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竞选美国总统的时候,特朗普喜欢频繁地发布极具煽动性的观点,而且总能引发大规模的讨论。那特朗普的社交媒体战略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呢?《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5月刊发表了一篇文章,作者是波士顿大学的三位教授。他们分析了特朗普的社交媒体战略,同时讨论了企业领导者应该如何从中学习,赢得更多消费者。
第一点,用“大种子营销”代替“病毒营销”。病毒营销我们都不陌生,就是让用户直接,自发地向关系亲近的人传播内容,但这种营销的缺点在于,如果某一环没有传递下去,内容可能会很快消失。而“大种子营销”是微软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邓肯·沃茨提出的概念,就是把传播信息的人看作种子,扩大种子群体来达到预期效果。比如,特朗普是这样运用大种子营销的,选举日之前,他有1900万Twitter粉丝,1800万Facebook粉丝,将近500万的Instagram粉丝,这就是一个巨大的种子库。同时,电视和广播报道特朗普的推文时,又等于在数百万观众中传播了信息,一些观众可能会上网去分享这些推文,这样线上线下的互补,让他的Twitter粉丝在竞选期间增长了一倍。而根据媒体分析机构的测算,如果把特朗普在社交媒体被提到的次数,换算成钱,仅在2016年3月,特朗普就获得了将近20亿美元的免费网络传播时间。文章指出,企业领导者应该研究“大种子营销”的原则,并且尽可能地多加利用,播种想传达的信息。
特朗普第二个值得学习的经验,是只有引人注意的内容才能获得规模效应。我们假设他发布的内容没有太大煽动性,那传统媒体还会报道吗?还会有这么好的传播效果吗?作者发现,特朗普很喜欢针对具体的某个人发表看法,同时要求对方回应,比如针对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福特公司的CEO等。我们都知道,吵架时,你的对手名气越大,传播范围就越广。特朗普还专挑别人不爱说的内容说,比如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等等,而Twitter有每条140字的限制,失去了上下文的语境,就会让一条推文有很多种解释,引起争议。文章认为,企业领导者应该想想怎么让自己的社交媒体更有煽动性,吸引注意力,并且鼓励讨论。
但是,煽动性自然会带来风险,如何权衡呢?这就是文章第三点要说的问题,如何衡量风险和回报。发布煽动性的内容,好处很明显,就是容易传播,从而省钱,比如,和其他竞选对手相比,特朗普只用了一小部分资金就得到了很多关注。但是,这种内容的缺点是,它吸引来的回复和信息,大多是极端的情绪发泄,同时这类煽动性的推文也在挑战受众极限,让人很不舒服。因此,作为企业领导人,如果你想在社交媒体上使用这种容易引起争议的策略,就要考虑,你的煽动性能达到什么程度?
其实,所有名人都有自己的煽动方式,比如英国维珍集团的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在网上晒自己为女朋友写的诗,苹果公司CEO库克推荐自己听的音乐,这种私人内容会让受众感觉诚实和亲密,这也是为什么CEO的个人账号会比品牌账号获得更多关注。但比较温和的煽动内容,获得的效果都没有特朗普好。特朗普是在原本获胜希望渺茫的情况下使用了极端的煽动策略,因此文章认为,只有当企业领导者没什么好顾忌,没什么可失去的时候,这种办法才值得考虑。
最后一点,自我形象的原始表达创造了私人化关系。比如,特朗普跟奥巴马不同,他喜欢在Twitter上和粉丝一对一沟通,而且是非常直接地表达喜怒哀乐。这种原始的表达,会让人们觉得自己和特朗普有了某种联系,不管你喜不喜欢他,你都会觉得,看到了一个毫无保留的真实的特朗普。这告诉企业领导者,真实非常重要,社交媒体原本是一对多的信息平台,真实度能让它变成一对一的关系,这会为品牌带来巨大效益。
|周一到周日,每天零点更新,全年无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