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国家能源局发布上半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二是为什么你会“瞬间失忆”。
来看今天的第一条。7月19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1—6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截至6月底,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约24.4亿千瓦,同比增长8.1%。其中,占比最大的是火电,占53.3%;其次是水电,占16.4%;太阳能发电和风电紧随其后,各自占了14%;最后是核电,占2.3%。也就是说,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已经占到了我国装机总容量的将近一半。
从增量上看,上半年装机容量增长最快的是太阳能发电,同比增长25.8%;其次是风电,同比增长17.2%。从投资额上看,今年上半年太阳能发电获得的投资最多,达631亿元,同比增长283%。第二名还是风电,投资规模为567亿元。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你发现没有,提起清洁能源发电,太阳能是最受关注的,获得的投资额也最多,可以说是自带主角光环。相比来说,风电好像是“男二号”,处处被太阳能盖过一头。其实,根据刚才提到的国家能源局数据,风电和太阳能的装机容量是差不多的,在总盘子中各自占14%的份额,难分高下,它们被称为新能源“双子星”。
从技术来看,我们知道目前中国的光伏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而风电的实力也不弱。在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的2021年全球10大风电厂商榜单中,中国厂商占了6席。国内风电设备老大金风科技排全球第二,仅次于丹麦的老牌风电企业维斯塔斯。如果看全球风电厂商15强的话,中国企业占了10席。
更有意思的,如果去看中国风电行业的发展历史,你会发现,风电和光伏有一个相似的发展轨迹:先是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吸引各路人马大干快上;然后出现恶性竞争和行业泡沫,发展陷入低谷;最后通过行业洗牌和技术突破,重新回到健康增长的轨道。关于光伏行业的这段历史,得到站内已经有很多老师讲过了,下面,我来帮你梳理一下风电行业的情况。
从全球来看,风电的第一波投资热潮出现在1980年代的美国加州。19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让美国开始重视清洁能源的发展。加州处于西海岸,坐拥三座巨型风田,被称为“风电沙特”,于是加州政府出台了大力度的风电扶持政策。你看,全世界的新能源发展都是从政府的政策支持开始的,几乎没有例外。到1980年代中期,全球90%的风电投资都在美国加州,不过,提供风机的并不是美国企业,而是前面提到的丹麦的维斯塔斯。
维斯塔斯在加州掘到了第一桶金,马上就把目光投向正在搞改革开放的中国,在风力充足的新疆达坂城建成了亚洲最大的风电场。这个风电场后来培育出了中国风电龙头企业金风科技,这是后话。到2005年,以维斯塔斯为代表的国际风电企业,占了中国风电市场75%的份额,国内企业才刚刚起步。
2005年被称为“中国风电元年”。那年7月,中国政府放了一个大招:国家发改委要求,各地风电场的设备国产化率必须达到70%以上,达不到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当时,在中国风电市场还很小的情况下,一位发改委官员就说:全球风电大发展,最终还是要看中国市场。“风电是丹麦人搞的,我偏要讲一次中国童话。”
相比光伏,风电在资金和技术上的门槛更高,发改委除了给政策支持,还挑头力推一种新的产业模式,叫“双峰模式”。这是指,风电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两两结对,运营商主攻市场,设备制造商主攻技术,双方协同作战。在发改委这位“红娘”的主持下,运营商华能和制造商华锐牵手,运营商龙源和制造商金风牵手,两两组队打怪。除了“官配”的这两对,另外还有一大批中国本土的风机公司冒了出来。
一开始,是“华能+华锐”组合跑在了前面,华锐以风机市场“价格屠夫”的身份出现,带头挑起价格战。另一边,维斯塔斯等国外巨头过于轻敌。它们一是打死不降价,二是只在中国市场销售技术落后的850kW小机组,本质上是消化欧美的落后产能。而华锐通过引进德国技术,可以自己制造1.5MW的大风机。
产品更先进、价格还更低,再加上有政策倾斜,中国风电企业在市场上狂飙突进。到2011年,维斯塔斯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6年前的第1名跌到了第5名。不过,国内风电企业还没有来得及庆祝胜利,就马上遭遇了泡沫破灭。先是出现风机质量问题,酒泉、张家口等地发生风机大规模脱网事件,威胁到电网安全。同时,由于装机量增长太快,当地电网接纳不了这么多电,只能让部分风机停止发电,这叫做“弃风”。2012年全国弃风率高达17%。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收紧了风电项目的审批,风电行业陷入低谷,曾经的市场龙头华锐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同时,事故倒逼风电行业开启全面体检和整顿,从拼价格变为重技术。在上一轮价格战中,“龙源+金风”这对组合相对保守,结果反而挨过了这轮行业周期,成为新的市场领跑者。与此同时,新的技术不断涌现。
一是出现了低风速风机,这让风电场的选址范围大大拓展,可以从风力大的三北地区,“孔雀东南飞”到风力较小的东南沿海地区,就地满足当地的电力需求。最先开发出低风速风机的远景公司,成为国内第二、全球第四的风机企业。
二是风机大型化的普及,让风机的功率更大、风力发电成本快速降低。业内预计,在2025年前,风电成本有望降到每度一毛钱以下,不仅低于光伏,也低于水电。
三是海上风电正在快速发展。我国的近海风能资源是陆地风能资源的3倍,这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库。如果能够充分开发,风能可以超越水电和太阳能,成为我国清洁能源的主力。
四是储能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会进一步抹平风力发电的波峰波谷,为风能成为主力能源扫清障碍。
回顾我国风电行业发展的过程,你发现没有,它完美符合“高德纳技术成熟度曲线”,我在文稿里放了一张曲线图,你可以看看。一个新技术的出现,会先后经历萌芽、快速膨胀、泡沫破灭,然后重整复苏,最后走向成熟的过程。如果不懂得这个技术发展规律,人们就容易在短期内高估一项新技术,而在长期尺度上低估这项技术的影响。这不就是大家常说的,“我们总是高估自己一年里能做的事,却低估自己十年能做的事。”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前几天,我在抖音上刷到一条视频,标题叫作“扫把去哪儿了”,一个开店大哥在自家店里扫地时觉得口渴了,就把手里的扫把往胳膊下一夹,去柜台开了瓶饮料。喝完饮料,他忘记把扫把放在了哪儿,开始在店里四处找。他一边复盘自己刚才扫地的动作,试图回忆哪个环节出了错,一边呼唤远处的媳妇儿过来帮忙找。媳妇儿过来后哭笑不得,说,这扫把不就在你自己胳膊下夹着吗?
围观群众在视频下哈哈大笑,说“这简直是当代版的骑驴找驴”。也有人表示非常理解,说视频里的大哥,“像极了一个转身就突然忘了刚才想干吗的我”,结果一群人跟着表态:“你不是一个人。”
确实,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类似的“记忆断片”经历。比如出门前去卧室拿东西,进了卧室却突然想不起自己要拿什么;想着去冰箱里拿点吃的,开冰箱门的一瞬间忘了自己想吃啥;想到一件超好笑的事情,必须马上分享给朋友,赶紧点开微信,却忘了自己要说啥,抓耳挠腮呼吸不畅恨不得时光倒流。
这么一说,你是不是觉得有点紧张,咱们年纪也不大,记忆力怎么变得跟金鱼似的,民间传说金鱼的记忆力只有7秒钟。难道我是真的健忘吗?还是阿尔兹海默症提前了?
别担心,你并没有记忆衰退,这其实是一种普遍心理现象,被科学家称为“门口效应”。也就是,当一个人穿过一扇门时,可能就会遗忘之前正在想的事情。
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一张桌子上有6个形状、颜色各不相同的积木,志愿者需要拿出其中一个,藏进自己手中的盒子;然后走到一个显示器前面,判断显示器里的积木和自己刚才选中的那块是否一样。其中第一组志愿者,桌子和显示器是在同一间屋子里;第二组志愿者,要穿过一扇门去另一个房间才能看到显示器。
结果显示,需要穿过房门的志愿者,回答的正确率要显著低于在同一个房间里完成实验的人,而且他们作出判断的时间也更长。研究人员又在线上做了一次类似的实验,结果一样,穿过了一扇“虚拟门”的志愿者,正确率要低于不用穿门的志愿者。
关于背后的原理,科学家认为,我们的大脑习惯以空间为单位来存储记忆,一个房间就是一个记忆存储单元。而门是不同空间的分隔体,当人们穿过门后,大脑就会触发记忆分割,误以为上一个空间的记忆不再重要,直接把它们清除。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你走进卧室后,就忘了在客厅时想干嘛;为什么你打开微信后,就忘了自己之前想说啥,因为“进门”前的记忆被大脑自动清除了嘛。
那么,“门口效应”是说明,我们的大脑天然存在一个工作bug吗?并不是。恰恰相反,它说明我们的大脑正在积极地运转,删除记忆是大脑在主动“清空缓存”,为新环境腾出更多的记忆空间,以便更好地完成当下的新任务。
当然了,如果你觉得“门口效应”确实比较困扰你,可以尝试着把跟事件强相关的物品拿在手里,帮助自己在环境改变时回忆起重要信息。反过来,你也可以主动利用“门口效应”,让大脑更积极地工作。比如,当你在写报告时理不清思绪,大脑一团乱麻,可以起身来随意走走,穿过几扇门,进入几个不同的空间,让大脑主动“清空缓存”,说不定会有新的思路。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今天,我们上线了两个新的研修班,如果你是做营销、运营或产品的同学,可以重点关注。
第一个是《感官营销与品牌管理研修班》,主讲人庞隽老师,是人大商学院的副教授,平时也给MBA班上这门课。感官营销其实就是利用我们的5个感官通道,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来进行品牌营销,星巴克门店里的咖啡香气,就是感官营销的典型应用。庞隽老师这次来讲感官营销,一个关键词是“前沿”。她会把近五年国外对感官营销最前沿的、最有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介绍给你。
营销能吸引来消费者,而要想跟消费者持续保持联系,就要靠运营了。我们今天上线的第二个研修班,是《用户运营驱动业务增长·研修班》,主讲人易涛老师,他拥有12年实战经验,之前操盘了著名的商业社群——黑马会,现在是民生银行、红星美凯龙等10余家企业的咨询顾问。
易涛老师的这个班,主要是解决运营的两个难题——复购和推荐。易涛老师的方法跟传统方法不一样,不是给用户发更多的福利、做更多的活动,而是用一套系统模型找到1%的超级用户,靠他们来推动复购和推荐。
我把这两个研修班的购买链接都放在文稿里了,你可以点进去了解详情。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
附:《感官营销与品牌管理研修班》报名链接
《用户运营驱动业务增长·研修班》报名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