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应该警惕同理心

共计 1259 字,建议阅读时间 3 分钟

这条音频和你分享一个有关同理心的不同观点。

传统观点认为,如果人人都有同理心,能换位思考,能对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世界上也许就会少很多冲突和纷争,但心理学家保罗·布鲁姆(Paul Bloom)不这么认为。布鲁姆是耶鲁大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教授,他在自己的新书《反对同理心:理性同情实例》( Against Empathy:The Case for Rational Compassion )里说,虽然同理心很重要,但我们不能只靠同理心做决策,而是需要更多的理性、同情和自我控制。

布鲁姆认为我们应该区分两个概念:一个是“同理心”;一个是“同情”。同理心是把自己完全投入别人的世界,感受别人的感受。而同情则是关心别人,替别人着想,但并不是把自己完全投入,让自己失去理性思考的空间。另外,同理心和同情激活的大脑部位不一样,所以影响也不同。同理心常常让人觉得精疲力竭,而同情别人、为他人着想,会让人精力充沛。你可以想一下这样的场景:你去看心理医生,如果心理医生充满了同理心,总是能感受到你的心理问题,那么他就会和你一样被负面情绪搞得筋疲力尽。所以,好的心理医生并不是用同理心,而是在同情的基础上理性地帮你分析问题。

布鲁姆说,他不是反对爱心、善意和同情心,而是反对滥用“感同身受”的同理心。而且他认为同理心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同理心源于我们的本能。人有同理心,其实和人愤怒、生气的时候差不多,都是由于受到外界的影响,对外界产生了某种情感。布鲁姆认为,呼吁人们要有同理心,其实就像是去煽动特定的人群,让他们产生愤怒。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让人站在一个特定的立场上,去感受特定人群的感受。

第二,同理心带有偏见。人们容易把同理心用在和自己很像的人、或者和自己距离比较近的人身上,这个距离可能是空间上的距离,也可能是种族、文化上的距离。

第三,同理心有局限性。同理心让我们很容易对个人的遭遇感同身受,而对一个群体的遭遇无动于衷。就像特蕾莎修女说的:“当我看见一个人的遭遇时,我总是能很快地行动起来;当我看见一群人的遭遇时,我却不知道该做什么。”另外,同理心的局限性还表现在它只看眼前,忽视长远。如果你强烈地感受到别人的痛苦,你或许会急于采取行动,尽管你的决定在长期来看可能是错误的。

第四,同理心容易被利用。不关心理性数据和分析的同理心,常常会被利用,造成更坏的影响。比如,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利用西方的“伊斯兰恐慌”,制造了更多的恐怖袭击。

针对上面这些问题,布鲁姆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用“理性的同情”代替“同理心”。“理性的同情”包含两方面,控制同理心,以及依靠成本效益分析。

首先说一下控制同理心。我们需要多少同理心呢?布鲁姆用愤怒打了个比方。他说,大多数成年人都知道,愤怒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但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通过生气和发怒,来传递某些信息,或者引起别人的重视。所以,我们需要的同理心,和我们需要的愤怒差不多,只要足够让我们意识到为他人着想就可以了。

其次,成本效益分析是理性同情的关键。同理心属于一种直觉感受,弊大于利,而成本效益分析则是用概率计算和价值判断来帮我们做决策,这样,我们不需要对个人困境煽情,也能够实现社会道德。

| 周一到周日,每天零点更新,全年无间断 |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