动骨,它们会很快抓住。
而且对大企业来说,做得“广而深”很容易,但很多时候,它只做了“广”,没做“深”。比如说索尼,它原来有很明显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在袖珍化方面,它能在更小更轻的产品上,实现更多的功能。但是当企业做到了一定规模,可以用品牌变现的时候,它会去生产各种各样的产品,只要贴上索尼的牌子,就能卖出去。
吴伯凡说,当这种经营方式也能赚钱的时候,公司就不会在每个具体的产品上深入地挖掘。现在索尼的产品线有2200多个,让每一个产品都有竞争力,都在市场上领先,是不可能的,但是因为有索尼的牌子,平庸的产品也能卖出去,这就导致了企业不创新也能赚钱。如果这成了企业的习惯,企业内部有创新力量的时候,公司也不会扶持,当新产品可能危及现有产品时,公司甚至会把新产品放弃掉。
按照这个思路,吴伯凡说,那些原来要花上100年才能做大的企业,现在正在丧失机会。原来之所以能100年屹立不倒,是因为产品周期比较长,而不是在做一个能快速变化的产品。现在时代变化这么快,当世界不再需要你的产品的时候,你就会快速萎缩。像曾经的那些数码产品,商务通、BB机这些,年轻的一代别说见过,可能连听都没听说过。只是在短短的十几年间,这些产品从新锐产品变成了电子文物,哪怕原来的产品做的很棒,比如柯达胶卷,当人们不再用胶卷照相的时候,不管它做的多好都没用。
那么,在互联网的下半场,大公司到底该怎么创新呢?吴伯凡认为,要针对新一代的用户,这一代就是30岁,或者接近30岁的用户,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需要的往往是原来的互联网公司提供不了的。所以大企业要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资源的边界。面对创新性机会的时候,大企业总觉得力不从心,但这个“力不从心”不是说它没资源,而是因为它专注的事情太多或者太旧,对新的东西不敏感。
吴伯凡说,这时候大企业可以做这样一件事,就是去投那些小企业,大企业负责挣钱养家,让小企业貌美如花。当大企业的某个业务开始老化的时候,就可以把挣到的钱投给小企业,帮助这些小企业逐渐成为独角兽企业。
关于大企业的创新,吴伯凡还提到谷歌的作法,谷歌在2015年8月宣布,以后它会以Alphabet(美 ˈælfəˌbɛt)这个品牌全新亮相,而谷歌会成为这家新控股公司的最大全资子公司。“Alphabet”的意思是字母表,为什么叫字母表公司呢?就是让谷歌把原来公司下面的新兴业务,像字母表上从A到Z很多字母一样,拆成一个一个独立的公司。作为独立的个体,彼此之间不互相牵扯,又能利用谷歌原有的资源,既独立又有靠山。这样一来,谷歌就变成了一个企业集群,避免了大企业把业务拴在一根绳上的困境。
以上就是吴伯凡对大企业未来创新方面的一些观点,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伯凡时间”(如何不让企业规模成为创新的绊脚石)
音频稿:乔志强
讲述:成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