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音频给你说说硅谷的创投人士是如何看待微信的。
最近,美国著名创业孵化器YC的一位合伙人(Anu Hariharan)发表了一篇文章,从她的角度谈了自己对微信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她还从中总结了七堂课给美国的创业者。原文是英文,“得到”订阅专栏《槽边往事》的主理人和菜头把文章翻译成了中文,分享给他的读者。下面,跟你分享这7堂课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要建立内部竞争。微信的开发团队其实来自于腾讯内部,是从QQ邮箱的团队抽调出来的,这款全新的移动产品有可能成为腾讯其它产品的潜在竞争对手。结果,7名工程师在3个月内开发出了微信的第一个版本,提供文字短消息和图片分享功能。3个月后,又开发了语音消息功能,更直观、个性化,方便使用。微信整合了语音、文字和图片等功能,作为首批为中国用户提供这样服务的通讯工具之一,微信的下载量持续上升。所以,作者说,如果你不去创建一种自我革命的公司内部竞争文化,那么竞争对手就会来革你的命。
第二课,要形成聚合效应。为了解决新用户刚注册没有朋友的冷启动问题,微信开发了“附近的人“和“摇一摇”功能,还推出了导入QQ好友功能,用户可以向微信导入已经存在的社交关系,这样用户就可以同时使用两个产品。这个行为也让微信的用户总数迅速上涨,成为移动通讯App真正的领先者。
第三课,从用户的欲望,也就是“贪、嗔、痴、慢、疑”当中去延伸功能,不清楚这五个字的朋友可以到文稿里看一眼。张小龙和微信团队很关注用户行为背后的内心欲望,然后给予用户远超期待的东西。比如微信推出的“朋友圈”,朋友圈就是个熟人的小圈子,反而有助于增加活跃度和用户粘性,就比全是陌生人的圈子要有吸引力;还有微信公众号,微信通过它引入内容,帮助内容创造者、服务提供者跟读者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
第四课,大想法源自解决自身问题。红包功能现在这么火,它其实源自团队自己的一个简单需求。腾讯公司有一个风俗习惯:春节之后的开工日,每位经理都要给员工包红包。可是随着公司的扩张,给每个人发红包变成了一件麻烦事,所以他们就要求微信解决这个问题,这个解决方案就是微信红包的原型。当微信已经拥有3亿月活跃用户时,红包功能又让用户数量几乎翻了一倍。
第五课,精巧创收。创收和用户增长其实并不矛盾。比如,微信跟游戏结合,就把游戏的社交属性发挥到了一个新高度。腾讯游戏发布的游戏《节奏大师》,发布一年后的活跃度是每天70万人,当它进入微信游戏中心之后,每天有170万人登入游戏。还有每天一条的朋友圈广告,既没限制微信的增长,又没影响用户体验,同时还增加了收入。
第六课,要为用户创造价值,而不是为自己创造身价。所以,微信致力于把自己变成一个工具,帮助人们完成各种日常事务。微信限制了你能添加多少好友,限制了你能看到多少条促销信息,归根结底,就是把这些视为对核心功能的干扰。
第七课,对产品功能保持克制。微信是一个以实用性为导向的工具,这种功能强、反应快和易于使用的品质对于用户体验来说特别重要。大多数产品经理都会专注于建立“粘性”功能,希望能够推动用户留存率。张小龙却担心劣质内容会让用户分心,所以微信限制品牌和企业公众号每天只能对订阅用户发布一条消息。而且,产品团队也始终保持着微信的简单界面,只有“微信”、“通讯录”、“发现”和“我”这四页。
以上就是YC合伙人从微信的业务模式和发展中总结的七堂课,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微信号“槽边往事 ”(硅谷看微信:来自微信的7堂课(全文翻译))
音频稿:王继玲
讲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