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为什么模仿让强者更强

共计 1514 字,建议阅读时间 3 分钟

这条音频的内容是,为什么模仿会让强者更强。

如果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想找个餐馆吃饭,大多数人肯定会选那些客人比较多的餐馆。因为我们没有别的信息,其他人的选择就成了我们的行动指南。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做,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拥挤的餐馆生意越来越好,人少的餐馆呢,时间长了很可能会倒闭。最近,从这个现象中,硅谷的一个投资人王川提出了一个观点说,在信息透明的网络世界里,人们的这种模仿行为会让强者更强。他用三个科学实验,来给我们说了说这个道理。

第一个实验是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凯文·拉兰德(Kevin Laland)做的。他曾经悬赏一万英镑,发起了一个竞赛,想找到一个科学的答案。竞赛的规则是这样的,参赛者面前有很多个赌博机,如果投入零钱,拨动开关,机器就会掉出不同数量的零钱。每个回合参赛者都有三个选择:

1 观察,看别人怎么做,别人是拨动了哪个老虎机,然后把他的回报记录下来。

2 探索,就是随机拨动一个老虎机,也把回报记录下来。

3 开发,就是根据自己的记录,选择一个老虎机拨动,然后获得相应的回报。

在比赛中,参赛者必须做好分配,自己是花多少时间开发、多少时间探索,如果平均回报太低就会被淘汰。

比赛的结果证明,最好的方法是以“观察”为主,看好别人是怎么做的几乎就可以了。就算在竞赛主持人调节了各种环境参数之后,这个方法还是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轻松击败其它对手。

专家们事后总结说,“观察”是一种社交学习的方式,它的优势在于,观察其它成员的行为,有更大的概率拿到更高的回报。这种优势在相对稳定的环境里特别突出,只有当环境变化速度极快的情况下,模仿行为才会失去优势。王川觉得,看来生物界的扎堆现象,也不是天生就如此,而是进化淘汰的自然结果。那些总是特立独行的人,大多很快就耗尽了自身的资源灭绝了。

美国学者邓肯·沃茨(Duncan Watts)也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召集了一万多名少年参与者,给他们一组48首不知名歌曲的清单,他们可以先试听,再决定要不要下载,然后研究者会观察他们的下载行为。参与者被分为两组,A组知道每首歌有多少人下载了,而B组不知道。结果发现,B组的歌曲,从热门歌曲到冷门歌曲的下载数量平稳下滑。而A组歌曲的下载数相差特别悬殊,排名第一的歌曲下载数是350,而后一半以上歌曲的下载数不到30。

王川认为,这说明公开透明的信息,会让人们模仿他人的选择。如果在网络时代的商业领域,情况就是市场份额会急剧向前几名倾斜。比如使用谷歌时,98%的人只会点击前三个搜索结果。如果你的搜索结果排行在前三页之外,别说肉,连汤都很难喝上了。

在进一步的观察当中,研究人员又有了新的发现:当参与者们有了更多的信息之后,原先最热门的歌曲变冷门的概率很小,最冷门的歌曲变热门的概率也很小,但原先排名在中间的歌曲,可能突然变成第一名,也可能一下跌到最后。

王川觉得,这有点可怕。因为这说明,很多行业里出现的一些成功者,很可能是因为人们模仿行为的积累,而不是因为他们的产品优秀。但成功者可能会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产品,失败者也不知道,自己其实并不是因为产品而失败的,结果就陷入了“失败-开错药方-继续失败-继续用错药”的怪圈里跳不出来。

第三个实验是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早就提出过的“波利亚罐子模型”。是说有一个罐子,里面装着数目相同的红色和绿色的球,比如都是50个。你每次随机拿出一个球,然后再另拿一个和这个球颜色相同的球,把两个球一起放回罐子里,反复重复这个过程。最终,罐子里两个球的颜色比例会接近100:0。这个实验的结论是,最开始谁都很难预测哪个颜色的球会胜出,但胜出者会在早期就能看出来,它一旦领先,形势就很难反转。这就好像两个公司在竞争,当人们很偶然地开始追随其中一个公司时,一旦形成趋势,就几乎很难改变了。

| 周一到周日,每天零点更新,全年无间断 |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