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大脑的人脸识别原理

当你看到一张人像照片的时候,大脑会立刻识别出照片上的人是谁,或者之前是否见过。近年来,神经学家一直想弄清楚大脑到底是如何识别和感知人脸的,大多数理论都认为是多个神经元构成一个集群一起工作,从而识别出一张脸,最荒谬的观点认为,对于每个认识的人,大脑都有单个细胞专门识别那个人的脸。

6月1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工程教授多丽丝·曹(Doris Tsao)和她的同事斯蒂文(Steven Le Chang)在《细胞》期刊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他们发现了灵长类动物大脑中的人脸识别编码系统。它们的大脑采用一种组合方式来进行面部识别,每个面部识别的神经元对面部特定的特征做出反应。多丽丝·曹说:“这个编码系统非常简单,我们发现,当一只猕猴看到一张面孔时,它的大脑中仅有205个神经元参与了相关编码过程。” 

在更早的研究里,多丽丝·曹和斯蒂文研究了两只猕猴的大脑,找到了负责识别面孔的区域。他们把人脸或其他物体的图像,比如身体、水果、随机图案等等展示给它们看,然后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查看,当它们看到“人脸”时,哪些脑区会亮起。多丽丝·曹和斯蒂文一共找出了6个与记忆识别过程有关的区域,这些区域塞满了特殊的神经元细胞,他们把这些神经元细胞称为“脸细胞”(face cell)。

接下来在新研究中,他们开始专注研究那些被激活的“脸细胞”。多丽丝曹和斯蒂文给两只猕猴看了一组包含不同特征的2000 张人脸,这些不同特征包括眼睛之间的距离、发际线的形状等。然后把电极植入猕猴的大脑中,比较各个神经元对不同特征的反应。他们发现一共有205个神经元参与了对一张脸不同特征的编码过程。

华盛顿大学视觉神经生理学家格雷·格霍维茨( Greg Horwitz) 接受《自然(Nature)》 杂志采访时,把多丽丝·曹和斯蒂文的工作简单概括为:开发了一个模型,让人能从计算机屏幕上的图像中看到,视觉皮层中神经元对脸部的反应。这个模型描绘了,每个细胞是如何对所有可能的面部特征组合产生响应的。

多丽丝·曹和斯蒂文还考虑到,在进行脸部识别,也就是识别各种面部特征的特定组合时,每个神经元是否有“最擅长”的一个组合。于是,他们根据每个神经元对各种面部特征的反应,尝试重现了猕猴看见的面孔。基于神经元信号的强度,他们几乎可以完美重现猕猴看过的面孔。实验中,当猕猴看到不同的脸部图像,当这些不同特征是神经元“不关心”的组合时,单个脸细胞的反应保持不变。举个例子,当猕猴看见两张发际线不同的照片时,它们的视觉皮层里负责关心眼睛大小的神经元不会产生变化。

美国马里兰州贝塞斯达心理健康研究所的神经科学家大卫·利奥波德(David Leopold)接受《自然》杂志采访时说,大脑能够意识到一些关键的维度(dimension),可以分辨出这是某人A,这是某人 B。在多丽丝·曹看来,人的大脑可能会使用这些维度来识别具体的面孔,要识别一张脸大约需要50个这样的维度。 一张人脸可以分解为多个维度,每个脸细胞大约会编码其中 6 个维度的若干参数,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张整体的脸。

多丽丝·曹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她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可以设计出一整套由各种特征组合成的面孔,让给定的脸细胞都不会发生响应,因为这些设计出的面孔都不是细胞“擅长”识别的维度的组合。这也排除了此前的一种人脸识别假说——脸细胞将输入的图像与一组标准的人脸数据进行比较,并从中寻找差异,这也正是此前计算机识别人脸时常用的一种方式。《纽约时报》说,机器学习曾给神经科学带来了一种悲观主义看法,认为大脑类似黑箱,这项新研究则提供了反例:研究人员记录了视觉系统最高级的神经元信号,然后发现,那里没有黑箱。

| 周一到周日,每天零点更新,全年无间断 |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