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国产基因测序仪如何打破垄断?

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华大智造科创板上市获批,二是网络趣闻“男子偷电动车甩锅给蚊子”。

来看今天的第一条。7月26日,证监会同意华大智造IPO注册,被称为“基因测序设备第一股”的华大智造即将登陆科创板。华大智造是华大集团旗下的第二家上市公司,是家中老二。它的兄长华大基因,在2017年就登陆了深交所创业板。

不过要知道,华大智造虽说是后出道的小兄弟,它在产业链上的地位却比老大华大基因要高,对华大集团的重要性也更高。基因测序产业链可以分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上游环节是做基因测序设备,包括基因测序仪、配套试剂等各种耗材。中游环节是做基因检测的各种临床应用,比如用基因检测来做肿瘤诊断、发现病原体、产前筛查等等,核酸检测就属于基因检测的一种。下游环节就是具体接诊病患的医疗机构和药企。

这样一拆你就明白了,华大基因属于产业链的中游,之前的第一大业务是产前基因检测,筛查唐氏征等缺陷,现在的第一大业务是新冠核酸检测。在基因检测临床应用这条赛道上,华大基因的竞争对手很多,国内国外都有一堆。别的不说,光是从华大基因离职去做这个领域创业的人就有不少。华大基因最近的业绩不太好看,和这条赛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关。

我们知道,下游竞争越红海,上游“卖铲子”的厂商日子就越好过。谁想要做基因检测的生意,先买几十套设备再说。尤其是在基因测序仪领域,这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市场。目前,全球能量产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的厂商只有三家,美国的因美纳(Illumina)、赛默飞(Thermo Fisher)和华大智造。特别是因美纳,占据全球基因测序仪市场70%的市场份额,是绝对的垄断巨头。

华大智造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垄断格局。不但是让自家兄弟华大基因再无后顾之忧,也是让中国的整个基因检测产业摆脱了被上游“卡脖子”的困境,意义重大。说起来,这背后还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我展开给你讲讲。

华大基因原本是因美纳的大客户,因美纳测序仪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有40%都是卖给了华大基因。光是2010年,华大基因就一次性花6亿元买了108台因美纳测序仪。算下来差不多是600万元一台。但是买完才发现,6亿元根本打不住,这才哪到哪。

昨天我们刚刚聊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标准的“仪器+耗材”业务模式,仪器本身已经卖出了天价,但耗材比仪器更贵。这是资本市场最喜欢的“躺赚”业务模式。因美纳的测序仪同样如此,你买完之后,给你配套的专用试剂会每年提价4%。这个后续的使用费有多贵呢?看下因美纳的收入结构就知道:2021年,它卖仪器的收入是7亿美元,而耗材收入是29亿美元,为仪器收入的4倍。你拼死拼活去扩大基因检测业务,结果很有可能只是在为因美纳打工。

在产业链下游,病患也必须为基因检测的高价买单。乔布斯被确诊患上胰腺癌之后,使用基因检测辅助治疗,光在这一项上就花了约10万美元。长期以来,基因检测价格居高不下,很难作为医疗机构的常规诊疗手段。华大集团打定了主意,必须向上游突破,研发出自己的基因测序仪。然而,华大和国内手术机器人厂商一样,遭遇了专利围堵。

因美纳原本是一家做芯片和传感器的公司,2007年通过收购一家基因测序设备商Solexa,才正式进入这个行业。之后,只花了不到10年,就成为行业垄断者。不是他们的研发能力有多么强悍,而是他们通过纯熟的资本运作手段,不断并购市面上的小型测序仪器公司,筑起一道牢固的专利大坝,让后来者很难绕过它的专利另起炉灶。

这种情况下,华大想通过并购的方式来获取技术,在这基础上再做研发。2012年,华大找到了一个理想标的——美国完整基因公司,简称CG。CG堪称一家“没落天才”公司,以技术立身,拥有核心专利,但后来市场被因美纳挤压,濒临倒闭。因美纳挤压CG的目的也正是为了低价收购它。也就是说,华大和因美纳同时看中了这家公司。

论财力,华大不如因美纳,但华大拿下这家公司的决心更大。这对因美纳只是一步棋,而对华大可能事关生死。双方展开多轮报价,最后华大以1.2亿美元价格拿下。在这期间,因美纳展开了强大的游说攻势,声称这项并购会危及美国国家安全,相当于华大买走了“可口可乐的秘方”。幸好,因美纳的阻挠没有成功。

华大在CG的技术基础上,用两年时间研发出了自己的基因测序仪器和配套试剂,把这块业务单独拿出来,在2016年成立了华大智造。华大智造又花两年时间,推出了自主研发的高端设备——超高通量基因测序仪MGISEQ-T7,成为全球有能力量产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的三家厂商之一,在基因检测产业上游打破了美国厂商的垄断。

有权威机构做过数据比对,华大智造的测序仪检测精度和因美纳产品不相上下,而华大的价格更低。2018—2019年,华大智造的测序仪主要卖到国内,到了2020年,海外销售收入已经占到公司总营收的60%以上。华大智造正在蚕食因美纳的全球份额,并且准备杀入美国市场。

因美纳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反手就对华大智造发起了诉讼,称华大的测序方法侵犯了他们的专利。华大不服,发起反诉,指出因美纳的产品侵犯了华大的两项测序专利,这两项专利是属于华大之前收购的CG的。

双方经过两年多旷日持久的诉讼,最终,在今年5月份,美国法院判决因美纳主张的专利侵权无效,而反过来,因美纳确实侵犯了华大的测序专利,因美纳应向华大赔偿3.34亿美元。这是有史以来,中国公司在海外获得的最大数额专利赔偿。消息传回国内,有媒体说这是基因测序行业里的“思科诉华为”,巨头的专利围堵终告失败。

当然,华大智造和巨人的较量还远没有结束。2021年,华大智造的营收仅仅只有因美纳的1/10。在基因测序产业链并购布局上,因美纳仍然在高歌猛进。用质量专家林雪萍老师的话来说,以华大智造为代表的“中国仪器前锋们,还得啃硬骨头吃凉饭继续赶路”。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最近,“男子偷电动车甩锅给蚊子”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在武汉某小区,有一辆电动车被盗,警察抓到嫌疑人后审问,嫌疑人的回答让人哭笑不得。他说:“还不是被蚊子咬了两口,睡不着了,出来乱转。看到一辆电动车就开走了。”这么奇葩的理由可让大伙儿乐坏了,纷纷调侃,“蚊子说这锅太沉了,我不背。”“蚊子可不会代你坐牢。”

虽然这个例子有点极端,不过,却反映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潜在倾向,就是总在下意识地给自己的错误行为找理由。陈海贤老师就讲了一件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事情。

有一次,他给一个家庭做咨询。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在七嘴八舌地说话,让他很难理出一条思路。于是陈海贤老师去找他的导师求教。导师看完现场记录后说:“你总是在讲你自己想讲的话,听不到他们的话,所以你的回应很散乱。”

陈海贤老师一听,赶忙认错说:“是的。因为这个家庭说的话很多,我被他们绕晕了。”不过,导师却马上打断了他:“你是在说,因为这个家庭,你才听不到。但我说的不是这个家庭,我说的是你的咨询模式。如果你不能改变你的模式,你就很难进步。”

陈海贤老师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他在给自己的咨询失败找外部理由。你看,连专业的心理学家,也会不自觉地把问题推到别人身上,回避自己的问题。

这种“找理由”还有一个更隐蔽的版本,就是当事人虽然不把问题推给别人,却会不自觉地把问题合理化。

有一次,陈海贤老师去参加一个学习小组,小组里有一个同学讲话很啰嗦,会把所有的人讲过的话一五一十地复述一遍。陈海贤老师提醒他,这样讲话没有重点,别人记不住。这个同学的回应很微妙。他貌似谦逊地说:“确实,没有重点是一个问题。那怎么才能把话讲得又精确又有重点呢?”

这话是不是听着很得体?陈海贤老师回答说:“其实你并没有认同我的话。你是在用这个问题告诉我,你这么讲话是有理由的。你是因为追求讲话的精确,才忽略了组织语言的重要性。如果你这么想,你就永远不会锻炼自己的逻辑能力。”

这位同学立马懂了,于是哈哈大笑起来。而笑,其实也是一种理由,让事情显得不那么重要的理由。

在我们为自己找的五花八门的理由中,有一种理由的危害性特别大,就是给自己戴上“受害者”的套子,然后我们就心安理得地逃避责任了。

有个妈妈跟陈海贤老师吐槽,说老师因为孩子跟不上课程,就建议孩子不要参加考试了。她很愤怒,觉得老师是为了自己的绩效,不顾孩子的自尊心。陈海贤老师没有回应她的愤怒,而是说:“老师当然做得不对,但她既然只是建议,你就可以选择不接受她的建议。你跟她说:‘老师,谢谢你的建议,我们还是决定去考试。’就好了。”

这位妈妈愣住了,她从没想过自己有拒绝的权利。进而她开始犹豫,这样做会不会妨碍了老师的工作,会不会让老师对自己印象不好,等等。陈海贤老师进一步说:“如果你不敢跟老师交涉,那这事就不只是老师的问题,而是你不知道怎么处理你的害怕。”

这位妈妈恍然大悟。她确实平生就怕给别人添麻烦,平时连车子被人滴一下,她都觉得妨碍了别人。她突出对方的强势,强化自己受害者的一面,就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不反抗的理由。

你看,我们之所以喜欢找理由,是因为直面自己的问题,会带来很深的挫折感,我们需要找个壳子躲起来。但这不是成年人的行为方式。就像和菜头老师说的:“运气不会永远站在你的一边,除非你承担起自己对自己的所有责任。”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最近,《文化参考》的主理人贾行家老师和《商业参考》的主理人蔡钰老师,一起去拜访了中国收藏玩具行业的领军者,52TOYS的创始人兼CEO陈威。他们以不同的视角,在各自的专栏里聊了自己的洞察。

贾行家老师从人的角度出发,讲述了陈威与收藏玩具行业结缘的故事。关键词就两个字,痴迷。陈威自己就是超级玩家,从小在玩具里泡着,行业里的事儿都在他的预料之中。在进入行业的头十几年,陈威都是在用自己开酒吧、网吧的钱,来补贴这个不赚钱的爱好。

蔡钰老师则探讨了收藏玩具行业的发展趋势。她发现,消费者近几年购买收藏玩具的动机变了。前两年是为了新奇和跟风,而现在是为了室内装饰和送礼。而且,消费者对于可动玩具,也就是可以变形、可以拆卸的玩具,需求在快速增加。

邀请你亲自去解锁两位老师的最新课程,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收藏玩具行业。我们还特意准备了三个52TOYS的盲盒,你可以在知识城邦“小小的爱好也很厉害”话题下,分享你和收藏玩具的故事,就有机会获得盲盒,参与链接我放在文稿了。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下周见。

附:活动参与链接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