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客:人工智能赢不了医生

今天这条音频和你聊聊,人工智能不能取代医生。

提起人工智能,我们都会想到它强大的学习能力,以至于有人担心,是不是有一天,人工智能会替代很多人类技术含量很高的职业,比如说医生。最近,“得到”订阅专栏《马徐骏·世界名刊速读》介绍了一篇《纽约客》4月刊的文章,叫做《当人工智能遇上医学》,探讨了人工智能和医学之间的关系。这篇文章的作者叫悉达多·穆克吉,他是一位医生,也是《众病之王——癌症传》、《基因:亲密的历史》两本书的作者。悉达多·穆克吉认为,人工智能没办法取代医生。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医生是如何看病的。平时我们去医院的时候,一般看病的过程都是这样的,大夫会先问你哪不舒服,有什么症状,再问问你过去的病史,然后进行化验,甚至拍片检查,来确定你得了什么病。

但是这篇文章说,可能医生看病的过程,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研究人员曾经对医生的大脑进行过研究,想了解他们是怎么做出诊断的。结果表明,当医生做出诊断时,他们大脑里发生的模式,和人们认出生活中事物的模式很相似。也就是说,认识病的过程,有点儿像你认出来某一种动物的过程。比如,你看到犀牛的时候,你不会觉得犀牛是别的动物,你是从整体上来认知犀牛的,这是一种认知模式,是长期工作积累的经验。医生做诊断,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经验的过程。

说完医生是怎么看病的,我们再看看人工智能是怎么诊断疾病的。文章说,目前的人工智能主要通过深度学习,就是模仿人类大脑的运作模式。文章里举了个例子说,深度学习就好像小孩学习认识狗的过程。小孩子先要看到小狗,然后大人告诉他,这种生物叫狗。当然小孩可能会看错,比如把狼当成了狗,这时候大人会纠正,小孩就会自己纠正错误的认知,通过一次一次地纠正,最终小孩知道了什么是狗。机器的深度学习也是这样。它会从已分类的图片里提取信息,这个是狗,这个不是狗。然后观察成百上千张归类的图片,归纳出狗的特征,最终形成自己认识狗的方法。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深度学习的方式,教人工智能如何辨别一种叫做黑色素瘤的恶性肿瘤。在用了将近13万张图片来训练机器正确识别病变之后,结果每次测试当中,机器的算法都优于专业的皮肤科医生。你要知道,一个全职的皮肤科医生,一辈子大概会看20万个病例。这个人工智能算法,3个月里就看了13万个案例,而且算法还可以不断学习、成长。

难道这就说明,人工智能今后会取代医生吗?作者说,不能。因为人工智能和人类医生的诊断是有区别的。

一位英国哲学家曾经把知识分为了两类,一类叫“知道是什么”,一类叫“知道怎么做”,这两种认知方式,人类都会,但是机器的深度学习,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怎么做。机器的深度学习更像是一个黑匣子,匣子里面的工作方式是很神秘的,没有人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机器得出诊断的结论,是从图像中提取了某些特征,但是没法告诉我们是什么特征。

而医生除了知道“知道是什么”和“知道怎么治”,还知道第三个知识领域:为什么。只有知道为什么疾病会发生,才能推动医学的进步,所以人工智能是没办法代替医生的。

文章说,从古至今,人类为了放大自己的能力,不断地创造新的工具,用汽车、飞机代替了双腿,手机代替了人的喉咙和眼睛。计算机也是一种工具,用来放大人类的思维能力,人工智能会使人类的头脑变得更强大。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不会取代医生,它们会提供专业知识和帮助,使专业人员的能力增强。换句话说,人工智能对人类而言,意味着更强大的工具,而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

以上观点,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纽约客》4月刊《当人工智能遇上医学》、“得到”订阅专栏《马徐骏说杂志》4月20日《人工智能vs真人医生,谁赢?》
音频稿:泰斯
讲述:顾一菲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