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国外的优步一样,中国的滴滴也是共享经济领域的代表性公司。很多人日常生活中都会使用到它,已经覆盖了中国400多座城市,每天订单数超过2000万单。从最开始为出租车撮合交易,到今天提供各种出行服务,滴滴已经成为一个大的出行平台。而在和优步中国合并后,滴滴在中国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对手了。
但是,滴滴也不是毫无隐忧。它仍然会面对一系列的指责,比如,特殊时段叫不到车,或者调价后价格太贵。
这些问题的答案,要从滴滴自身的模式中去找。科技媒体品玩采访了滴滴负责产品的高级副总裁俞军,俞军从产品设计者的角度讲解滴滴模式的特别之处。正是这些特别之处,让滴滴成为独角兽,也是这些特别之处,让滴滴仍然存在弱点。
首先,从供求关系角度看,滴滴做的业务,是一个供给小于需求的业务。大部分公司的困扰是拿着产品和服务去寻找市场,而滴滴的困扰是需求远大于它能提供的服务。比如搜索、内容、游戏、电商这些领域,供给都不存在问题,问题是去找到有需求的用户。但是出行领域,由于车辆的供给和道路的供给是有限的,而且,大城市还对车辆数量增长还有要求,所以,俞军认为,这个行业,供给一定跟不上需求。
其次,出行领域还会存在具体时空上的供求不平衡问题。形象点说,就是潮汐效应,需求涨潮时满足不了用户,需求退潮时又四处找用户。比如,早晚高峰、雨雪天、节假日,叫车的人就多;下班时CBD的需求就比住宅小区的需求多。国外的优步,包括滴滴,解决的方法都是通过调价,但是加价过多,用户就会抱怨。比如极端天气自动调价,用户就会觉得,这不是在发灾难财吗?
滴滴也想了一些方法,比如提供拼车服务;再比如,用条件组合来确定优先派车,举个例子,常客和老弱病残可以优待。为此,滴滴也找了很多经济学家、心理学家等来做伦理和经济方面的研究。
第三,滴滴模式介于完全由第三方提供服务的平台模式和完全由自己提供服务的企业模式之间。滴滴曾经接待过一个大经济学家,他问,滴滴的模式究竟是平台还是企业?这其中判别的关键是定价权。企业就是自己来定价,而平台就像淘宝天猫,平台不定价,无数买家、卖家在充分竞争中自己议定一个价格。
滴滴现在的定价方式是,通过综合运算,推荐这个时间这个地点差不多的价格,考虑一点供需关系,推给乘客和司机。
俞军解释说,滴滴不能做到无数司机和乘客有充分时间讨价还价,原因是,它提供的服务有时效性。快点用上车是用户的第一诉求,平台如果没有办法在几分钟内匹配交易,用户可能就放弃了。但他说,将来也许是组合模式,一部分双方自由定价,但滴滴还可以给一个建议价。
这也是滴滴模式的第四个特殊之处,乘客和司机都对时间效率要求很高,等不了。在滴滴的早期,是乘客发单、司机抢单的模式,现在全都变成了由平台派单。原因也是,尽管派单会引发一部分司机的不满,但派单的效率高于抢单。
以上就是滴滴模式的四个特别之处。正是这些特别之处,让滴滴今天看上去很强大,但是也让它招来了一些不满。
| 周一到周日,每天零点更新,全年无间断 |