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正在成为一项越来越重要的技能。也因为如此,写作课很流行。耐克的创始人菲尔·奈特,就曾经在70多岁的时候,专门跑到大学里上写作课。《当代》杂志的微信公众号,整理了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演讲。贾平凹在演讲中阐述了他对文学和写作的看法,相当于是一节大型写作课。即使绝大部分人不是以写作为职业,也可以从中获得启发。
贾平凹把写作最基本的东西称为写什么和怎么写,“写什么,关乎作家的胆识和趣味;怎么写,关乎作家的聪明和技巧。”两者都重要,但贾平凹认为,目前,“当社会在追逐权力和金钱、消费和娱乐,矛盾激化、问题成堆,如陈年蜘蛛网,动哪儿都往下掉灰尘,这个时候我们强调怎么写,但更应该强调写什么。”
学习写作首先是建立自己的文学观。在贾平凹看来,一个好方法是学习经典名著和大作家,通过研究大作家的思维、观念,再去思考自己对社会和生命的看法,建立起自己的文学观。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学观,人云亦云,写作必然没有灵魂,也必然没有自己的色彩和声音。贾平凹说:“能有自己的文学观,其实也是一种个人能量的表现,文学最后比的是人的能量。”个人能量会表现在选择题材上。“一个作家能量小的时候你得去找题材,看哪些题材好,适于你写。一个作家能量大了之后,题材就会来找你。”
第二个问题是学会选择题材。贾平凹的观点是,不要听到或看到一个故事,勾起了兴趣就去写。要先去琢磨这个故事有没有意义,表达的是个人的意识还是集体的意识。他举了一个例子,就好像一车人去旅游,早上九十点钟,你就跟司机说,把车停一下,我们去吃饭吧。这时候估计大家都不会同意,因为大家都不饿。但如果十二点的时候,你说师傅把车停下来去吃饭吧,全车人都会响应和支持你,因为你虽然表达的是个人的诉求,但其实它是集体意识。对应到写作,如果你写一个人的故事,这个人的命运发展和时代的命运在某一个点交集了,那么,你写的虽然是个人的故事,但也写出了社会的、时代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伟大的故事”。
为此,写作者需要十分关注社会,去了解和研究社会,找到有痛感的题材。贾平凹的建议是:“把国际上的事情当你们村的事情来看,把国家的事情当作你家的事情来看,要始终建立你和这个社会的新鲜感与敏感度,有敏感度的时候,你对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就拥有一定的把握,能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作品就有了一定的前瞻性,你的作品就有张力,作品与现实社会有一种紧张感,这样的作品就不会差到哪里去。这种自觉意识一旦成了一种习惯,你必然就能找到你所需要的题材,而你所需要的题材也必然会向你涌来。我们常常说神奇,其实干任何事情干久了,神就上了身。”
第三,贾平凹特别强调了对细节的观察。他说,文学是记忆的,生活是关系的,文学要写的是记忆中的生活,要写出生活中的关系,深入了解生活就是深入了解关系。而要把关系写得完整、形象、生动,就需要细节。“没有细节一切就等于零。”细节来源于写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在你和我不一样、我和他不一样的复杂性中,既要有造物主的眼光,又要有芸芸众生的眼光,你才能观察到每个人的独特性。”
接下来是语言。贾平凹的体会是,语言首先是和身体相关的,“一个人的呼吸如何,他的语言就如何。你是怎么呼吸的,你就会说什么样的话。”因此,正如一个人不会强行改变自己的正常呼吸,也不应该随意改变句子的长短。
小说就是正常的跟人说话的腔调,“你给读者说一件事情,首先把事情说清楚、说准确,然后想办法说得有趣,这就是好的语言,用很简单、很明白、很准确、很有趣味的话表达出特定时空里的那个人、那件事、那个物的情绪。”
所谓学生腔,就是成语连篇,使用一些华丽辞藻毫无弹性的词。成语是从现象里概括出来的,会写文章的人就会想办法把成语还原回去。善于还原成语的人,文章肯定就会生动有趣。
语言还和一个人的道德、情怀、品行有关。贾平凹说:“一个人的社会身份是先天特质和后天修养共同完成的,就如同一件器物,不同器物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敲钟是钟的声音,敲碗是碗的声音,敲桌子是桌子的声音。”因此,不同人,语言肯定也不同。
最后,写作要有节奏。同样以人来做比喻,节奏就是气息,气息就是呼吸,身体健康时,呼吸均匀,身体有病时,呼吸就乱,不是长就是短。贾平凹说,世界上凡是活的东西,身体都是柔软的,而非僵硬的。作品和文章要活,一定要在字与字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充满小的空隙,通过小的空隙散发出气息和味道。
此外,在保持节奏的过程中,还要“耐烦”。有些作品开头写得很好,到后面就乱掉,就是因为节奏不好,写作者开始不耐烦。贾平凹说:“世上许多事情都是看你能不能耐住烦,耐住烦了你就成功了。”
以上就是著名作家贾平凹对如何写作的一些建议,希望对你能有启发。
| 周一到周日,每天零点更新,全年无间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