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虽然现代医学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人类对一些疾病还是束手无策,并且还会发生误诊等情况。那未来医学将会如何发展呢?得到订阅专栏“硅谷来信”的主理人吴军在斯坦福学习的时候,旁听了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助理教授李瑞江博士的课。吴军说,李教授精通医学和人工智能,他在课堂上从医学的需求出发,介绍了未来医学必须走的道路。
首先,李教授用工业革命做对比,介绍了医学的现状。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近代医学的进步和技术的进步是同步的,甚至还是领先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近代医学通过病例找到了疾病的普遍规律。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不仅出现了大量新药,还发展出了用大样本对药物和治疗方法进行双盲对比试验。但是再往后到今天,虽然个别疾病的治疗也在不断进步,但整体上的进展缓慢了。其中的一个瓶颈就是,用平均值掩盖了个性化的差异。
为了说明这一点,李教授举了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癌症筛查。很多人都觉得,通过癌症筛查,能早发现癌症,对治疗癌症有帮助。过去有一段时间,医学界也是这么想的。所以,美国50岁以上的妇女要做一年一度的乳腺癌筛查,男性要做前列腺癌的筛查。不过,虽然早期发现癌症救了一些人的命,但是效果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近十多年来,医生们通过统计发现了一个颠覆认知的现象。在每一万个进行了癌症筛查的妇女中,以10年为一周期,其中只有10个人是真正得益于筛查,也就是千分之一的人是真正得益于癌症筛查。对前列腺癌的筛查情况也类似。这倒并不是说癌症筛查没必要,而是现有的技术实在太落后了。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误诊。美国每年有1200万例误诊,要知道美国只有3亿多人。李教授说,美国人死亡的前三大病因分别是心脏病(61万人)、癌症(58万人)和中风(15万人),不过如果将医疗事故也作为一种死因,则排在中风前面,位列第三,每年有25万人。当然这里面的原因也不完全怪美国的医生水平低,世界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并不更好。
为什么每年全世界花了那么多钱发展医学,却是这样的结果呢?李教授认为,这是因为大家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信息革命之前,整个医学界还是把人类的平均特征当成每一个人的具体情况,也就是说,我们忽视了个体之间巨大的差异。李教授列出了美国最常见的10种处方药,主要是针对胃病、胆固醇过高的疾病,这些药对大约75%~95%的用药者其实没有什么效果。当然,李教授说,这也不能怪医生乱开药,因为医生也不知道某一种药对谁管用,对谁不管用,而那些受益的病人,也是来自于大量的用药者。
李教授认为,个性化治疗是未来医疗唯一的出路。要进行个性化治疗,就需要做跟踪,包括对一个人内外两个层面的跟踪。
先说外面层面的跟踪,它包括纪录每个人时时刻刻的脑电波、耳朵功能、心肺状态、血项、尿成分等。现在手持的超声成像设备,可以让人在家通过手机看到自己的五脏六腑。今后,各种可穿戴式设备,包括智能座椅、智能床垫等都会普及,可以提供对我们个人的监控数据。如果我们能时时刻刻记录下关于自己的详细信息,将来有了病就方便诊断排查。
再说里面层面的跟踪,指的是对人的基因(DNA),以及在基因控制下合成的蛋白质的跟踪,再加上对人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的跟踪。比如,吴军在专栏介绍过,通过检测血液中死去的癌细胞的基因,进行癌症的早期筛查和定位,这就是对人体内层面的跟踪。当人类对自己身体新陈代谢的细节有了了解之后,就可以很好地诊断疾病,也可以对症用药了。反过来,如果没有跟踪,依然用针对人类平均值的治疗方法治疗每一个人,再努力,疗效也好不了。
为了了解不同人的不同特性,谷歌和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杜克大学医学院合作,要对1万个具有代表性的人进行全面的跟踪,以了解我们身体全面的情况。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也发布了一个计划,要对100万人进行类似的跟踪,这些人来自不同国家,年龄和健康状况也不一样。在这些计划完成后,或许对每一个人的跟踪会成为可能,那时我们如果有病,可能在去医院之前就找到病因了,相应的治疗方案也随即作出了。
吴军说,听了李教授的报告之后,他体会到人类的认知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过去我们都认为医学是不断在进步的,但是外面的人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医生们对今天的疾病是那么地无奈。这种无奈不是因为水平不高,而是今天了解的那一点点关于我们自身的信息,还不足以找到最好的治疗方法。
| 周一到周日,每天零点更新,全年无间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