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为何公益组织存在感不强

徐永光曾经担任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并创办了著名的公益项目希望工程。离开官方基金会后,他参与创办了南都公益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的原始资金来自于民营企业南都集团,基金会的宗旨是希望通过资助公益项目来推动民间组织的社会创新。

徐永光在公益圈内大名鼎鼎,同时又因为一些观点很受争议。比如他呼吁用商业手段做公益,再比如他主张社会企业应该分红,“把解决社会问题融入商业,一边做好事,一边赚钱”。在围绕着新书《公益向右商业向左》接受的采访和演讲中,徐永光仍然强调自己的这些观点。他说, 公益机构跟商业机构相比,评价体系差别非常大。商业机构自然有市场来评价;但公益最终的评价结果却很虚,“有时候可以讲故事,公益部门经常需要填各种申请表,填各种数据,文字游戏决定成败”,“公益组织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在产品设计和服务提供上追求极致,白送的东西没有谁和你竞争,被市场淘汰的危险并不大。”但是结果却会导致,“公益组织往往处在一种活不好、做不大、死不了的状态,以这样的低效率运行,这在整体上非常普遍”。

徐永光说,传统“资金搬运工”式的慈善模式,不仅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给穷人送钱往往会激发恶。比如开车去西藏,公路边小孩会围着车要东西,因为小孩子认为可以不劳而获。这就是直接给钱的“行善”的恶果。

徐永光的观点是,公益也应该用商业化的方法。他说,公益人应该守住初心,但是不能把初心变成自我陶醉和抵御变化的麻醉品,也不能歧视商业,看到用私人投资解决社会问题、给社会带来了福祉的社会企业,还要审问“动机纯不纯”?“这么下去,公益部门的前途命运不堪设想,只有被淘汰的份了。”

| 周一到周日,每天零点更新,全年无间断 |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