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耀:管理的本质是做对的事

这条音频跟你分享一下,孙振耀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看法。

孙振耀是及优教育科技创始人、领教工坊的领教以及董事,曾经担任惠普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最近,孙振耀在得到订阅专栏《5分钟商学院》担任客座教授,接受了知识新闻工作室的专访,分享了他转型为创业者的经验,并探讨了民营企业特别是创业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我来给你转述一下。

先来说说,孙振耀认为,管理是永远的蓝海。战略是决定对的事,管理则是把这个事情做对。他在和很多企业家交流的时候,发现一些企业家总想从战略上或者商业模式上寻找成功的捷径。但实际上,经营管理的本质还是三分战略、七分执行。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遇到的问题也不一样,要学会辨识、解决不同的问题,不要过度管理,也不要管理不足。

那么,企业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呢?孙振耀说,可以分成A、B、C三个阶段。A阶段是创业型企业,也就是手跟心一致。手是执行力,心是团队奋斗精神,不断地去试错,不怕失败,相信一定会做成。B型企业,除了手和心,需要加上脑,就是要有想法、有战略、有点专业。比如说开一个微信公众号,一开始只是随便做一做,后来发现公众号这个事情很重要,那么从内容生产到怎么发布、再到怎么运营,都要去总结沉淀,不能再无知无畏地试错。也就是手、心、脑都有了,这叫B型企业。C型企业就是手、心、脑还要加上身体,也就是要开始搭建体系、引入流程、职能分工。

许多A型企业老是在一个水平上突破不了。孙振耀分析说,这可能是因为它缺脑,也就是专业不够;也有可能是缺身体,也就是没有体系。这时就要分清次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专业第一。然后再看制度,制度不要比专业更早建立,要有专业的人先去试,从松散到形成一种共识,最后变成一种制度。

再来说说,孙振耀的创业经验。他认为,在从原来的惠普高管,转型成为一名创业者的过程中,过去的经验对创业来讲其实是个包袱,因为创业和做外企管理是完全不同的。创业是0到1的过程,而做外企管理则是1到100、再到1000的过程。而且公司有明确分工,所以如果你是销售岗位就不了解产品,生产岗位就不知道销售。而创业则是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自己要去发展业务,甚至对产品都要有想法,每一样都要自己卷起袖子来干,这是一种综合能力。孙振耀认为,企业要想获得成功,最终既要有创业的能力,还要有经营管理的能力,否则企业就可能会遇到坎,撞到天花板。

孙振耀总结自己的创业经历后,得出结论说,创业者要认清自己的原生状态。他说,刚开始创业时,他和许多企业家一样,都会先找机会、看资源。后来渐渐发现,很多机会其实是自己干不了的,不是说过去管理一家公司可以成功,现在从零开始创业就也可以成功。事实上,创业者最重要的是应该发现这个团队的原生能力是什么。比如,你创业要做共享健身房,那你是做过教练,还是健身爱好者?你是不是了解这个行业本质的问题?如果对一个行业没有洞察,就很难有创新。

同时,外企的经验不能照搬。孙振耀认为,外企和民营企业有很大差异。民企是老板文化,外企是组织文化。民企的决策模式是老板拍案,外企的决策模式更多是分层授权。民企是伞状的指挥模式,老板是原点,很多员工都是点对点对老板;外企则是网状的模式,不是围绕老板一人来的。

最后,孙振耀还分享了他看到的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一,民企的管理方法论本身系统性比较差。什么是系统性?就是要有制度,还要有制度配套的措施。很多民企制度建立起来了,但是制度背后的东西还不够完善。比如老板要裁人,那么还有更好的人取代他吗?公司的人才培养体系跟上了吗?老板又怎么能确认这个人真的应该被裁掉?另外这个人是现在不行,还是未来也不行?是这个岗位不行,还是所有的岗位都不行?如果这些问题没想明白,盲目裁人也不能解决问题。第二,民企综合环境还不够稳定。民企更倾向于做事件性的管理,有事开会,没事就不开会。如果一直在解决短期问题,那么企业就永远处在不稳定的状态,这种情况要把管理做好是很难的。

以上就是《5分钟商学院》客座教授孙振耀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看法,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知识新闻工作室对孙振耀的专访
音频稿:李东贝
讲述:郑磊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